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的精神本质
金钱是被铸造出来的自由。
——陀思妥耶夫斯基
金钱不会听命于配不上它的大脑。
——爱茵·兰德(AynRand)
我住在乡下,朋友们来聚会时常常有家养的狗狗在一旁围观。我发现在朋友们吃烧烤时,狗会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它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朋友手里的食物,垂涎三尺。很显然,狗看清了眼前发生的一切,而且没有丝毫的误解。狗的意图也很明确:很想吃。有一次,狗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朋友正在点一沓钱给另一位朋友,但是狗眼里没放光,舌尖没流口水,甚至可以说是无动于衷。我心里想,这笔钱可以用来买很多包子或肉骨头,可是狗对钱却一点没反应。为什么狗看得懂肉包子与肉骨头,却看不懂可以换来很多肉包子与肉骨头的钱币?很显然,狗只是按照本能来反应,是条件反射。狗看得懂肉包子、肉骨头,却看不懂钱,重要原因之一是,肉包子、肉骨头是物质现象,钱、纸币是精神现象,是凝聚着道德、信用、约定、信仰等密集的人类精神活动的精神现象。钱也是人的特有现象。狗与狗之间绝不可能用钱来结算。
世界上很少有东西比金钱更有争议。它是最被渴望的,也是最受诅咒的。在古今中外许多人士的眼里,金钱不仅被看做物质现象,而且是最极端、最糟糕的物质现象。金钱被看成最低俗、最肮脏的东西,甚至是万恶之源。几乎没有人去歌颂金钱,或是把金钱与道德、崇高、精神活动联系起来。在中国,人们更是把金钱与贪官与权贵,而不是财富的生产者与创造者联系起来。在抑商反商的国度里,金钱历来被视为邪恶的源泉,同时金钱又是人们不择手段追求的最高目标。这种对金钱的两重态度最能体现一部分人人格的巨大分裂:在口头上和在文章里几乎是一致地对金钱进行毫不留情的口诛笔伐,而在私下里却对财富和拥有财富的人充满了艳羡、膜拜之情。贪官们在获取金钱的时候制造了无数的罪恶。最后,他们把自身的罪恶归罪到金钱的身上,然后自己心安理得地逃逸了。《增广贤文》一直这样教导国人:“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但是,如果把这个公式置换一下,如果一堆钱财(即金钱)就是一堆粪土的话,那么仁义就值一千堆粪土(金钱)。一方面蔑视钱财,一方面又把金钱当作仁义之类的道德高尚物的衡量单位,这不是太自相矛盾了吗?也可见,若不用金钱作为等价物,甚至无法贬低或赞扬一个德行。
折中一点的人士会说,金钱是个不好不坏的物质现象,它在价值上是中性的。然而,金钱不是中性的,金钱也不是物质的。金钱是有道德含量的,金钱是精神性的。为什么这么说?所谓道德含量,是指其中含有伦理上的权利义务;所谓精神现象,是指这种现象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只有人能理解,除人之外的动物都不能理解。金钱正是这样一种富含道德的精神现象。金钱是伴随交换出现的。在货币产生之初,人们需要极大的信念,才敢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换取一小块金属或一张被称作“钱”的纸片。因而,货币包含的不仅仅是金子,更是高纯度的道德。拿钱币去购物,是一种契约行为。当人们拿着钱去买东西时,他们相信售货者会接受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是因为双方对货币都有信心。买方承诺买东西的钱是真的,而且相信卖方一定会见“钱”给货。卖方收“钱”,就有义务向买方提供约定的货品。只有有精神活动的人类才能进行货币交换与买卖。因此,买卖的过程是一个精神活动的过程。钱,不论一些人多么恨它,它仍然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晶。
作为一种富含道德的精神现象,金钱是衡量文明的尺度,也是精神文明的象征。通常而言,金钱的多寡与文明的程度成正比,与野蛮的程度成反比;与道德成正比,与强制成反比。正是金钱使得自愿的交换成为可能。按双方同意的价格交钱交货才是文明的行为。市场不同于战场,是人们自愿互动交换的地方,免于强制的地方。金钱需要道德。金钱是正义、富裕与进步的象征。一般而言,金钱越多的国家越进步。金钱扩大了交易的半径,也就扩大了道德的延长线。在中国,说到金钱,人们常常会想到贪官。然而,金钱不是贪官生产出来的,而是每一个财富生产者创造出来的,成为贪官的贪欲对象是金钱的不幸,是财富生产者的不幸,而不是金钱的过错。
一纸金钱,是一纸契约;一纸金钱,是一纸信用;一纸金钱,是一纸信心;一纸金钱,是一纸德行。陀思妥耶夫斯基说,金钱是被铸造出来的自由。金钱是自由的象征。诅咒金钱就是诅咒自由,就是诅咒生活。金钱是一种精神与道德现象。钱越多需要的德越高,只有德高之人才能驾驭得住它。美国哲学家爱茵·兰德说过,金钱不会听命于配不上它的头脑。一个投资者的潜力不仅取决于他赚取金钱的能力,而且取决于承载金钱的能力。如果只有赚取的能力,没有承载的能力,他将被金钱所压垮,因而也就没有机会成为卓越的投资者。
思想是财富的源头
成功投资来自正确的思考
财富是一个人的思考(能力)的产物。
——爱茵·兰德
第一、正确思考;第二、独立思考。
——本杰明·格雷厄姆
