在上一节里,我给大家讲了利润表里与营业收入有关的重要概念—核心利润的项目和比率。
在本节,我将继续与读者讨论利润表中的其他重要项目和利润表的结构对分析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价值问题。
我还是以上节展示的恒瑞医药的利润表来讨论,本节从利息费用下面的项目开始介绍。
1.利息收入
在上一节我曾提到,在以前的利润表里面,与利息有关的项目只有一个,就是财务费用。现在,利润表里面仍然有财务费用这个项目,但同时还有利息费用和利息收入。
这就可以让我们非常清晰地观察到:企业在融资方面所发生的利息在计入利润表后使得企业利润(核心利润、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因此而减少的规模,以及企业在货币资金存款利息方面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对企业营业利润的贡献规模。
这种披露方式,也就意味着财务费用这个项目基本上可以不用关注了:财务费用的两大支柱就是利息费用和利息收入(利息费用减去利息收入,再加与融资有关的费用,得出财务费用)。
假设一家企业与财务费用有关的因素就两个项目(忽略其他因素),一个是利息收入,一个是利息费用,则企业的财务费用就是利息费用减去利息收入后的净额。
第一种情况,如果企业的利息收入是100万元,利息费用是180万元,利润表上除了要分别列示利息收入100万元、利息费用180万元外,还要列示财务费用的规模80万元。
第二种情况,如果企业的利息收入是100万元,利息费用是80万元,利润表上除了要分别列示利息收入100万元、利息费用80万元外,还要列示财务费用的规模﹣20万元。注意,此时企业的财务费用是负数。
第三种情况,如果企业的利息收入是100万元,利息费用是100万元,利润表上除了要分别列示利息收入100万元、利息费用100万元外,还要列示财务费用的规模0元。当然了,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发生。
可见,在现行的利润表信息披露条件下,我们关注利息费用和利息收入即可,财务费用就不用去关注了。
我们看看恒瑞医药的利息收入数据(货币单位:人民币元。资料来源:恒瑞医药2020年年度财务报告):
恒瑞医药的利息收入数据显示,不论是母公司的数据还是整个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数据,也不论是2019年还是2020年,整个集团从上到下没有发生任何利息费用,企业没有进行债务融资。这说明:企业一不缺钱,二没有进行非需求性债务融资,这是很多上市公司难以达到的境界(大量上市公司在不缺钱的情况下还进行了不同规模的债务融资)。
在不进行非需求性债务融资的同时,货币资金存量还为企业带来了利息收入,而且2020年的规模比2019年还大。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财务费用并不直接对应利息费用减去利息收入的差额。这是因为,企业的财务费用里,除了利息费用和利息收入,还包括汇兑损益(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的差额)、金融机构手续费及筹集生产经营资金发生的其他费用等。
因此,在企业财务费用的构成里,企业即使没有债务融资、汇兑损益及筹集生产经营资金发生的其他费用,也会有一些金融机构的手续费。因此,企业的财务费用数据总会与利息费用和利息收入的差额有所不同。
2.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和营业外收入
在讲解其他收益之前,我们先看一下恒瑞医药的报表附注中对其他收益的说明(货币单位:人民币元。资料来源:恒瑞医药2020年年度财务报告):
虽然企业非常概括性地进行了披露,但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看出,这个其他收益就是政府补贴。
我们再看一下在本书前面所讨论的科大讯飞2020年年报附注中关于其他收益的说明(货币单位:人民币元。资料来源:科大讯飞2020年年度财务报告):
科大讯飞的信息披露就翔实多了。企业获得了不同名目的其他收益,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政府补贴。
好了,我们从企业披露的内容可知,其他收益就是政府补贴。
如果你连续看一家企业的利润表,就会发现,在2016年以前的利润表里面,根本就没有“其他收益”这个项目。那么,这个项目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2016年以前,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包括了三项主要内容:一是企业获得的各类政府补贴;二是企业处置自己的非流动资产(比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所获得的利润;三是常规的与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营业外收入,如企业接受的捐赠收入(尽管这种事情并不多)、企业无法付出的应付款及企业因罚没他人而获得的罚没收入等。
你可能会问了:哪有这么好的事情?企业还会有无法付出的应付款?
