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意大利王国的建立
【欧洲民族主义的起源】欧洲在19世纪上半期种种民权运动的经过和种种起伏成败的情形,我们在上面两章中已经大致叙述过了。现在我们再叙述欧洲的民族主义怎样兴起和怎样由此产生两个现代重要的国家。欧洲的民族主义大概兴起于中古末年的英国、法国和西班牙诸国。当时民族主义能够产生,就是因为:(一)王权因封建制度的破坏而扩张,国内成了大一统的局面;(二)第三等级或中产阶级得势以后,他们的民族观念远比教士或贵族强;(三)各地特殊且通俗的语言文字代替拉丁文以后,本国共同的语言和文字足以联络全国人民的感情;(四)近世欧洲各国成立以来,常感受到外敌入侵的危险,因此国内人民更加团结、爱国心更加强烈。到了近世初年,因为国民教育的发达、国际商业的兴盛、各地交通的便利等,民族主义的观念更加普及到各国的民众。
【19世纪上半期的民族主义】现代欧洲的民族主义之所以能够大大地发扬,我们不能不归功于法国的大革命。因为法国的革命党人发动以祖国去代替旧日的王国,并以爱国去代替旧日忠君的思想,把全国民众团结成一个很坚固的革命团体。拿破仑得势以后抱有雄霸全欧的野心,兵力所向披靡,可是法国的民族主义当时已感化了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各国的人民。拿破仑的兵力虽强,终究敌不过全欧民族主义的反抗,盛极一时的大帝国竟因此而亡了。尽管拿破仑不认同民族主义,但欧洲各国民族精神的激发,可以说大部分是拿破仑武力侵略的结果。维也纳会议后的反动政策虽然震动一时,亦只能暂时阻止欧洲各国民族主义的进行而不能从根本上扑灭它。1815年到1848年间,欧洲各地的革命运动其实都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交流的结果。其中民族主义虽然没有很显著的成功,但是此后二十年间欧洲的民族主义竟获得了两个绝大的胜利,就是意大利和日耳曼两个向来组织散漫、四分五裂的区域,忽然都变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欧洲两强国的成立】19世纪后半期,欧洲史上有两件极重要的事情:意大利和德意志两大现代强国的统一。这两国在中古时代怎样四分五裂和神圣罗马帝国怎么想把这两国收归治下而终归失败的情形,我们在前面都曾述过。意大利和日耳曼两地数百年来差不多都是小国林立、互相征伐而又受制于外国的局面。维也纳会议对于意大利的分裂完全听其自然,而且让奥地利占据了它的北部;至于日耳曼诸邦,亦让它们维持原来那种极其散漫的组织,包括势不两立的普鲁士和奥地利。梅特涅得势的时代虽然有利于两国现状的维持,但是两国的爱国志士始终努力于统一的工作,结果于1859年到1871年十二年间建成了两个强盛的国家。我们现在略述这两个强国建立的经过。
【意大利最初的统一运动】维也纳会议以后,意大利的革命党人很想排除外力的压迫,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因此在1820年到1821年间和1848年到1849年间国内迭起革命,但都不成功。当时的革命党人中要以马志尼(Mazzini)最为有名。他本是一个诗人和文学家,曾经加入烧炭党,后来他看到烧炭党人大都口是心非,大为不满,乃另行组织一个“少年意大利党”进行统一的运动。后来撒丁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和他的宰相加富尔(Cavour)之所以能够实现意大利爱国志士的梦想,其实主要得力于马志尼所领导的少年意大利党。
【加富尔的政才】撒丁王国在当时包括皮埃蒙特和西北邻萨伏依,至于撒丁一岛在王国领土中最不重要,王国的都城为都灵(Turin)。自1848年到1849年间为奥地利所败以来,撒丁王国曾经颁布了宪法,经过一番改组,成为统一意大利的唯一策源地。自从加富尔于1852年任撒丁王国的首相以后,意大利统一的希望大增。加富尔是现代欧洲史上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向来反对专制政体,羡慕英国的国会制度。他和马志尼不同,专心解决实际问题,不肯徒凭理想。他得到了国王的信任,乃专心致志于发展国内的经济,提倡教育的普及,改良军队的组织。因此撒丁不久后就变成了一个富强且开明的国家,一面足以驱逐奥地利人,一面亦足以引起国内其他各邦的倾慕。
