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套 掌控人生三十六计——厚积薄发,诠释学问人生(2)

无欲无求,归零的境界

朱载堉《十不足》中讲到: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南怀瑾说:空,是学佛的第一步,也是学佛的最后一步。……因为空,所以什么都知道。“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你不要认为空就无知觉,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这里讲到的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都是相对的,这是六个大纲要。我们人的心理现象就是念念相续,像流水一样接连不断,烦恼也是一样,想停也停不住,抽刀断水水更流。如此“循环往复”,就像绕圈子似的,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种种取舍”,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于是就形成了轮回。轮回就是在那里转圈子,忽东忽西,此上彼下,晕头转向,没完没了,跳不出来。

佛祖说:“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转一小圈,回到原点,是个零;转一大圈,回到原点,还是个“零”。一无所有,一切都是“空”的!世间的万事万物本来就是这么简单。南怀瑾先生虽深谙佛法,不过他对“空”的解释却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一无所有”的层面上,而是认为“因为空,所以什么都知道,”甚至“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这里的“空”是指心灵的“空灵”。自然,当一个人心灵澄澈、遍体通明之时,就会眼光如炬,对世事明察秋毫。

人类的欲望,是一条河流,汹涌澎湃、奔腾不息,不断地驱使着人们去追寻。有的人追求金钱,有的人追求名利,有的人追求事业,有的人追求爱情,有的人追求长寿。如果人类没有了欲望,就没有了生存的勇气,社会也将不能成其为社会;欲望太强,则掉入了苦恼的漩涡,不仅精疲力尽,而且也无法到达人生的彼岸;当欲望适度的时侯,便形成了强大的力量,推动人类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极大进步。

人类有了欲望,就会全力去实现。但是,经过了努力,还是无法满足的时侯,就会产生烦恼。人生的历程中,或多或少、或迟或早,都会体味到挫折和失败的滋味。挫折和失败带给人的,是失落、怅惘、焦虑、无奈、怨忿和悲伤,这些感受,就是烦恼。欲望越强烈,目标越迫切,付出的努力越大,在遭受挫折之后,产生的烦恼就越严重。这种情形使人产生错觉,仿佛欲望满足了,或责目标实现了,就不会产生烦恼了。其实,在满足欲望、实现目标后,又会迎来新的烦恼。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日: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他从来没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说,申枨可以算是这样的人。但在孔子眼里,申枨也不是,原因就是他欲望太强。人有欲望,就会有牵绊,就会受制约,这样的人是做不到刚毅不屈的。在南怀瑾先生看来,有求就有苦,人到无求品自高,要到一切无欲才真能刚正,才可以做顶天立地的人。

我国东汉时期的严子陵就是这样的人,因为没有名利的欲求,所以他不受别人的控制,尽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严子陵与光武帝刘秀是老同学,但他却不攀附于这个老同学,而是继续过自己清贫的生活,对名利没有丝毫的向往,俨然一位雅士的风范。

严子陵,有很高的名望。刘秀称帝后,告示天下,令人寻找严子陵。但是光有名字不好找,于是光武帝召集宫廷的一流画家,描绘出严子陵的容貌,直到画得形神毕肖后,便复制了许许多多份,颁发天下,让各地官吏负责寻找严子陵。过了许久仍杳无音信,汉光武帝十分焦虑。

有人冒充严子陵,刘秀召见后,一一否决。时间过了许久,严子陵仍然没有一点儿消息,刘秀忧心忡忡。

严子陵到底在哪里呢?

严子陵看到刘秀打得天下,知道定会封他做官,可他生来厌恶官场,不愿意享受朝廷俸禄。于是,他隐姓埋名,在齐县境内富春山中过起了隐士的生活。一天到晚,垂钓于溪水之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一个农夫上山砍柴,又累又渴,便到河边喝水,看见一人独自坐在河边钓鱼,他越看越觉得这个钓鱼人面熟,回到镇上,看到集市上张贴的画像才明白,山中的钓鱼人就是刘秀下重金寻找的严子陵。农夫顾不得人劳累,扔下柴禾,飞一样跑到衙门,把此事报告了县令,农夫也因此得到了一份儿奖赏。

齐县县令上书光武帝:“有一个人,身披着羊皮大衣,在富春山溪水边钓鱼,很像严子陵。”

刘秀立即命官吏备好车马,装上优厚俸禄,想把严子陵请出富春山,然而官车去了又回,均无多大收获。这天,官吏又一次来到富春山,严子陵说:“你们认错人了,我只是普通打鱼人。”使者不管他怎么解释,硬是把他推进了官车,快马加鞭,送他到了京城。严子陵住进了刘秀特意为他安排的房子,每日饭菜相当可口,数十名仆人为他效劳,然而对于这些他不屑一顾。

侯霸与严子陵也是旧时好友。此时的侯霸已今非昔比,他接替伏湛做了汉朝的大司徒。侯霸听说严子陵已到皇宫,就让臣下侯子道给严子陵送去一封书信,表示对严子陵的问候。一见严子陵,侯子道恭恭敬敬地把信递了过去。此刻,严子陵正斜倚在**,听到是大司徒侯霸派人送信,仍然面无喜色。接过信,大概一看,便放在了桌子上。侯子道以为严子陵因为侯霸没有亲自看望而不愉快,忙又说:“大司徒本想亲自迎接您,因为公事繁忙,一刻也脱不开身,晚上,他一定抽空登门拜访,请严先生写个回信儿,也好让我有个交代。”

