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起兵后,为了师出有名,李渊散发檄文给诸郡,称自己队伍为“义兵”。但也遭到了某些隋朝地方势力的抗拒,如“太原辽山令高斌廉拒不从命”,并派遣使者星夜赶往江都,向隋炀帝奏报李氏父子举兵的事。隋炀帝本就忌恨李渊据有太原,听到奏报后,非常害怕,于是下令“东都西京,严为防御”,以防李渊势力的进一步扩大。
西河郡亦不顺从李渊。晋阳起兵后的行动决策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要乘虚入关,直取长安,以便控制关中、陇右以争天下。面对隋地方势力的抗拒,李渊的政治头脑非常清醒。他分析当时的形势说: “辽山是守株待兔可得的,不值得焦虑;西河绕山的路是我们必经之地,不能放弃。”李渊要挥师南进,必经西河郡,为了扫清道路,必须首先攻下该地。这也是起兵之后的第一个战役,其成败影响甚大。
于是在大业十三年(617)六月,行前,李渊对李建成、李世民说:“你们年少,没经过大事,先把这个郡的攻克作为你们的表现,你们应当尽力。”李建成、李世民表示,如不能取西河,愿受军法处置。当时,因义兵初举,军队未经训练,李世民等人恐兵士不能卖力攻取,故以军法严律。
“三军闻者,人皆自肃。”这次出兵,李渊还命令太原令温大有与他们同行,并对温大有说: “士马尚少,要资经略,以卿参谋军事,其善建功名也!事之成败,当以此行之。若克西河帝业成矣。”这次出师西河,李建成、李世民迅速攻克该郡,这就更加坚定了李渊进兵关中的决心。师回之日, “即定入关之策”。
李渊西攻关中,除了正面的隋军外,还面临着左侧东都洛阳附近李密的威胁。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共有几十万人,所部兵士多是渔民猎户出身,善用长枪。通过战争,他们获取了隋王朝大批的良马,装备精良,同时又拥有洛阳周围的好几个大粮仓,可以说是粮饷充足,因而成为中原地区,也可以说是全国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力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渊十分担心进攻关中的军事行动,会引起李密的密切注意。而关中的门户——潼关就在洛阳的后面,如果李密率瓦岗军来争夺关中,没几天便可到达,这是李渊的兵力无法对抗的。为了确保能占领关中,避免处于腹背受敌、两面作战的被动地位,李渊在进军途中写信给李密,要求联合。
李密复书李渊道: “与兄派流虽异,根系本同。自唯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勤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并要求李渊亲带步骑数千,来河内郡面结盟约。
李密在信中以盟主自居,试图在政治上先声夺人,居于优势地位。这一点李渊是十分明白的,但处于当时的形势下他暂且不作计较,因为李密正与隋东都守兵激战,即使隋兵无法救援关中,也牵制了李密及其部众无法入关。
所以暂时稳住李密,对晋阳义军西入关中的战略行动,是极为有利的。而义军只要能抢先占据关中,就可稳住自己的地位,并将促使全国的政治形势发生深刻的转变。李渊充分地预见到这一点,所以毫不犹豫地决定承认李密为盟主,故贬低自己,高抬李密,以骄李密之志。
李密接信后没有深思,非常高兴,对李渊进兵关中完全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而集中兵力对付隋军和王世充的军事力量。这是李渊在策略上的又一巨大的胜利,既麻痹了李密,成功地牵制了李密及东都隋军的兵力,又堵住了成皋之道,使隋朝其他地区的官军和山东群雄都无法入关,为李渊父子进入关中和此后经营关中及四川等地区,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当山东群雄与隋军逐鹿中原时,李渊父子却稳居关中,毫无顾忌地扫**西北地区的割据武装,同时积蓄力量,观察关东鹬蚌相争之势,准备收渔人之功。
大业十三年七月癸丑日,李渊亲自率三万大军誓师出征,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帝,将隋朝的赤色旗帜改为绛白,改朝换代的意图已路人皆知。
西取长安的进军路线是沿汾河东岸南下,直取潼关,而霍邑则是进军途中第一个军事目标。消息传至长安,留守京师的代王杨侑立即命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驻霍邑,同时派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驻河东,阻截李渊的西进。当李渊的大军行到霍邑西北五十里的贾胡堡,恰逢秋雨连绵,道路泥泞,不得不扎营于贾胡堡。由于秋雨一直不停,李渊不得不派出一部士兵返回太原增运一个月的军粮。