【加富尔的外交】加富尔对于内政的改革有相当的成效后,乃从事于外交的工作。他为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起见,于1854年到1856年间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时派遣军队两万人加入英法两国去对抗俄国。结果撒丁在巴黎和会中占得一席,并且因此得到英法两国的认同。于是他进一步想和英法两国联盟,从而为驱逐奥地利人做准备。当时英国政府因为受《维也纳条约》的约束不肯答应,而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却很赞同。这是因为拿破仑三世以为意大利人本和法国人同属拉丁种,他如果援助意大利人去战胜日耳曼种的奥地利人,那么不但可以获得法国人民的欢心,而且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此外,他想等将来获胜以后,意大利能把萨伏依割让给法国,而且他同时可做意大利联邦的保护者。
【1859年的对奥战争】加富尔在外交方面布置妥当以后,乃暗派代表前往伦巴底和威尼斯诸地煽动各地人民起来反抗奥地利人。奥地利乃于1859年向撒丁宣战。意法两国的联军于1859年6月大败奥地利人于马真塔(Magenta)和索尔费里诺(Solferino)两地。但是拿破仑三世一面看到战地的惨状,一面又生怕意大利如果统一成功,成为强国,那么他所希望的那个保护者的位置一定不能取得,竟中途停战,不肯继续进行。撒丁到此孤立无援,亦只好勉强答应和奥地利讲和了。结果奥地利仍旧保有威尼斯一地,不过把伦巴底让给撒丁并允许撒丁合并帕尔马和摩德拿两个小公国,同时撒丁亦把萨伏依和尼斯两地让给法国作为酬劳。这次战争可以说是意大利王国统一的第一步。
【意大利中部的合并(1860年)】拿破仑三世中途停战终究不能阻止意大利民族主义的发扬,原来当时意大利半岛上的人民都已抱有组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决心。多斯加尼、摩德拿和帕尔马诸地的人民都于1860年3月决议和皮埃蒙特合并,不久罗马教皇的领土亦先后并入。从此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地方都加入撒丁王国的版图了,这是意大利王国统一的第二步。
【意大利南部的合并(1860年)】意大利王国统一的第三步,就是革命英雄加里波第所做的事业。加里波第是尼斯人,自二十四岁以后就一心从事于革命的工作,后来屡次失败,遁走国外,常常来往于南北美洲。1859年撒丁和奥地利战争时,他乃返国加入军队服务。1860年西西里人起来反叛波旁家族,加里波第乃乘机于5月间统率他的红衣志愿军一千人,由热那亚南下援助,不到三个月的工夫就把西西里岛征服了。于是再渡海登陆,1860年9月初把那不勒斯国王逐走。两西西里王国的人民公决,把本国领土并入撒丁王国。加里波第乃于11月和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并骑进那不勒斯城,沿途人民无不欢声雷动。当时加里波第本想**罗马城宣布意大利王国的成立,但是拿破仑三世生怕意大利人如果占据罗马而把教皇推翻,那么法国人民中信奉旧教的多数人一定会起来反对,所以他不同意加里波第的主张。因此加里波第就不敢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而罗马城亦暂时得以保存。
【意大利王国的成立(1861年)】意大利王国因为有加富尔的外交、拿破仑三世的援助、加里波第的武力和民族主义的力量,竟能在短短两年内建立成功,真是现代世界史上罕见的伟绩。1861年2月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次国会在都灵召开,议决以意大利国王的尊号上诸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现代的意大利王国从此正式成立了。王国虽然正式成立,但国土仍未完全统一,最著名的省区威尼斯还在奥地利人的手中,而代表古代意大利隆盛时代的罗马城仍在教皇的治下,所以当时意大利人对于这个新王国的成立,总不免有一点美中不足的感觉。至于意大利王国的缺憾,怎么在此后十年之内受到普鲁士两次对外战争的影响而弥补起来,我们留待后面去述。