严子陵想了片刻,命仆人拿出笔墨,他说,让侯子道写。信中写道:“君房(侯霸字君房)先生,你做了汉朝大司徒,这很好。如果你帮助君王为人民做了好事,大家都高兴,如果你只知道奉承君王,而不顾人民死活,那可千万要不得。”他说到这儿停了下来,侯子道请他再说些什么,严子陵没有吭气儿,侯子道讨了个没趣回到了侯霸那里。

侯霸听完侯子道的话,面有怒色,觉得严子陵不把他这个大司徒放在眼里。于是把严子陵的一番话,报告了刘秀,谁知刘秀却说:“我了解他,就这倔脾气。”

当天,刘秀去看望严子陵。皇帝亲自登门,这可是件大事儿,得远迎才对。可严子陵根本不理,躺在**养神。刘秀进来后,看到他这副情景,并不恼火,走过去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严子陵的肚子,亲切地说:“老同学,你难道不念旧情,帮我一把吗?”严子陵说:“人各有志,你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做官呢?”刘秀听后长长地叹了口气失望地走了。

有一晚,刘秀与严子陵叙旧。刘秀问:“我比从前怎么样?”

“嗯,有点儿进步。”严子陵大模大样地回答道。

那晚,两人睡在一起,严子陵故意大声打呼噜,并把腿压在刘秀身上,刘秀毫不介意。第二天早上,太史惊慌地来汇报:“皇上,昨晚微臣观察天象,发现有一客星冲犯帝星。”刘秀轻描淡写地说:“没啥大不了,昨晚我和严子陵在一起。”

刘秀封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他不肯上任,仍旧回到富春山中过他的隐士生活,种种地,钓钓鱼。富春山边有条富春江,江上有个台子,据说是当年严子陵钓鱼的地方,称为“严子陵钓台”。

建武十七年,刘秀又召严子陵入宫,严子陵又拒绝了。

严子陵无意仕途,寄情于山水间,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乐趣。事实上,他的无意仕途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像严子陵这样的贤士,必定对名利场上的险恶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其为名利争来斗去,倒不如做山野村夫反而悠然自得。真正没有欲求的人,才可能保持清高的节操,才不会被旁人所左右,严光可谓是真正悟透生活的人。

在生活中,对于属于自己的幸福,人们会熟视无睹、漠然处之,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所以也忽略了幸福的价值。对于许多人来说,即使是最强烈的快乐,也会失去新鲜感,变得没有丝毫味道。只有经历过丧失、困扰、威胁,乃至悲剧,才能重新认识它的价值。

有个说法,叫“知足常乐”。欲望强烈的人,对自己所拥有的,总是不能满足、不懂欣赏,总是想象着还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获取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挫折和烦恼;一旦获得了,带给他的,也只是有限和短暂的快乐。不懂得知足常乐,就是不懂得享受生活,是自寻苦恼。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与金钱、地位及名望等有一定关系,但不成正比。幸福感完全可以来自于普通、平淡的生活。

当你勤恳工作的时侯,所盼望的,不是领导和同事推举你当劳模,而认为这份工作是我所感兴趣的,是自愿接受的,并且是一份重要的工作,我有责任和义务做好。

当你写一本书的时侯,首先想到的,不是此书将会使我名扬天下,从此我将加入名人的行列,而应该是我很有兴趣写这本书,一些人若能从中获得益处,我将会很快乐。

无欲则静,没有过度的欲望,给人带来四季如春的平静生活。无求则福,减少对生活的索求,才是大彻大悟后的轻松和幸福。

国学话谋略:

处于顺境时,勇于“归零”,可以戒骄戒躁,不把成绩当“包袱”;处于逆境时,善于“归零”,则能重新开始再奋进。这就好比时钟到了子夜就要归零并从零开始,人生也应当适时“归零”,才会有新的周期与辉煌。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有很多人难以成大事,关键是不善于重新思考,或者说还不善于发挥自己思维的力量,所以人生很难有大的起色。我们知道,只有改变思考,才能改变自己,因为所有成大事者的神奇力量并非来自肢体,而是来自头脑,来自他们头脑所独有的思维功能,他们在追求成功时,总是从改变思考开始。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曾经说过:“人不过是一株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可是,人是会思维的。要想压倒人,世界万物并不需要武装起来,一缕气,一滴水,都能致人于死地。但是,即便世界万物将人压倒了,人还是比世界万物要高出一筹,因为人知道自己会死,也知道世界万物在哪些方面胜过了自己,而世界万物则一无所知。”