当然有了。
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可能收取客户的押金。出于各种原因,企业的押金往往在最后有付不出去的部分—或者是由于客户违约不需要支付了,或者是客户干脆不来取押金了。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无法付出的应付款就属于企业的营业外收入了。
营业外收入的这种组成结构一直持续到2016年。
在2017年,新规定来了。原来的营业外收入一分为三:政府补贴部分,被单独起了一个看不出特性的名字“其他收益”,并摇身一变从营业外“升格”为营业内,计入营业利润;处置非流动资产获得的利润,被归类为“资产处置收益”,也实现了华丽转身,从营业外“升格”为营业内,计入营业利润;剩余的部分,继续叫“营业外收入”,继续位居营业利润以外,构成利润总额的一部分。
经过这样的调整,企业营业利润的“阵容”就强大到不能再强大了:既有真正的营业收入带来的利润(核心利润),也有政府补贴支持,实在不行还可以卖些资产提高营业利润。
还记得吗?我们前面曾经讲过的那个卖学区房扭亏为盈的企业,当年卖学区房获得的利润属于营业外收入。如果发生在2017年以后,性质就由营业外变为营业内,就要归于营业利润里面的“资产处置收益”了。
我们经常说企业获得营业利润不容易。现在看,企业想获得营业亏损也不容易。
我们在讨论这个内容的时候,顺便也讨论了资产处置收益和营业外收入这两个项目,后面我们就不过多讨论资产处置收益和营业外收入了。
3.投资收益
我这里讲的投资收益,包括两个项目:一个是利润表里的投资收益项目,另一个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
企业产生投资收益的途径有很多。企业既可以通过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获得分红收益,也可以通过股票买卖价差获得收益(当然,卖价低于买价就成了投资损失),还可以通过债权投资获得投资收益,等等。
由于企业既有可能通过投资获得利润,也可能出现亏损,有的企业披露的项目名称叫“投资净收益”,反映的是企业各种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后的净额。
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则是企业持有的一些投资,在经历一段时间以后出现了增值或者贬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将这部分增值或减值进行报表调整后所确认的利润。由于公允价值既可能高于原始的买入价值从而获取“利润”,也可能低于原始的买入价值从而出现“亏损”,因而一些企业在披露的时候把这个项目称为“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就是用一些投资引起的增值减去另一些投资引起的减值后得到的净值)。
那么,什么是公允价值呢?
简单地说,公允价值就是站在现在的立场看待资产的价值。
举一个例子。
我出版了一本书,叫《从报表看企业》。到2021年,这本书已经发行第四版了,定价是88元。
假如在某一天,我从三个途径购买这本书:
第一个途径,从出版社购买。假设按照出版社的规定,作者买书的最低折扣是70%,免运费,直接送货上门。这样,我购买该书支付的交易价格就是88×0.7=61.6元。
第二个途径,从当当网上购买。该书的价格是62元,免运费,直接送货上门。这样,我购买该书支付的交易价格就是62元。
第三个途径,从拼多多上购买。该书的价格是58元,免运费,直接送货上门。这样,我购买该书支付的交易价格就是58元。
请问:61.6元、62元、58元,哪个价值是公允价值?
我告诉大家,这三个都是公允价值!
特别强调一下,公允价值强调的是交易的非强迫性,并不强调唯一性。当然,有的时候公允价值是唯一的,但公允价值并不总是唯一的。
回到利润表里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先看看你自己炒股票的情形。
比如说你自己买股票。买的时候是50元一股,到当年12月31日的时候,股价涨到了70元一股,这70元就是股票现在的公允价值,此时你会怎么想?
你肯定很高兴:你买的股票已经每股涨了20元!但一般来讲你不会把这个增值记下来。因为你很清楚,在售出之前,这个股价增值就是名义上的数字,就是一个概念。
如果是企业炒股票呢?
情况就不一样了。企业领导一看,自己买的股票从50元涨到了70元,不但高兴,还会吩咐会计,赶紧把账调了:股票的价值由原来的每股50元调整到每股70元!