霍邑地形险要,有险可依,守将宋老生有河东的屈突通遥相呼应,是李渊西进关中途中的第一道障碍。这时,军中谣传刘武周联合突厥南下,一时又不能证实谣传是否属实,增运粮食的士兵还没有返回,将士们有些不安。
李渊召集将领商讨对策,裴寂等人都说: “宋老生、屈突通联兵据险,不容易很快攻下。李密虽答应联合,却奸谋难测,突厥贪而无信,唯利是图。武周,事胡者也。太原一方都会,且义兵家属在焉,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
李渊赞同裴寂等人的意见,而李世民则反对说: “武周位极而自满,突厥少信而贪利,虽相附,内实相猜。突厥必欲远利太原,宁肯近忘马邑!武周悉其此势,未必同谋。又朝廷既闻唐国举兵,忧虞不暇,京都留守,特畏义旗。所以骁将精兵,鳞次在近,今若却还,诸军不知其故,更相恐动,必有变生,营之内外,皆为勃敌,于是突厥、武周不谋而至,宋老生、屈突通追奔竞来。进厥面南,退穷自北,还无所人,往无所之,畏溺先沉,近于斯矣。"李世民对形势的分析是正确的,表明了突厥与刘武周尚有存在矛盾的一面,指出了撤退将产生严重的后果。李世民还进一步阐述说:“今来禾菽被野,人马无忧,坐足有粮,行即得众。李密恋于仓米,未遑远略。老生轻躁,破之不疑。定业取威,在兹一决。诸人保家爱命,所谓言之者也。儿等捐躯力战,可谓行之者也。耕织自有其人,请无他问。雨罢进军,若不杀老生而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
李建成也非常赞成弟弟李世民的意见。
然而,老成持重的李渊,虽然认为李世民讲得有理,却仍然下令大军返回太原。李世民见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便想要入军帐再次向父亲进言,可是天色已晚,李渊已经就寝,李世民不敢贸然入内。李世民与哥哥伫立在军帐之外,为拔营返还太原的决定而痛惜万分,兄弟二人不禁失声痛哭起来。李渊听到帐外的痛哭声,便将两个儿子召入帐内。李世民再次进谏说: “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听李世民这么一讲,李渊也有所感悟,说道: “大军已向北出发,如何是好?”李世民见父亲态度有所转变,说道: “右军严而未发,左军虽去,计亦未远,请自追之。”李渊见李世民如此有见识,有决断,便说:“吾之成败皆在尔,知复何言,惟尔所为。”建成、世民连夜乘马向北进发,将已经出发北上的左军全部追还。丙子日,从太原增运的军粮也运达贾胡堡前线。
李渊集团在贾胡堡前线关于进军与退兵的分歧,关系到西取长安、夺取天下的大局。李世民对于形势的分析和进退利害的论断,并非是危言耸听。在关键时刻,是李世民据理力争和行动上的按兵不动,使得李渊在西进关中的重大决策问题上避免了一次重大的失误,显露出李世民杰出的战略天才,为李渊的西取长安在交战前立了一大功劳。事后,李渊也埋怨裴寂说: “懦夫之徒,几败乃公事耳!"八月已卯日,长久的阴雨天气终于放晴。第二天,李渊下令军中晾晒铠甲行装。第三天,乘着漫天大雾,李渊带领骑兵从东南山旁小路神奇般地出现在霍邑城前,在城东五六里处扎营。霍邑易守难攻,宋老生采取坚守城池、不领兵出击的战略。
李渊的军中攻城装备缺乏,如果久攻不下,将处于不利地位。李建成、李世民知道父亲的忧虑,便建议说: “老生勇而无谋,以轻骑挑之,理无不出。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李渊认为这个计谋很好,派出骑兵进至城下,做出攻城的姿态,然后李建成、李世民率数十名骑兵,一面做出围城的样子,一面大骂城中的守兵无能,不敢出战。在辱骂声中,宋老生恼羞成怒,率领三万士兵从东门、南门出战。李渊下令收缩阵地,宋老生误以为李渊畏惧而后退,便引兵前进,在距城下一里处布阵。这时李渊的步兵也相继赶到,列阵与隋军对峙。李渊想要下令军士先吃饭再战,李世民说: “时不可失。”于是,李渊与李建成布阵于城东,李世民布阵于城南。交战后,李渊与李建成的军队向后稍退,李世民与军头段志玄自南原引兵驰下,直冲宋老生的军阵,使之腹背受敌。