第二节 普奥战争和北部日耳曼联邦的成立
【日耳曼以往的统一运动】意大利王国的成立我们在上面已经述及了,现在继续叙述古代的日耳曼怎么统一成功,从而使得德意志帝国成为现代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民族国家。原来日耳曼自从中古时代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以来,差不多所有的皇帝,从奥托一世到腓特烈二世(962年—1250年)都常努力于统一的事业,但是他们都没有成功。哈布斯堡一族在位时代(1273年—1806年),日耳曼境内四分五裂的情形比从前还要严重。拿破仑得势时于1803年和1804年间把日耳曼境内许多小邦并入较大的国中,这可以说是近世史上日耳曼真正趋向统一的第一步。自从神圣罗马帝国于1806年为拿破仑所倾覆以后,日耳曼诸邦附属于法国好多年。拿破仑败亡时,维也纳会议把日耳曼残留的各邦组成一个非常散漫的同盟。后来普鲁士为了统一日耳曼境内各地的关税,发起组织了一个关税同盟(Zollverein),在1834年时涵盖十八个邦。同盟境内的贸易完全自由,对于境外商业则收取较高的关税。日耳曼各邦间的经济关系因此逐渐密切起来,日耳曼统一的趋势亦因此再前进一步。不久法兰克福的议会想把日耳曼组成一个民主立宪的帝国,终因普鲁士国王不肯赞成,这个计划没有实现。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1858年—1888年在位)的雄心】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完全以普鲁士为中坚,这和意大利王国的成立以撒丁为中坚一样,所以我们在此不得不详叙普鲁士的历史。普鲁士自从19世纪初年施泰因、哈登贝格等改革家废除农奴制、改组军队,以及费希特诸学者激发民族主义以来,本已具有现代的和民族的两种重要的性质了。自从威廉一世于1858年即王位以后,普鲁士的国运因此一变。因为威廉一世本来抱有很大的雄心,他想把奥地利逐出日耳曼同盟,再由普鲁士来做领袖,把其余各邦团结成一个极其严密的国家,占得世界强国中的一席。他深知要达到这个目的,国际战争断难避免,于是他就专心致志地去整顿本国的军队。
【普鲁士军队的整顿】普鲁士于1813年起来反抗拿破仑的压迫时,本已实行一种全国皆兵的征兵制,规定凡健全的国民都有入伍当兵若干年的义务,以便把全国人民都轮流加以相当的军事训练。威廉一世为增强兵力起见,先把每年征兵的人数从四万人加到六万人,并定常备期为三年,三年之后退伍而为两年的后备兵。他本想把原定两年的后备期改为四年,使得国家随时可有少壮的兵士四十万人,而且中年以上的国民尚不在内。后来因为普鲁士国会的下议院不愿增加军费,所以此事没能实现。
【俾斯麦当国(1862年)】威廉一世仍按照自己原定的计划进行,而且自从1862年他得到一个现代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来辅助他以后,他的计划竟能排除万难实现了。这个伟大的政治家就是俾斯麦(1815年—1898年)。他出身于富裕家庭,因为门第和训练的关系,自小就形成了迷信君权和反对民治的观念。他大学毕业以后曾任普鲁士国会的议员、法兰克福公会中普鲁士的代表、普鲁士驻俄驻法的大使,因此他在内政和外交上的经验都非常丰富。当他就任普鲁士的宰相时已四十七岁了。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俾斯麦一生的目的在于提高普鲁士的地位,去做统一日耳曼的领袖。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计划了四个政策出来:(一)普鲁士的军队必须大加扩充,否则他的计划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二)必须将奥地利逐出日耳曼同盟,使得普鲁士有自由活动的余地;(三)普鲁士的领土必须大加扩充,介于普鲁士东西两部分领土之间的小邦必须合并,以便连成一气;(四)必须使向来怀疑普鲁士的南部日耳曼诸邦加入联盟,拥戴普鲁士为首领。俾斯麦最先遇到的障碍,就是普鲁士国会的下议院对于军费增加的反对。俾斯麦竟公然宣称,要解决现在的问题,“绝非演说和多数表决能起作用的,其实只有血和铁”。他于是一意孤行,进行扩充军队的计划。世人称俾斯麦为“铁血宰相”,原因即在于此。