注意,这不是无中生有地做假账,而是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账务处理。
企业会因此提高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数字,每股贡献20元。
我们所看到的企业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就是企业所持有的一些短期投资在企业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截止日(如果是年报,则是当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截至3月底的季报,则是当年的3月31日;如果是截至6月底的半年报,则是当年的6月30日;如果是截至9月底的三季报,则是当年的9月30日)发生增值或贬值后所确认的“收益”或“损失”。
下面我们看一下恒瑞医药与合并利润表中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有关的报表附注(货币单位:人民币元。资料来源:恒瑞医药2020年年度财务报告):
a.投资收益
从企业投资收益的构成看,企业的投资收益主要来自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持有期间获得的投资收益,这部分投资收益主要是企业收到的现金股利或者利息。如果是这样,则企业的投资收益所对应的资产质量就是比较高的。
b.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构成看,企业年度间的变化比较大:2019年,企业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主要来源是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而2020年,企业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主要来源则是持有的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且2020年底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已经出现了贬值。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企业出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还是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均表明企业持有的投资出现了阶段性(截止到信息披露的最后时间,即当期期末那一天)的增值或者减值,虽然构成对营业利润的支撑或冲击,但并不是真正的盈利或者亏损。
投资是否真正盈利或者亏损,只能到企业出售相关投资的时候才能最终确认。
换句话说,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带来的营业利润是虚的—它只是一个数字,不代表任何可支配的资产增加。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小看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能量和贡献。有的时候,企业就是靠这个项目来维持“营业利润”。
我们在第1节里看到的长安汽车2020年度合并利润表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企业2020年度合并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是26.24亿元,而支撑这个营业利润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就达到了20.35亿元!想想看,如果没有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起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长安汽车的营业利润是不是会很小?
4.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
下面我讲一下利润表里对营业利润直接造成冲击的两个项目。
一个是信用减值损失,一个是资产减值损失。
我们先来说说信用减值损失。
实际上,在2018年以前,利润表里根本就没有“信用减值损失”这个项目,当时只有一个项目叫“资产减值损失”。
因此,在2018年以前,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因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而造成的损失。
讲到这里,我就不得不先讲一下资产的概念。
简单地说,资产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资源,这些资源的价值在于对企业未来的营利会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贡献。
因此,计入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一定是可以用货币来计量、预期未来会为企业的营利活动做出贡献的各类资源。
我们到一家企业里,放眼望去,看到的都是资产,房屋建筑物是资产,运输车辆是资产,办公设施是资产,脚下踩着的土地的使用权是资产。有些资产我们看不到,比如企业账上的钱和债权等。
还有一些我们一般看不到的但很重要的资源,但出于各种原因不能入账或没有入账,比如人力资源、企业祖传的独有配方等。
因此,我们看到的资源,无论是否入账,都是不完整的。
这是会计的缺憾,也是会计信息的特征。
年末,入账的资产就一定会对企业的未来产生好的作用吗?
很遗憾,出于各种原因,有些资产可能对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了贡献。否则就不会出现“不良资产”的概念。
为了解决已经入账的各项资产可能出现的减值(价值减损)问题,一般在会计年度(中国的会计年度与日历年度是一致的)结束的时候,企业就要对账上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当企业发现资产账面上所记录的价值已经出现减损的时候,就把减损部分作为减值损失计入利润表的“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同时把资产负债表上相应项目的价值做等额减少处理。
会计基础不好、对这部分内容看起来比较吃力的读者,可以不用理会这里面的会计原理问题。你只需要知道,利润表里面的资产减值损失代表的就是企业在会计上确认的本年度(或本期)末账面上的资产已经出现的减值规模。
到了2019年,利润表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项目—信用减值损失。
刚出现这个概念的时候,一个学生问我:张老师,什么是信用减值损失呢?