财富是一个让人纠结的词。很多人爱它,也有一些人烦它,还有一些人因求之不得或得到太多而恨它。财富不仅是专业人士的琢磨对象,而且是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的关注对象。其中伴随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家通常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发财上,很少去思考财富本身,思考财富的本质与源泉。
在中国古字中,财是由两个字合成的,“贝”+“才”。作为海贝的贝壳,在古代的贸易结算中充当一般等价物。换句话说,“贝”就是钱,钱是宝物,所以“贝”作为钱,就是“宝贝”。“贝”的这种特殊含义,在汉字中留下了重重的痕迹。许多含“贝”的字都与财经活动有关:除“财”之外,还有货,账(常常被误写为“帐”),贾、贷、贸、购、贩、贮、贵、贱、赚、赔、贪、贫、资、费、赊、赎、贡、贿赂等。就“财”而言,其一半是“贝”,即钱;另一半则是“才”。所谓“才”,是指每个人特有的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能力。“贝”是共性的,“才”是个性的。如果不是“贝”决定“才”,而是“才”决定“贝”的话,那么,“财”在本质上,也是个性的。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在“才”上的差异,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在“财”上的差异。
英文中对应中文“才”的,是一个常见的、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单词:talent。但是,不太周知的是,在古代西方,尤其在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和希伯来等地,talent是货币的名称,叫塔兰特。读过《塔木德》的人,如果留心的话,不难发现这一点。
上面这两个东西方的小掌故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大却被忽略的信息,那就是,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财”与“才”密切相关,准确地说,“财”来自“才”。就是说,财在根本上是某种精神的、非物质的、无形的、内在的东西。“贝”是物质的,“才”是精神的,“才”是“贝”的源泉,“才”与“贝”组合起来就是财富。财的意涵告诉我们,财富来源于一个人对自己的独特才干的发挥与运用。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展示你的才华的过程常常同时就是获得财富的过程。自由市场经济也为每个人把“才”转化为“财”提供了空前有利的外在条件。
视“财”为“贝”而无关“才”,认为“财”与“才”是可以分离的,这种财富观带来了一个严重后果,即认为来源于物质的财富是独立于人的精神的,是与精神分离的,因而也是可以被随便剥夺的。然而,“财”是离不开“才”的。常常,财富离开了创造者的智慧之后,就不再是财富了;离开产生财富的精神土壤,财富也会大大贬值。假如政府解散微软公司,并禁止成立任何研发电脑操作系统软件的公司,那么微软公司的股权证就变为废纸,现有的操作系统也将慢慢失去功效。在这种财富观的支配下,个人的才干与创造力,金融与投资这类无需体力的产业,不仅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且会受到最大限度的扼杀。在典型的计划经济下,绝对不会有股市,当然也不会有股民。
什么是正确的财富观?财富的本质是什么?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已故著名女哲学家爱茵·兰德有句名言:“财富是一个人的思考能力的产物。”(Wealthistheproductofman’scapacitytothink.)这个看法再千真万确不过了,也完全符合上述东西方关于财富的传统认识。兰德这一论断的含义是,财富是思考与观念的产物。不是体力或物质,而是脑力才是人类的财富积累与生存状况不断改变的真正源泉。如果与人的思考与观念不相关,财富是不会自然增长的;财富的增值靠的不是力气,而是思想力;财富的大小多寡也不是靠力气来测度衡量的,而是靠人的智力;财富不是靠体力来发现的,而是靠人的大脑;财富不是物质因素的产物,而是精神因素的产物。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是因为其中凝聚的体力劳动多吗?显然不是!这样的附加值一定不是来自体力,而是来自隐藏在思想与才干中的创造力。