【丹麦战争(1864年)】俾斯麦想以武力战胜奥地利却苦于师出无名。不久普鲁士和丹麦忽然发生了领土的争执,俾斯麦于是先诱奥地利加入战团,再用反激的方法引起奥地利的愤怒,以便制造普奥战争的机会。原来丹麦的南面有石勒苏益格(Schleswig)和荷尔斯泰因(Holstein)两省,其中的居民虽然以日耳曼人为多,而且从不当作丹麦国土的一部分,但是数百年来都受丹麦国王的统治。直到1863年丹麦国王不顾日耳曼方面的反对,决定把这两省并入丹麦的版图。俾斯麦乃于次年劝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合出兵去进攻丹麦。丹麦是一个小国,当然不能抵挡两国的武力,所以战败之后就把这两省让给了普鲁士和奥地利。
【俾斯麦在外交上的准备】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国对于这两处新得来的地方怎么分配,成了一个困难的问题,而俾斯麦的本意就是想利用这种困难来激起奥地利的反感,制造两国战争的机会。俾斯麦知道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战争为期已不远,于是先设法取得国际上的同情。当时英国因为和日耳曼的关税同盟签订有优越的条约,所以对于普鲁士颇有好感。法国皇帝亦因为俾斯麦答应战后以领土相酬,所以决定严守中立。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亦因为普鲁士曾经出兵助他平定波兰的叛乱,所以答应和法国一样取中立的态度。俾斯麦又于1866年和意大利缔结同盟条约,答应帮助它去收复威尼斯。奥地利到了此时,已经被俾斯麦弄到孤立无援的地步了,只有日耳曼境内的小邦对它深表同情。
【普奥战争(1866年)】俾斯麦在外交上既已布置就绪,普鲁士乃提议把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省据为己有。奥地利大怒,下令动员,命所有日耳曼同盟的军队前去进攻普鲁士,同时普鲁士亦宣布把1815年的同盟正式解散。1866年6月12日,普鲁士正式向奥地利宣战。当时日耳曼各小邦的君主差不多都反对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但是因为普鲁士的军备非常充分,所以他们都不敢公然表示反对。7月2日,普鲁士的军队果然大败奥地利人于萨多瓦(Sadowa)。奥地利的势力从此一蹶不振,而普鲁士在日耳曼境内可以为所欲为了。
【北部日耳曼联邦的成立】普鲁士虽然战胜了奥地利,但是俾斯麦知道要想统一日耳曼境内美因河(Main)以南较大的诸邦,时机还未成熟。因此他就于1867年把美因河以北诸邦组成了一个北部日耳曼联邦,同时把北部日耳曼境内同情奥地利的诸邦除萨克森外一概并入自己的版图。从此汉诺威、厄斯卡塞尔、拿骚、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诸地和法兰克福自由城市都变成普鲁士的领土了。
【奥地利、匈牙利合治国的成立】奥地利自从1866年被普鲁士逐到日耳曼境外以后,就竭力和匈牙利调和,调和的结果就是1867年两国间的《奥匈条约》。奥地利皇帝承认自己为两个独立国家的统治者,以奥地利的皇帝兼任匈牙利的国王。两国各设国会,一在维也纳,一在佩斯(Pesth),不过外交、财政和军事都统属于一个公共机关。此外,由两国国会各推出代表六十人组成一种联席国会来监督这种行政。两国境内的斯拉夫人对于日耳曼人和马扎尔人的压迫虽然表示不满,但是这种离奇的合治制度竟能够维持到1918年才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瓦解。