南怀瑾说:同样一个东西,就看人的聪明智能,怎样去运用,而得到天壤之别的结果。因此一个人,穷困潦倒了不要怨天尤人,要靠自己的智能去想办法翻身。所以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不一定可靠,主要在于人的聪明智能,在于能否善于运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南怀瑾的成名作《论语别裁》长达六十七万言,是他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成,对《论语》原文作了翔实,准确、生动的讲述,并以经解经,阐发原文意旨及所涉人文掌故,且对原文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实为独步千古的上乘佳作。这种阐述《论语》的做法,南怀瑾是古今第一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语别裁》的成功正在于创新。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心”包括灵活性,更包括创造性。在当今的图书市场上,阐释和注解《论语》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为什么同样是阐述《论语》的书,却只有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最受欢迎,并且一版再版?原因正如他的书名“别裁”一样,在于这本书的别出心裁。

确实,人类利用思维的力量,看到天然的森林大火而想到保存火种,进而钻木取火;利用思维的力量,人类只需挖一个陷阱,在陷阱口上盖些茅草,便能让最凶猛的野兽束手

就擒(如果野兽也有想法的话,它们肯定是老大地不服气);利用思维的力量,人类首先在头脑中设计出千万种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奇妙玩意儿,并把这些玩意儿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才得以把整个地球折腾得天翻地覆……

人类的每一种行为,每一种进步,都与自己的思维能力息息相关,离开了思维,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历史上的许多学者,都把“思维能力”理所当然地包括在“人”的定义里边。

在古代希腊,有一位思想家在回答“什么是人”这个问题时,把“人”说成是“无毛的两足动物”。这种回答遭到另外一些思想家的非议,有人把一只公鸡的羽毛全部拔光,指着鸡对众人说:“看看,这就是他所说的‘人’!”

人具有思维能力,这一点与其他动物相比就显得特别突出。迄今为止,我们在其他动物身上没有发现类似的思维能力。某些较高级的哺乳动物,像猩猩海豚之类,虽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觉、学习和推论的能力,但远远不足以和人相比,无法称之为“思维能力”。这也许是造物主的有意安排,是对人类的无比恩宠。请假设一下,如果多数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仿的思维能力,那么地球上的情形将会怎么样?且不说豺狼虎豹之类的大动物,即使一只小小的蚊子或者牛虻具有了思维能力,也足以把人类搅得终日不得安宁。

既然我们被自然赋予这样神奇的力量,我们就应该开发我们的大脑,脑子是不会被塞满而不会动的,脑子只会越用越灵,所以我们每一次的思维都是在给脑子加油,经过润滑的大脑更能适应自然的变化,人类也才会有更强大的生存本领。

不需要磨砺你的牙齿,需要保持锋利的是你的才智。要找出旁人已经想出的方法,然后试着想出比他们更好的主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人类得以生存,而许多其他的动物包括一些大型凶猛动物已经灭绝的原因。如果我们停止运用智惹,我们就有可能沦为过时的废物,和其他废物一样,被灰尘封闭。

正确思考的变化往往蕴含于取舍之间,因为不这样做,就那样做,是由一个人的思考力决定的。不少人看似素质很高,但他们因为难以舍弃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视了更长远的目标。成大事者有时仅仅在于抓住了一两次被别人忽视了的机遇,而机遇的获取,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在人生道路上进行果敢的取舍。

所有计划、目标和成就,都是思考变化的产物。你的思考能力,是你惟一能完全控制的东西,你可以以智慧,或是以愚蠢的方式运用你的思想,但无论如何运用它,它都会显

现出一定的力量。

没有正确的思考变化,是不会克服陋习的,如果你不学习正确的思考,是绝对防止不了失败的。

变化思维方式一般有如下两种:

(1)归纳法

这是从部分导向全部,从特定事例导向一般事例,以及从个人导向宇宙的推理过程,它是以经验和说证作为基础,并从基础中得出结论。

(2)演绎法

以一般性的逻辑假设为基础,得出特定结论的推理过程。

这两种推理方法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可以一起运用。

少数正确思考者一直都被当作是人类的希望,因为他们在他们所做的事情上,都扮演着先锋者的角色,充分施展了他们的优势。他们创造工业和商业,不断使科学和教育进步,并鼓舞发明和宗教。

爱默生说得好:“当上帝释放一位思想家到这个星球上时,大家就得小心了,因为所有事物将濒临危险,就像在一座大城市里发生火灾一样,没有人知道哪里才是安全的地方,也没有人知道火什么时候才会熄灭。科学的神话将会发生变化;所有的文学名声以及所有所谓永恒的声誉,都可能会被修改或指责;人类的希望、人类的思想、民族宗教以及人类的态度和道德,都将受下一代摆布。普遍化将成为神力注入思想的新汇流口,因此悸动也跟着而来。”

在克服自身劣势的过程中,如果你是一位正确的思考者,则你就是你情绪的主人而非奴隶。你不应给予任何人控制你思想的机会,你必须拒绝错误的倾向。一般人开始时,会拒绝某一项不正确的观念,但后来因为受到家人、朋友或同事的影响而改变初衷,进而接受此一观念。

一般人往往会接受那些一再出现在脑海中的观念(无论它是好的或是坏的,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作为一位正确的思考者,你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人性特质,使你今天所思考的到了明天仍然反复出现,并进而接受这种再出现的思想,这正是明确目标和积极心态的力量本质。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还没有一个人能将绳结打开。这时,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小亚细亚,他来到葛第士绳结之前,不加考虑,便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50倍的波斯帝国。

