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皮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调皮捣蛋好不好,要不要管?对于这个问题,在现在家长当中存在很大的分歧,一种认为,不管就会乱了套;一种认为,调皮捣蛋是孩子的天性,应该鼓励并积极引导。

下面的一场谈话,是对“孩子调皮好不好,要不要管”这一问题的最好解答,相信会给家长某些启发——

一位家长向退休老师倾诉,“我的孩子什么都好,就是的好动、好胜、好奇,什么都想弄个明白,什么都想试一试,特别愿意干些别人没干过的事来表现一下自己,越是明令不许动的东西,他的好奇心就会猛增,想来想去,还是非动不可,一动就会捅娄子,做出我们认为调皮捣蛋的事情来。”

退休老师并不急着下结论,而是给他列举了当前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些事例:“孩子拆毁了玩具,有的老师视为一种探索精神,有的老师视为‘败家子’;上课接‘下茬’,有的老师视为违反纪律,有的老师视为一种积极思维的创新精神;在操场多玩一会儿,有的老师视为不爱学习,有的老师视为一种热爱锻炼的习惯。有的老师对调皮捣蛋的学生经常是批评、训斥,甚至通知家长帮助教育,常常被认为是‘后进生’;有的老师认为调皮捣蛋是孩子的天性,应给予鼓励,他们毕竟是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做事掌握不好分寸,因此,对待他们的调皮捣蛋应正确评价和积极引导,极力培植他们创新精神的幼芽茁壮成长。”

接着,这位老师进一步分析:“两种不同的观点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前一种教育方法是一种‘标准件’式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当成工厂的‘原材料’,按统一的设计来生产同一种产品,不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它要求所有的孩子必须达到一个标准;后一种教育方法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方法,它体现了正确评价孩子的教育思想——评价教育:孩子是学校、学习、生活的主人,是一代强人,是不断发展的年轻人,它充分估计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能力,充分估计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年轻人的创新精神。评价教育以鼓励为主,积极引导,在鼓励引导中实施各种教育。评价教育鼓励孩子提出相反的意见和看法,而且还鼓励孩子‘胡思乱想’,让孩子创新精神的幼芽茁壮成长。”

总之,家长要明白,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一方面要顺其自然;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岩岩今年上小学四年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上课经常走神、不能集中注意力。到后来,他“闲着没事”,干脆在课堂上捉弄起同桌来。这让老师很生气,责骂了他好几次,却没有一点效果。不得已,老师只好把情况告诉岩岩的家长。这下可坏了,妈妈一回到家就拎起孩子摆出一副要打的样子,爸爸见状,赶紧予以阻止。妈妈不服,“你怎么这么糊涂?再不管,孩子可就要变坏了。”爸爸笑呵呵地说,“孩子捉弄同桌是因为他好动的天性、是因为上课走神,我们应该找出他走神的原因,而不是实施严管。”

其实,岩岩的爸爸做得对。调皮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特征。学龄前孩子身心发育很快,生长需要多运动,多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孩子的很多“调皮”现象都是运动的外部表现。从这个意义讲,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但又由于缺乏知识经验,这一对矛盾是孩子“调皮”的本质。正因为孩子缺乏知识经验,好多事情都不懂,所以他们自己试图去探索,想搞明白某种现象的原因。比如孩子看到家长给他们剥香蕉,他们就会好奇,要自己把香蕉剥开,而且是一连剥好几根,看看每根香蕉里装的是不是一样的东西……直到自己搞明白所有的香蕉皮里包的都是一样的时,他对香蕉的探索活动才停止,并开始尝试另外一种探索活动。所以,孩子的调皮也是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而且自己探索获得的经验是终身受用的,要比家长直接告诉他答案更好。

另外,孩子随着神经系统的迅速发展,体力和智力的增强,产生了模仿成人各种活动的兴趣。但由于孩子缺乏知识和经验,往往看一场打闹情节的电视、电影就会模仿起来。对孩子的这些活动,做父母的要有正确的认识,就是孩子做过头一点,也不要张口就骂、伸手就打。不要因孩子好动惹出“乱子”就严加指责,把孩子管得死死的,使孩子的活动受到不适当的限制。父母正确引导孩子的方法应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支持其活动,比如教孩子看连环画、玩魔方、开小汽车、折纸玩具、玩球、踢毽子、浇花草等等,使孩子从小养成爱学习、爱思考、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当然,如果一旦发现孩子做出一些破坏性或不安全、不卫生的行动,应该耐心地劝说和引导,使孩子懂得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怎样做才对。切忌脾气暴躁、不讲理、打骂孩子。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