第三节 普法战争和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法国皇帝的失望】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对于普奥战争的骤然结束和普鲁士的凯旋大为失望。他本来希望普奥战争能够旷日持久,弄得两败俱伤,那时他就有资格出来公断,就像从前意奥两国战后的情形一样,把法国的领土加以扩充。不料这次战争的结果竟使得普鲁士的力量和领土都大大增加,而法国丝毫没有获利。当时拿破仑三世也曾想扩充他的势力于北美洲的墨西哥,终因美国人的警告而归于失败。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述及了。
【普法战争的原因】拿破仑三世觉得在这种环境中,只有和普鲁士宣战一途,或许勉强可以平复法国人激昂的情绪,恢复自己已失的威信,普鲁士和法国间的战争到此就难以避免了。不久两国间忽然出现问题,战争于是爆发。原来在1869年时,西班牙的新党把专制的女王伊莎贝拉二世(Isabella Ⅱ)驱逐出国,宣布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把王位献给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远亲利奥波德。法国人认为这种举动无异于查理五世帝国的中兴,竭力反对,利奥波德因此于1870年7月拒绝西班牙人的请求。此事本可就此结束,但是法国的公使还不满意,一定要威廉一世声明此后永远不再提出这个计划来,而威廉一世不肯答应。俾斯麦乃利用机会故意传出法国公使开罪国王的新闻,而法国人亦误传他们的使臣大受普鲁士国王的侮辱。7月15日,法国正式向普鲁士宣战。
【法国国际地位的孤立】当时欧洲的国际形势其实大有利于普鲁士。原来俾斯麦的外交眼光和手腕,都比拿破仑三世远大而灵敏。俄国记得克里米亚战争时法国的仇视和波兰叛乱时普鲁士的援助,意大利记得1859年法国的半途撤兵和1866年俾斯麦的竭力帮助,奥地利亦记得1859年拿破仑三世手段的苛刻和1866年战后普鲁士态度的宽容。至于英国和日耳曼南部诸邦,对于法国扩充领土的野心都表示不满。所以1870年的法国正和1866年的奥地利一样,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普法战争(1870年—1871年)】拿破仑三世鉴于普奥战争时日耳曼南部诸邦对普鲁士持反对态度,所以他在对普鲁士宣战时以为,它们一定会援助他,一战之后就可以大败普鲁士。不料他这种预期与结果恰好相反。日耳曼人听到法国宣战后竟同仇敌忾起来,加之法国军队的设备和统率向来不十分完善,日耳曼人渡过莱茵河,不到几天就打败了法国人。8月中旬经过几次激烈的战争之后,法国的大军被困于梅斯城。9月1日,色当(Sedan)一战拿破仑三世竟做了俘虏。日耳曼人乃**,围困巴黎。同时法国的共和党人乘机把帝政废除,宣布第三共和政府的成立,继续去应付国难。法国的新政府虽然用尽全力去唤起民众抵抗敌人,终因日耳曼的武力强盛而无法抵御,不得已于1871年1月28日停战求和,普法战争到此乃告终止。俾斯麦和法国议和时竭力主张法国把阿尔萨斯(Alsace)和洛林(Lorraine)两省割让给日耳曼;同时要求法国支付巨额的赔款,日耳曼的军队必须等赔款偿清后方肯撤归。法国人不得已只好一一照办。普鲁士和法国从此结下深仇,为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德意志帝国的成立(1871年1月18日)】1870年的普法战争,拿破仑三世是想借此阻止普鲁士的发展,不料反而促进了日耳曼的统一。日耳曼南部诸邦如巴威、瓦敦堡、巴登和南厄斯等,无不出兵援助普鲁士,答应战胜法国之后当即加入北部日耳曼联邦。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兼北部日耳曼联邦的总统威廉一世就在法国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宫中,正式宣布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从此现代世界史上平添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三国同盟的起源】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始终以使得法国孤立为核心,目的在于永远保有普法战争的战利品。