“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激战时,李世民令军士传呼: “已获老生矣!”宋老生的部队闻听后顿时大乱,争相奔向城门。此时,建成、世民已分别把守住东门、南门。宋老生城门紧闭,退至城脚。此刻,城上守军放下一条大绳索,老生想要攀绳入城,被义军斩于城下。这次大战尸首数里,血流遍野。此刻,暮色已经降临,李渊下令立即登城。由于没有攻城工具,义军将士肉搏登城,终于攻克霍邑城池。霍邑战役的胜利,打开了通往关中的门户;在霍邑战役中,李世民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攻克霍邑之后,李渊率军继续南下。同年八月初八日入临汾郡,十二日宿营鼓山,绛郡通守陈叔达抵抗,拒守城池,第二天仍被攻克,陈叔达被擒。陈叔达颇有才干,李渊以礼相待,加以录用,让他与记室温大雅同掌机密。
十五日大军抵龙门。这时,刘文静出使突厥回来,并引突厥五百兵士,马两千匹来助。汾阴人薛大鼎对李渊说: “请别攻打河东,只要坐守永丰仓,传命远近,关中就可攻下了。”李渊将要采取这一建议,但诸将请求先攻河东,过去在河东照料过李建成等人的任壤,前来谒见。他长期在河东、冯翊等地任职,颇知关中豪杰的意愿,对李渊说: “关中豪杰皆企踵以待义兵。义师自梁山济河指韩城,逼邰阳,然后鼓行而进。直据永丰,虽未得长安,关中固已定矣。”
当时,农民起义军遍地皆是,在关中的农民起义队伍中,以冯翊、孙华一支力量最强。李渊到达汾阴,写信招安了他。八月二十一日李渊进军至壶口,河滨之民献舟者,日以百数,遂置水军准备渡河。二十四日孙华从邰阳轻骑渡河见到李渊。李渊拜孙华为左光禄大夫、武乡县公,领冯翊太守。然后又派孙华渡河,准备迎接大军渡河。接着又派遣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及左领军长史陈演寿、金紫光禄大夫史大奈率领步骑六千从梁山渡河,扎营于河西以待大军。李渊嘱咐王长谐说: “屈突通精兵不少,相去五十余里而不敢来战,是明其众不为之用。”但他又认识到屈突通绝不会坐视“义兵”过河而按兵不动,所以,又嘱咐王长谐要见机行事。如果屈突通过河击王长谐,李渊就率军进攻河东;如果屈突通固守,王长谐等人就毁掉河桥,前后夹击他。
到了九月初七日,张伦攻取离石后又下龙泉、文城等郡。这时屈突通果然派兽牙郎将桑显和率精骑数千人攻王长谐军营,王长谐与孙华等人早有准备,设伏分击各个击破,并追奔于饮马泉,桑显和逃入河东城。初十日,李渊率诸军围攻河东,屈突通凭城固守。
河东是战略要地,关中之门户,河东未克,李渊欲引兵西入长安,一时犹豫未决。围攻河东还是西入长安,在李渊集团内部又发生了军事策略上的第二次分歧。裴寂主张先解决河东,然后入长安,认为“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长安恃通为援,通败,长安必破矣”。李世民不同意这种意见,他认为, “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顺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所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
裴寂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河东守敌尚有一定的力量,不可低估,如果长安不克,可能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但李世民的用兵更具谋略和胆识。第一,他看到了关中的空虚,如果乘其不备,可以一举攻克;第二,他主张用兵神速,这样可以使敌陷于被动。然而其缺点则是轻视了河东守军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李渊综合了双方意见,取长补短,决定留偏师围河东,牵制屈突通的兵力,自己亲率主力西进关中。实际上李渊的战略决策仍以李世民的勇于进攻为主,辅之以裴寂的意见。
河西郡县听说李渊将渡河,都纷纷降附。朝邑法曹靳孝谟以蒲津、中洋二城降。华阴令李孝常以永丰仓降。京兆诸县亦多遣使请降。九月十二日,李渊率诸军渡河,十六日进入朝邑,住于长春宫。关中士民归之者蜂拥而至。十八日李渊派遣建成、刘文静率王长谐等诸军数万人,屯永丰仓:守潼关以备从东方进攻的军队。
这样以此二路大军对长安形成战略包围,使长安成为一座孤城。此时于志宁、颜师古、李世民妻兄长孙无忌拜见李渊,三人都大有文才,无忌尤有才略,李渊皆按礼叙用。此后,三人皆为李世民所用,成为李世民军事和谋士集团中不可缺少的人物。
屈突通听到李渊西进,留鹰扬郎将尧君素领河东通守,使守蒲坂,自己回师救长安,但为刘文静遏阻,不能前行。时又有隋将军刘纲戍守潼关,屯军于都尉南城,屈突通想要与刘纲合兵。不料刘纲被王长谐引兵偷袭而兵败身亡,屈突通只好退守北城。