我说: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企业自身的信用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偿债能力也在下降,因而对企业整体的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结果后来一看,发现这个新概念赫然出现在2019年以后的利润表上,与资产减值损失并列在一起,作为冲减营业利润的一个项目。
我在学习后发现:原来,信用减值损失并不是自己的信用出现减值所引起自身价值的减损,而是欠企业债务的各类债务人由于他们的偿债能力下降而对债权企业债权所造成的损失,即债务人信用下降给债权人造成的债权损失,被说成了债权人的“信用减值损失”。
说得好理解一点,信用减值损失就是发生在企业账面上的各项债权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项目上的潜在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就是债权资产减值损失。
为了说得明白些,我先从个人的债权损失说起。
假设在某年年底的时候,你准备梳理别人对你的欠账情况。居家过日子,朋友和邻居之间难免会有手头短缺、临时找人借钱的情况,恰恰在这一年内有多人向你借钱。
年底了,你想自己梳理一下,看看这些欠账的人是什么情况。
不梳理不知道,一梳理吓一跳。你发现,张三、李四、王五三个人一共从你这里借走了50万元。这三个人当中,李四、王五借的款项合计是20万元,而且是年底前刚借走的,用途就是临时性用钱。两个债务人自己在银行的大额存单很快就到期,到期后立即就可以把钱还回来。
但张三的情况比较麻烦。张三是年初借的,本来说好最多半年就把钱还回来。结果半年过去,张三只字不提还钱的事。你找他要钱,他总是说很快就还。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张三好赌,他的钱都输了,根本就没有还钱的能力。如果还钱,只能再去借钱来偿还。而张三好赌的名声传出去以后,借钱就越来越难了。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咱们老百姓而言,一般来说,你可能会自认倒霉,谁让你当时借给他钱呢。你也可能拿起法律武器,将张三告上法庭。诉讼的结果极有可能是,你赢了官司,钱最终还是没要回来。
整个过程对个人来讲,哪怕他是会计,一般也不会对自己的财务事宜做特别系统的账务处理。
如果是企业呢?
企业也会出于各种原因形成债权,比如卖产品或提供劳务形成应收账款债权,向自己的员工或其他单位提供资金形成其他应收款债权等。
在会计年度结束的时候,企业就要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企业的各类债权进行减值测试,看看有多少债权可能收不回来。对于可能出现的债权减值,企业要把本会计期间减值的部分,作为信用减值损失计入利润表冲减利润,同时再把账面上的债权价值做相应的减值处理。
例如,刚刚成立的某企业,在第一年的会计年度末,已经产生了100亿元的债权。企业对这100亿元的债权进行减值测试以后,认为有5亿元可能收不回来。这样,企业就要把这5亿元债权减值损失计入利润表的“信用减值损失”一栏,企业的营业利润就会由于这5亿元的减值损失而相应减少;而账上的100亿元债权的价值也要被减少到95亿元。
下面再说说资产减值损失。
企业可能因各种因素导致账上所记录的企业资产价值出现减损。对于出现减损的资产,企业一般会在会计年度末将出现的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利润表的“资产减值损失”一栏,冲减营业利润;同时,企业会对相应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调减。
例如,一个刚刚成立的小公司,账面上有一台企业成立后购买的笔记本电脑。这台电脑的购买价格是2万元,企业将这台笔记本电脑作为固定资产入账,并按照规定计提折旧。
假设第一年,企业按照规定计算出来的折旧额是4000元,在会计年度结束的时候,这台电脑的账面价值就是16 000元。
但是,按照规定,企业要对这台电脑的价值进行减值测试,看看这台电脑还值不值16 000元。经测试认为,与电脑有关的技术进步太快,这台电脑在当年末的价值为11 000元。
在利润表上,企业就要对这台电脑进行减值处理:把认定的电脑减值5000元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利润表中,冲减营业利润;同时把电脑(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少到11 000元。
这就意味着,不到一年的时间,买回来的电脑对企业的利润进行了两次“冲击”:第一次是常规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第二次是进行减值处理。
实际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你购买的汽车、电视、电脑、手机等长期使用的资产由于技术进步、保养状况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只不过你不进行账务处理。如果进行减值测试的话,你会发现很多购入的资产已经出现了惊人的贬值。
所以说,你在日常居家生活中,购入的那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资产,一定要尽快用起来,因为很多资产不用也贬值。
你可能会问:如果企业购买的资产增值了,会计上会做处理吗?