他最初想联合俄奥两国组成三国同盟,但因俄奥两国为巴尔干半岛上的两雄,不能并立,所以没有成立。因此他就于1879年秘密和奥地利订盟,约定当事国之一若受俄国攻击时,两国应合力抵抗;若受另一国——法国——攻击时,则当事国之一应严守中立;但若另一国和俄国联合攻击时,则两国亦应合力抵抗。这一个两国同盟就是1882年意大利加入后而成为“三国同盟”的前身,为此后欧洲国际上大规模联合的发轫,且为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原因。
第四节 意大利最后的统一
【威尼斯和罗马的并入】意大利王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成立一样,大受普奥和普法两次战争的影响。意大利曾于1866年普奥两国战争时,得到普鲁士的援助,乘机从奥地利收回威尼斯。1870年8月,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因为屡次被普鲁士军队所打败,所以把驻防罗马城中的法国士兵召回本国。意大利人亦乘机于9月攻占罗马城,城中居民多数公决把本城加入意大利王国。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和加富尔等统一意大利半岛的大功到此乃完全告成。王国的首都正式从都灵迁到罗马。
【罗马教皇的地位】罗马教皇的领土虽然受意大利王国成立的影响先后脱离教皇的管辖,加入了王国的版图,但是意大利政府仍旧尊重教皇并以独立国元首相待,允许他不受王国政府的约束。同时意大利王国每年拨巨款去补助教皇的开支。但是罗马教皇自中古初年格雷戈里一世以来,历代教皇惨淡经营所得的领土和政权一旦失去,心中终觉不甘,所以对于意大利政府所制定的种种办法始终不肯承认,而自己始终认为是意大利政府的囚犯。
【意大利政府和罗马教皇最后的妥协】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告终以后,意大利的新政党即法西斯党于1922年实行专政,形势为之一变。法西斯党人对于教皇治下的教徒和人民实行统一管理的政策。教皇认为这种举动明显有削减教皇权势的居心,反抗极力。后来几经交涉,意大利政府和教皇终于1929年订立《拉特兰条约》(Lateran Treaty),承认教皇在其宫城中享有独立国主权,教皇亦默认意大利拥有从前教皇的领土。教皇自1870年以来所受的损失,亦由意大利政府给以相应的赔偿。从此教皇宫禁乃变为独立的朝廷,而意大利政府和教皇间多年的不解之怨,到此才言归于好。
【意大利国势的增强】意大利王国成立之后,政府中人很能力争上游。他们为维持强国地位起见,竭力扩充海陆的军备,仿照欧洲其他各国的办法,实行全国皆兵的制度并增造军舰多艘,同时努力于非洲北部殖民的运动。1887年遣兵入侵非洲东北部的阿比西尼亚(Abyssinia),经过十五年的争持,结果只是在红海南口附近得到一块狭长的领土叫作索马里兰(Somaliland)。到了1911年,又因与土耳其的战争以武力取得非洲北部的黎波里(Tripoli)。
【意大利人的出国】意大利国力的发展未免太急促,因此军备的费用非常浩大,加之意大利的土地并不十分肥沃,而国民的赋税负担又非常繁重,所以全国几乎到了破产的地步。国内的贫民既然在本国不能安居乐业,只得纷纷远渡重洋,移往北美洲的美国和南美洲的阿根廷。至于留居本国的人民,亦多生不满政府之心,往往变成社会主义者。不过意大利政府也能注意到军备以外的建设,一面铺设铁道以利于全国的交通,一面提倡实业以维持国民的生计。米兰一跃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工业中心。国民教育的提倡尤为努力,因此国内文盲的人数大大减少,颇具现代文明强国的气象。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于1878年去世,继任的君主多能遵守国家宪法,不肯违法以害民。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