—个孩子在山里割草,被毒蛇咬伤了脚。孩子疼痛难忍,而医院在远处的小镇上。孩子毫不犹豫地用镰刀割断受伤的脚趾,然后,忍着巨痛艰难地走到医院。虽然缺少了一个脚趾,但这个孩子以短暂的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一位年轻人到一家餐馆应征做钟点工。老板问:在人群密集的餐厅里,如果你发现手上的托盘不稳,即将跌落,该怎么办?许多应征者都答非所问。年轻人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我就要尽全力把托盘倒向自己。最后,这位年轻人成大事了。

亚力山大果断地剑砍绳结,说明他舍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小孩子果断地舍弃脚趾,以短痛换取了生命;服务员果断地把即将倾倒的托盘投向自己,才保证了顾客的利益。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你只有敢于舍弃,才有机会获取更长远的利益。即使遭受难以避免的挫折,你也要选择最佳的失败方式。

把你的思想当成一张底片,底片会记录任何反映在它上面的事物,底片不会挑选应记录的对象,也无法控制焦距和曝光时间,而你——作为一位摄影师,有机会挑选所要记录的对象,决定影像焦距、光圈和快门。最后照片的品质,就取决于你控制这些因素的技巧。

对于你心里那一张底片而言,构图的主题就是你的明确目标。你按照你自己的抉择挑选画面,以你强烈的欲望挑选好的画面,并自行决定要让你的思想做多久的曝光。

很少有摄影师对于重要的镜头只按一次快门。他们多半都照好几次,每一次都略微调整一下必须掌握的各项因素,以期照出最完美的画面。同样地,你不应只让你的思想曝光一次,而应该每天都让你的思想对准你心里那张明确目标的画面进行曝光。

久而久之,对明确目标的一再“曝光”会变成一种改变自我的习惯,一种经过控制的习惯,因为你是有意识地决定你行为的性质。

强烈欲望(发自你的情绪)的一再呈现,也会将明确目标的画面印在你的潜意识上,而你的潜意识将会不知不觉地经由想象力,激发出你想达到目标的构想和计划。

但是这些构想不是那么简单就会出现的,你的潜意识不会自动地把一辆车放在你的车道上,也不会为你办理存款手续。正确的思考要求以百折不挠的行动,应用这些构想和其他成大事原理。我们之所以强调,你必须每天都保持个人进取心,是因为你必须培养出处于控制之下的行动习惯。

国学话谋略:

控制习惯的过程是不可思议的,它将你的思考力量转变成行动。但如果你没有这种习惯,或所学到的是不良习惯的话,则它可能会给你带来悲惨和失败。你的成大事须视你控制习惯的能力和品质而定。

放下生命之重

南怀瑾认为:“内保之而外不**也。”内在的心境,永远保持不受外界的影响。外面的境界不管如何,骂你也好,恭维你也好。……“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真正的大圣人,毁誉不能动摇。全世界的人恭维他,不会动心;称誉对他并没有增加劝勉鼓励的作用;本来要做好人,再恭维他也还是做好人。全世界要毁谤他,也绝不因毁而沮丧,还是要照样做。这就是毁誉不惊,甚至到金世界的毁誉都不管的程度,这是圣人境界、大丈夫气概。

一般人没有基本的中心思想,容易受环境影响,习惯越多,距离自己本性越远,只有上智——第一等智慧的人,与下愚——最笨的人,不会受环境影响。最聪明的人自己有思想,有见解,有中心主张;最笨的人,影响他不了。除此以外,世界上都是像我们一样的人,最糟了,说聪明也笨,说笨也聪明,聪明又笨,这一类人最易受时代环境影响。

因为南怀瑾行事一向古道热肠,就有许多人背后批评,说他帮忙坏人,善恶不分,或说他不洁身自爱等等,也有人认为他莫名其妙。对于一切的指责和批评,他都不予理会,更不辩驳,仍然照自己的原则行事。用他的话说:“要做事就不能怕被批评。因为只要做事就会遭人批评,做得不好有人骂,做得好也有人骂,怕人骂就不能做事。”

记得几年前,有一次,他的一位学生到北京公干时,听到一些传言:台湾一位略有名气的人,到北京时,在某高层人士面前说了一些南怀瑾的闲言闲语。后来,这位学生回去后向他提过此事。岂料他却说:“人家要吃饭嘛!我们也要吃饭嘛!”他一点都不在意什么毁谤呀,谣言呀,闲话呀。他也常说,明白的人自会分辨,不明白的人辩解也不明白,徒费口舌而已。

另一方面,由于他的名气,当面或者背后夸赞他、恭维他的人更不计其数。对此,他并不放在心上,更没有忘乎所以,反倒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凡人一个。

而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被纷繁复杂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头晕眼花。著名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有一句名言:“承受生命之重。”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不堪承受生命之重,因为他们被占有物质财富——好房、名车、高收入、高开销等欲望折磨得疲惫不堪。今天,有许许多多的人是在令人难以察觉的绝望状态下生活的,这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国家,情况尤其严重。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和埃德·迪纳已经证明,物质财富是一种很差的衡量快乐的标准,人们并没有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快乐。在压力大于你的承受力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该放下就放下,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

一个青年背着个大包袱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了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目标呢?”