我告诉你:会计上只对企业资产或债权出现的减值做处理,对增值不进行处理。
会计上就是这样规定的。
按照新的规定,资产减值损失必须一分为二:一部分继续叫资产减值损失;另一部分与各类债权有关的减值叫信用减值损失。
这样区分有利有弊:弊的地方是这个新概念需要老师和学生花时间去学习和理解;利的地方是可以直观清晰地看到企业债权上所发生的损失。
下面我们看一下恒瑞医药与合并利润表中与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有关的报表附注(货币单位:人民币元。资料来源:恒瑞医药2020年年度财务报告):
a.信用减值损失
从企业信用减值损失的构成看,企业的信用减值损失主要为应收账款方面产生的损失。这意味着企业应该强化对应收账款也就是赊销环节的管理。
b.资产减值损失
从资产减值损失的构成看,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主要集中在存货和合同履约上,且规模并不大。这意味着企业的资产整体质量较高。
再强调一下: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都是企业估计的结果,而且与营业收入往往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却实实在在地冲减了营业利润。既然是估计的,就有人为的因素。在实践中,企业完全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明明企业已经出现了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但由于企业需要较高的营业利润,不希望由于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而对营业利润造成负面冲击;也可能由于企业营业利润较高,不希望本期对外披露的利润太高,对还没有出现减值损失的债权和其他资产提前确认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
5.营业利润
有了前面的讨论,下面就可以讨论营业利润的概念了。
为方便了解,我们把上节展示的恒瑞医药的营业利润构成部分展示给大家:
请注意,我们在上节已经介绍了毛利、核心利润等概念,本节到现在为止介绍了利息收入包含的几个项目。
如果把营业利润的计算写成公式,如下所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其他收益+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处置收益
是不是看起来太复杂了?
没关系,我们只要进行一个结构性梳理,营业利润的结构就非常清晰了。
6.营业利润“三支柱、两搅局”的结构
企业的营业利润,可以概括为“三支柱、两搅局”。
营业利润的三个支柱如下:
第一个支柱是企业营业收入带来的核心利润。
第二个支柱是代表各种补贴的其他收益。
第三个支柱是以投资收益为代表的杂项收益,包括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资产处置收益。
营业利润的两个搅局因素:一是信用减值损失;二是资产减值损失。
按照这样的结构去分析企业的营业利润,你就可以轻松看透企业在盈利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
7.利润总额与净利润
在营业利润下面,还有两个概念。
一个是利润总额,一个是净利润。
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再减去营业外支出就得到了利润总额。
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了营业外收入,现在简单说一下营业外支出。
从概念上来说,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各种非营业性支出,如罚款支出、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比如,2021年11月初,媒体突然爆出消息,说格力电器在美国被罚款9100万美元。实际上,这是几年前的事了。企业的这种罚款支出就是营业外支出。同样,中兴通讯当年被美国罚款,相关的罚款支出也是该公司的营业外支出。
此外,企业可能会进行一些捐赠,如向地震灾区、水灾地区、贫困地区等进行捐赠。这种捐赠支出,也是营业外支出。
企业还可能发生一些可以算作非常损失的事情,比如水灾、火灾、地震等导致的资产损失,就属于非常损失,也属于营业外支出。
一般来说,正常经营的企业营业外支出的规模不会太大。
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等于净利润。
所得税费用是按照会计口径计算的企业应该负担的所得税,一般并不等于企业当期应该缴纳的所得税。
对于初学者,大家只需要知道,按照会计口径计算的企业应该负担的所得税费用并不等于按照税法要求计算的企业应该缴纳的所得税。
会计和税法在计算利润方面是有口径差异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下税务会计方面的书籍。
到现在为止,大家对利润表的构成应该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了。
最后,我再总结两点:
(1)利润表里面存在着几个重要的概念
利润表里面,包含着这样几个概念:毛利、核心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其中,毛利与核心利润无法直接从利润表中看到,必须经过计算得到。
(2)营业利润的构成是“三支柱、两搅局”
从结构来看,营业利润的三个支柱是核心利润、其他收益和杂项收益,两搅局是信用减值损失与资产减值损失。
对企业营业利润的分析是分析利润表的核心内容。
这节我们就讲这么多,下节我们学一学怎么样快速地阅读企业的利润表。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