当时,李渊的亲戚在关中起兵者,比如,李渊女平阳公主(李渊称帝后的封号),李渊堂弟李神通及李渊女婿(娶高密公主)段伦,都在李渊渡河时遣使迎接李渊。李渊于太原起兵时,柴绍及大平阳公主均在长安。柴绍奉召前往太原,临行前对公主说: “尊公举兵,今一同前往,则不可能,留此又怕遭祸,则何如?”公主说: “你宜速去,我一妇人,容易藏匿。”柴绍遂去太原。公主即回到鄠县别墅,散家财,招引山中亡命之徒,共有数百人,起兵以应李渊。李渊堂弟李神通,因李渊起兵受到牵连,遭隋朝追捕,便潜入鄠县山南,与京师隋朝楷书石刻大侠史万宝、河东裴责力、柳崇礼等人举兵以应义军。当时少数民族出身的农民义军首领何潘仁聚众于司竹园,自称总管。公主派遣家童马三宝向何潘仁说以其中利害关系,劝其与李神通合力攻鄠县,何潘仁深以为然,遂即攻下。一时间李神通有逾万人,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以前乐城长令狐德菜为记室。公主又派马三宝说服起义首领李文仲、向善志、丘师利等人,使他们与自己会合,于是公主率军掠地至整屋,武功、始平皆被攻占,拥众七万余人。营中号为“娘子军”。左亲尉段伦聚众万余人于蓝田。李渊渡河时,李神通、公主、段伦皆遣使以迎。李渊拜李神通为光禄大夫,段伦为金紫光禄大夫。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及关中的农民起义势力,都降于李渊,李渊予以慰劳并授以官职,皆受李世民节度。
九月二十二日,李渊又亲赴永丰仓劳军,并开仓赈济饥民。然后将大将军府移于冯翊。此时,李世民前往渭北,所到之处,吏民及农民军归之如流,李世民收服其中的豪俊。至泾阳时已有胜兵九万。公主率精兵万余人与李世民会于渭北。隰城尉房玄龄带着计策到军门求见李世民一见如旧识,任为记室参军,引为主要参谋。房玄龄亦自以为遇到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每平定一处,众人竞求珍玩,房玄龄先收罗人物,引入幕府,若有谋臣猛将,皆潜相申结,使各尽其死力,这样在李世民周围便形成了一个智囊团体。
李渊又命刘弘基、殷开山分兵西略扶风,南渡渭水,屯长安故城,李世民引兵赴司竹园,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皆率众从之,屯兵于原秦阿房宫城。胜兵十三万,军令严整。九月二十七日,李世民从盖鄠遣使向李渊汇报,请示会师长安日期。同时,延安、上郡、雕阴皆请降于李渊。冬,十月四日,李渊屯兵于春明门(长安城东面三门中之中门)西北,各军汇集共二十余万。十月四日,李渊遂命诸军围城。二十七日,开始攻城,至十一月九日,军头雷永吉率先登城而入,守城之人各自逃散,遂克长安。李渊与民“约法为十二条,惟制杀人、劫盗、背军、叛逆者死,余并蠲除之”;废除了隋炀帝的一切苛法。
马邑郡丞李靖,有文武才略,但他向来与李渊有矛盾,李渊入城俘虏了李靖并要斩他,李靖大呼: “公兴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以成大业,何挟私怨而杀壮士!”李世民为之求情,李靖得到释放。李世民将他召置幕府,后来他成为能征善战、出将入相的英杰。
十一月十五日,李渊立十三岁的代王杨侑为恭帝。改元义宁,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这实际上是魏晋以来权臣夺权称帝的老办法,是改朝换代的第一步。李渊从长乐宫入长安,恭帝以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军国机务、文武设官、宪章赏罚的权力皆归相府,并设丞相府官属,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以李建成为唐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公,李元吉为齐公。
李渊自攻克长安, “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氏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
义宁二年(618)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其亲信司马德戡和宇文化及所杀,这标志着隋王朝的彻底崩溃。消息传到长安,五月二十日,隋恭帝禅位,李渊即皇帝位于太极殿,是为唐高祖,大赦天下,改元武德,仍都长安。 “推五运为土德,色尚黄。”六月,以李世民为尚书令,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右仆射、知殿事,司马刘文静为纳言,司录窦威为内史令。不久,又立唐世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