大师问:“你的大包袱里装的什么?”

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装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它,我才走到您这儿。”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

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

“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

“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承受过重的东西!”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也快得多了。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负重的。

其实,人这一生能得到什么呢?只有过程,只有注满在这个过程中的心情。所以,一定要注满好心情。

我们总是把拥有物质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坏看得过于重要,用金钱、精力和时间去换取一种有目共睹的优越生活,却没有察觉自己的内心在一天天枯萎。事实上,只有真实的自我才能让人真正地容光焕发。当你只为快乐的自己而活,而不在乎外在的虚荣,快乐、幸福才会润泽你干枯的心灵,就如同雨露滋润干涸的土地。我们需求的越少,得到的快乐就越多。

快乐和幸福与物质无关,无论是大款还是收入微薄的退休工人,都可以生活得尽量悠闲、舒适,在过“简单生活”这一点上人人平等。拿破仑拥有普通人所倾慕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可是,他却说:“我一生中从未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

海伦·凯勒,一个又瞎又聋的女子却表示:“我发现生命是如此美好。”可见,内心的平静和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并不在于我们身在何处、拥有什么,或者我们是什么人,而在于我们的心境如何。

有时我们的内心充满了紧张感,是因为我们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和恐惧,总担心有什么灾难会突然降临到我们头上。俗话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就是说,现实要比人们的想象复杂得多,有时并不是你所遭遇的环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于你自己的想象。一个人心里所想的,就是他将要成为的。

有许多事情,往往总是会超出人们的意料、超出人们的支配能力。试想:谁能料到自己何时遭祸、何时得福呢?谁又能料到自己何时健在、何时病倒呢?关键问题是:面对无端的横祸或病痛,你是从容平静、清心自然、乐观向上,还是慌恐惊悸、忧郁烦恼、悲观失望?

有时我们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没有安全阀的锅炉,当压力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似乎突然有一天就会爆炸——精神彻底崩溃,其实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了挫折或坎坷,经历了失败或打击。既然生活的道路布满荆棘,那么前进的途中难免要受伤。生活中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一定会有挫折和伤痛,这很正常,但是我们可以很快忘掉这些,然后继续昂首阔步地前行。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改变人生要靠自己,改变自己要用内心的力量。面对失败和屈辱,须“知耻而后勇”;当你困扰于各种烦恼之中,整个人精神高度紧张时,你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来改变你的心境。只要把困境中的内心感觉由恐惧变成奋斗,就能把那些消极的东西变为对自己有积极意义的东西。

林肯说过:“大部分人只要下定决心,就能获得快乐。”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快乐就应该是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存在于外在。人生是有限的,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许多要我们去完成的事情,而且想做的事更多。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如果把时间都浪费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或是无谓的人际关系里,想一想,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啊!既然你认为与对方来往已没有什么价值,那么就应该像快刀斩乱麻一样,断然斩断情丝,为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以前的经历可以成为我们以后的借鉴,但我们不可因此背上包袱,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丢掉那些失败、哭泣、烦恼,轻轻松松上路,你会越走越快,越走越欢愉,路也越走越宽。

有一个僧人出门办事,一不小心,掉到了险峻的悬崖下面。下坠的时候,僧人双手本能地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了崖壁上的一段枯枝,总算暂时保住了生命。僧人悬**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两难、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正慈祥地看着自己。僧人见到救星,求佛陀说:“慈悲的佛陀!求求您赶快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地说。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您的话呢?随您说什么,我全都听您韵。”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僧人心想,让我把手放下,势必会掉到万丈深渊,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保得住生命?所以反而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僧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我们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我们抓在手里的,要真正放下是多么的困难!

我们肩上的重担,心上的压力,岂止是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使人生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解脱苦难的幸福之道!

国学话谋略:

一个人越是能够放得下很多事,他越是富有。学会放下生活的包袱赶路,你将会更轻松地前进。一位哲人曾说过:“你来到人世间,要想活得潇洒、活得自在、活得快乐,就应该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怀。”有了乐观的情怀,面对任何危难就都不会恐惧、不会忧郁、不会烦恼了。

周旋是一种技巧

《论语》中有云: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南怀瑾说:越保守的人越有自己的范围,结果变成固执,变成粘胶一样,自己不得解脱,被它胶住了,就是佛家所讲的执著。

《菜根谭》的原文有几句话:“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涉世浅”,年轻人刚刚出来,入世不深,污染也不深;“历事深”,人生经历的事情太多,机械亦深。这个机械,就是代表那个有心计较的妄想,所谓机关用尽,那些烦恼也越多。所以他下面说的:“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做人,人生经验都要通达,但反而不如有些地方马虎一点的好。