衡量国家繁荣和个人富有的基本有形尺度是财富。因此,国家的繁荣、个人的富有都离不开对财富正确的理解。治国者对财富的理解,生成了相应的政治与政治经济制度。对财富的理解事关国家和文明的命运。政体更多地把财富理解为体力劳动的产物。自由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的政体更倾向于认为人的心灵才是财富的源泉,是人的思想能力把无形的观念与决定转换成有形的财富。惩罚抑制财富创造者,还是鼓励包容财富创造者?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做法决定了不同国家在富裕程度上的差异。统治者如果把财富当做一个物质现象,就会毫不犹豫地从民众那里强行拿走财富。不理解财富的秘密配方的统治者常常是兰德斯(DavidLandes)所说的控制狂(controlfreaks),他们不仅要控制刀具与火器之类的凶器,更要控制思想,要把金融的力量视为对统治者江山的威胁。然而,思想被困住了,财富的源泉也就枯竭了。这样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常常声称要消灭贫困,其实际消灭的却是财富,毁灭的却是财富的源泉。为了虚假的均富,统治者不惜毁灭社会中缔造财富的土壤,以均富的名义达到均贫。财富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人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因此,每个人要有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充分自由。束缚创造自由、限制人的潜能的自由,就意味着选择贫困。
对财富性质的理解方式决定了创造财富的方式。财富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勤劳、节俭,但是在根本上,财富是观念的产物,是人的思考能力的产物。比如,靠投资来致富是借助个人的禀赋来增加财富的最典型的行为,投资最依赖大脑,最不依赖体力。熟悉投资的人知道,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对资产进行配置(assetallocation),以实现保值增值。如何进行资产配置?这几乎不需要什么体力劳动,不需要动用体力或设备把资产从东搬到西。资产配置的关键是就资产配置做出决定。决定是如何做出的?决定是由位于两耳之间的大脑思考出来的。换句话说,资产配置首先是在大脑里面完成的。只要这个工作在大脑里面完成得好,剩下的就是打个电话,敲几下键盘的事。如果资产配置在大脑里面就错了,那么这件事绝对不可能成功。所以,成功的投资,就是投资者在大脑里面持续做出正确的资产配置决定。真正的投资者需要对财富的本质有正确的看法,否则不可能在创造财富(注意,不是指占有财富)上取得重大成功。
所以,有追求的投资者应该明白,财富是思想的产物。说得形而上一些,追求财富的过程,是脑力与自然同步的过程,是审慎思考、正确判断、耐心等待、合理行动。投资就是用头脑中的投资理念去顺应财富的自然之道,当两者合辙了,财富就产生了。同步的程度越高,持续的时间越长,流淌出来的财富就越多。从这种意义上讲,财富不是可以追求的产物,而是思想力与财富的自然之道同步化过程中的产品。由此,我们也常常发现,许多人并不是职业的投资者,但是他们充分地展现了属于他们个人特有的、基于头脑的才干,他们也获得了巨额的财富,如一些球星、歌星等。当这些人的天赋相等的时候,是思想力和内在的品质决出他们的高低,也决定了他们之间在财富上的差异。如果一个人投资很成功,大家会说,这个人挺有脑子的;但是不会说,这个人挺有力气的。
关心财富的性质与源泉,不仅是专业投资者的事情,而且与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政治的动物,也都是经济的动物。要过好每一天,你就要关心你的经济来源。当你关心你的经济来源的时候,你就会想着如何以较少的投入换取较多的回报。这时你就在做类似投资那样的事情了。可以说,理由不同、目的不同、方法不同、程度不同,每个人都是投资者,都以自己的方式投资。广义而言,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方面有所投资。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就知道,应该把我们送到学校里去。这也是一种投资。父母们知道,只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孩子在将来才可能有更好的未来。
今天,投资正在成为获得财富的日益重要的途径。不同的是,其中有严肃的、职业的投资者,也有业余的、随意的投资者,还有敏感的投机者。每一个人都在投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投资家。既然投资与每个人有关,那就应该花些时间,花点心思,去理解财富、理解投资。很多投资者的失败,其根源多半是不思考、不善于思考甚至不愿意思考,做得太多,而思考得太少。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说过,要想在投资领域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正确思考;第二、独立思考。”这里要补充的是,只有独立思考,才有可能正确思考,这一做法的结果,是形成适合自己的投资哲学。
如何才能创造财富?励志大师拿破仑·希尔(NapoleonHill)开出的药方十分简单:思考致富(thinkandgrowrich)。善思考、爱智慧,并用之于投资,就自然会有财富。这是最难的、也是最简单的创造财富之道。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