南怀瑾先生所谓“有些地方马虎一点”,实际上是说,处世不要过于较真。过于较真的人往往也过于固执、做事太死板,容易走进“死胡同”。因此,人不要一条道路走到黑,一个死理认到底。天下没有过不去的河,也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关键要懂得“转弯”,懂得周旋。

什么是周旋呢?周旋是一种表面顺随,实际上敷衍应付的态度。对于有些人胡搅蛮缠,我们既跟他讲不清道理,也犯不着与他针锋相对,于是便采取这种周旋的态度。周旋并不是鄙俗的小动作,古圣先贤有时也是会使用这些技巧的。

阳货可以说是鲁国的一个坏人,但他却得了势,气焰如日中天,不可一世。不过,他对孔子还比较尊敬,也很看得起孔子,一再希望拉孔子出来为他做事。而在孔子看来,他是连季氏都不如的“陪臣执国命”的野心家,根本不可能替他效力。所以,当他想让孔子拜见他时,孔子不去拜见他。阳货不愧是一个政客,他有他的办法,这就是趁孔子不在家时送了一只乳猪到孔子家里去。因为根据当时的礼节,大夫送东西给士,如果士没有亲自在家领受,就得回拜还礼。殊不知孔子也自有高明之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趁阳货不在家时前去拜谢。不过,人算总归不如天算,他们二人竟在路上碰上了。这下阳货可高兴了。我们不得不承认阳货说话还是很有一套的,抓住了孔子经常谈论的仁和智两个话题,句句都打在点子上,使你不得不承认他讲得很有道理。所以孔子等他说完后便答道:“好吧,我要做官了。”

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孔子并没有做阳货的官。所以,孔子的答辞不过是周旋敷衍罢了。因为不愿意在大街上受他胡搅蛮缠,又不愿意直接得罪他,甩开他一走了之。

那么,孔子是不是老于世故、圆滑取巧呢?应该说也是也不是,但肯定是一种通权达变的待人处世技巧。

历史上,权臣把持朝政,皇帝只是傀儡的政治现象屡见不鲜,并不是这些皇帝甘当傀儡,而是他们或有的昏庸无能,或有的有勇无谋,或有的实力不足,所以才使得权奸当道,为所欲为。但真正有智谋的皇帝在与权奸的博弈过程中却是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他们经常采取周旋的态度,以此迷惑政敌,在适当的时候瞅准机会,一跃而起,除灭权奸,从而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

三国时期的吴国,在孙权去世后,就陷入了权臣相争的内部倾轧中。继孙峻诛诸葛恪之后,吴国朝政又为孙峻所把持。孙峻素无名望,且骄矜残暴,招致朝臣与百姓的极大怨愤,不断有人试图谋杀他,都被他发觉处死。他在擅权三年之后,于吴太平元年中历九月病卒,临死将大权交给其从弟孙林。

孙林与孙峻同祖,受命之时已34岁,又无战功,所以当时在外征讨魏国的吕据等大将很不服气,曾与诸葛恪同受孙权辅政遗诏的滕胤更不甘心受孙林节制。吴太平元年中历九月和十月,吕据和滕胤先后举兵讨孙林,孙林派从兄孙虑迎击吕据和滕胤,后因吕、滕二人配合不好,被孙虑钻了空子,兵败,被夷三族。

铲除了朝中的政治敌手,孙林遂无所顾忌,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他自任大将军,封永宁侯,总揽政纲。在征讨吕据、滕胤时,孙虑为主帅。但孙林对他却很轻视无礼,于是孙林又受到了来自宗族内部的威胁。吴太平元年中历十一月,孙虑联合将军王敦,密谋杀死孙林。事泄,孙林杀死王敦,孙虑被迫饮药而死。孙林又一次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在吴国权奸肆虐时,曹魏政权内部也矛盾重重,李丰、夏侯玄、毋丘俭等人先后举兵反对司马师被族诛,大将诸葛诞自感危机,遂于吴太平二年中历五月叛归吴国。魏国以20万大兵将诸葛诞围困在寿春。孙林急欲收降诸葛诞扩充势力,先后派出三批军队共11万人去为诸葛诞解围,均告失败,孙林怒而斩杀了大将朱异。这场战争,劳民伤财。没有救出诸葛诞,孙林还自戮名将,引起了吴国上下一片怨声。

孙林自知招怨甚大,遂称疾不上朝,并让弟弟孙据掌管宿卫,另外三个弟弟孙恩、孙干、孙阎分掌诸营之兵,拥兵自固。他这样总揽兵权,不仅是为了防备诸臣叛伐,而且还要防备吴主孙亮对他动杀机。

孙亮这时已年满16岁,于诸葛诞叛魏前即已亲政。他对孙林擅权的不满日益显露出来,对孙林所奏表章,常常不客气地质问不休;他还简选15~18岁的士卒子弟3000人,令大将子弟为将帅,在皇家林苑中终日操练。当孙林救诸葛诞未成,大失民心之时,孙亮觉得时机已经成熟,遂与太常全尚、将军刘承等人共谋诛除孙林。

孙亮之妃是孙林的外甥女,她听到孙亮等人的密谋,就使人告诉给孙林。孙林先发制人,于吴太平三年中历九月,派兵夜袭全尚之宅,将他拘捕;又遣弟孙恩杀死刘承。孙林亲率士卒将孙亮的宫殿团团围住,孙亮闻讯,执弓上马,对宫内群臣们说:“我是大皇帝孙权的嗣子,即位已经五年了,谁敢不跟从我去拼杀?”众人上前劝他不要去送死。不多时,孙林就冲了进来。他宣布废孙亮之帝位,降之为会稽王。尔后,孙亮被送往会稽,全尚被杀于流放的途中。

孙林在废黜孙亮后,很想自己即位称帝,左思右想,唯恐诸臣不服,只得派人将孙权的第六子孙休从会稽接来,拥之为帝。这个时候,孙休处于一个如果与孙林对抗就有可能被废黜,甚至被杀的困境,处于弱势的孙休知孙林势力强大,为稳住他,不惜对他及其宗族封官晋爵。不仅孙林本人被任为丞相、荆帅牧,增加五县封邑,他的四个弟弟都分别被任为将军,封为县侯、亭侯。

其实,孙休对孙林家族权势过盛早心存不满,他也不愿做傀儡皇帝,只是不敢贸然行事,以免重蹈孙亮的覆辙。然而,孙林的嚣张跋扈使矛盾渐渐激化。一次孙林向孙休进献牛和酒,孙休拒绝了。孙林大为恼怒,乘酒酣之时,故意对孙休的近臣张布说:“初废少主时,多劝吾自为之者。吾以陛下贤明,故迎之。帝非我不立,今上礼见拒,是与凡臣无异,当复改图耳。”这是对孙休的公然威胁恫吓。孙休听了张布的汇报,一面对孙林屡加赏赐,表面对孙林也很顺从,以稳住其心;一面将孙恩加侍中之职,与孙林分掌其原来独揽的职权。当时有人告孙林欲谋反,孙休不加审讯,就将其交给孙林处理,弄得孙林很尴尬。

孙林感到孙休不像孙亮那么好对付,就想到地方发展自己的势力。吴太平三年中历十一月,孙林正式提出到武昌屯兵,孙休满口答应。他又请求将他以前统领的中营精兵万余人带往武昌,并要求取走武库中的兵器,孙休也一一应允。

当时,朝中大臣看到孙休对孙林如此不加防备,暗暗为之担忧。事实上,在麻痹孙林的同时,孙休已与近臣张布、左将军丁奉密议诛除孙林之策。当年十二月戊辰日,朝中按例举行腊会,孙林似已感到将起变故,称病不赴会。孙休连续派了十几个人去请他,孙林不愧为诡计多端之人,他整装准备赴会,又暗嘱家人说:“速将应付事变的兵卒集合好,待我一入宫,你们就在府中放火,我可以借口回府灭火,尽快离开皇宫。”

果然,孙林入宫不久,就传来其府内起火的消息。孙林请求回府,孙休说:“外面兵卒那么多,何劳丞相亲自操劳此事?”孙林还是要强行离去,丁奉和张布忙向左右亲信使眼色,大家一齐上前,将孙林牢牢地捆绑起来。孙林失去往日的威风,跪地叩头说:“我愿流放到交州。”孙休说:“你怎么当初不将吕据、滕胤流放到交州呢?”孙林又说:“我愿没入官家为奴。”孙休说:“你当初为什么不以吕据、膝胤为奴呢?”孙休是在指责他逼死吕据、族灭滕胤,孙林对此无以辩白,只好引首就戮。

此后,孙休令将孙林夷灭三族。其弟孙阎闻讯欲乘船逃奔曹魏,途中被追杀。其从兄孙峻虽早已死去,也被掘出棺材,将其所佩印绶取走,豪华的棺材被砍得七零八落,才重新埋葬。

孙峻和孙林这一对专权欺主的兄弟,最后落了个夷族灭门的下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如果一味地刚直,一味地守信,一味地疾恶如仇,不仅待不好人,处不好事,自己也将受到伤害。南先生也提醒我们说,一些人个性非常倔强,人格又很清高,但是,这样的性格往往锋芒太露,既伤人又害己。

所以,有时候采取周旋的态度应付应付也未必就是老于世故,圆滑取巧。关键是要看你对什么人,处什么事。如果毫无原则地一律采取周旋的态度,那当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如果我们像孔子和孙休那样,运用周旋的智谋去对付邪恶者,并保全自己,那可就是令人赞赏的事了。

国学话谋略:

人生就像爬山一样,要么往上走,要么往下走。我们不能希望总是走上坡路,有时候,走下坡路也是每个人必然的经历——爬到了山顶上,只有下坡路可走。怎么办呢?不妨坦然地走下来,再去爬另一座山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挣脱心灵的束缚

《庄子·齐物论》中有云: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南怀瑾先生说:“这一段文字是庄子形容人如何消耗自己的神与气,最后到那个一点阳气都没有的可怜境界。”这个境界是如何导致的呢?南先生解读了这句话,人一天到晚总是活在恐惧中,恐惧钱掉了,恐惧生病了,恐瞑没事做,恐惧没饭吃。在某一个小问题上一动,肯定会引出大烦恼,然后成天在心里倒腾,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企望成功。一个人每天在惶恐、忧虑中度过,最后终会将自己的精神耗尽,而变得毫无生气了。

庄子的这段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理状态——忧虑。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正确,甚至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用我们现代人的话简单来概括庄子的意思,忧虑其实就是人生的杀手。

与内疚悔恨一样,过分忧虑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最消极而毫无益处的缺点,它们都是精神抑郁的最常见形式,是一种极大的精力浪费。当你悔恨时,你会沉湎于过去,由于自己的某种言行而沮丧或不快,在回忆往事中消磨掉自己现在的时光。当你产生忧虑时,你会利用宝贵的时光无休止地考虑将来的事情。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无论是沉湎过去,还是忧虑未来,其结果都是相同的:徒劳无益。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商人的妻子不停地劝慰着她那在**翻来覆去、折腾了足有几百次的丈夫:“睡吧,别再胡思乱想了。”

“嗨,老婆子啊,”丈夫说,“你是没遇上我现在的罪啊!几个月前,我借了一笔钱,明天就到了还钱的日子了。可你知道,咱家哪儿有钱啊!你也知道,借给我钱的那些邻居们比蝎子还毒,我要是还不上钱,他们能饶得了我吗?为了这个,我能睡得着吗?”他接着又在**继续翻来覆去。

妻子试图劝他,让他宽心:“睡吧,等到明天,总会有办法的,我们说不定能弄到钱还债的。”

“不行了,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啦!”丈夫喊叫着。

最后,妻子忍耐不住了,她爬上房顶,对着邻居家高声喊道:“你们知道,我丈夫欠你们的债明天就要到期了。现在我告诉你们:我丈夫明天没有钱还债!”她跑回卧室,对丈夫说:“这回睡不着觉的不是你而是他们了。”

南怀瑾说:我们一般人,被时间空间所限制,自己心里永远得不到解脱,得不到自在,始终被外在的环境障碍住了,因此达不到“滑和”的境界,也就达不到一个祥和、安适的境界。用佛学的名词来解释,达不到身体的自在和心灵的解脱,不能升华到心灵最高解脱的境界。

南怀瑾有位朋友叫蔡策,在经商中违反了台湾当局制定的“票据法”。当时,蔡策的其他朋友上下打点,已为他铺好了免于牢狱之灾的路。但蔡策对此有些犹豫,于是就此事向南怀瑾请教。谁知,他的意见正好相反,劝蔡策说:“你该去坐牢,一则。灵免陷于恐惧之中,次则可以消业,最重要的,这是你修持的最好因缘。”

按常理,没有一个人会甘。情愿去坐牢。不过,蔡策与南怀瑾相处已有时日,两人常为不同的意见争论。而且,事情最后的结果,常常证明南怀瑾是对的。对于坐牢这件事,蔡策心里其实很不愿意,但最终还是听从劝告去坐牢了。

凑巧的是,蔡策刚进牢房,就在铺位下看到一部《金刚经》,一读之后,就喜欢上了。他一字一句地去理解其中的含义,而且,一遍又一遍地读了不知若干遍。读经的同时,蔡策心灵也得到了很大的慰藉,不再沉溺于身陷囚笼之苦。

劝人坐牢这种事,恐怕当今天下,也只有像南怀瑾先生这样特行独立的人才做得出来。不过,细细琢磨一下他劝人坐牢的那句“心灵免陷于恐惧之中”,就不难发现,他真正的用意是让人用“身体之狱”交换“心灵之狱”,使心灵得以解脱。

萧伯纳曾经说过一句话:“痛苦的秘诀在于有闲工夫担心自己是否幸福。”有太多的人,当凌晨三四点的时候还忧虑在心头,全世界的重担似乎都压在他们的肩膀上:到哪里去找一间合适的房子?找一份好点儿的工作?怎样可以使那个哕唆的主管对自己有好印象?儿子的健康,女儿的行为,明天的伙食,孩子们的学费……他们为一些未知的事情惶恐、忧虑,然后让这些忧虑不断地耗费着自己的精力。这样的人生是可怜又悲惨的。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很多时候,烦恼都是自找的。

一个年轻人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他见山脚下绿草丛中一个牧童在那里悠闲地吹着笛子,十分逍遥自在。

年轻人便上前询问:“你那么快活,难道没有烦恼吗?”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年轻人试了试,烦恼仍在。于是他只好继续寻找。

他来到一条小河边,见一老翁正专注地钓鱼,神情怡然,面带喜色,于是便上前问道:“您能如此投入地钓鱼,难道心中没有什么烦恼吗?”

老翁笑着说:“静下心来钓鱼,什么烦恼都忘记了。”

年轻人试了试,却总是放不下心中的烦恼,静不下心来。

于是他又往前走。他在山洞中遇见一位面带笑容的长者,便又向他讨教解脱烦恼的秘诀。

老年人笑着问道:“有谁捆住你没有?”年轻人答道:“没有啊?”

老年人说:“既然没人捆住你,又何谈解脱呢?”

年轻人想了想,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被自己设置的心理牢笼束缚住了。

诗人普希金在《如果生活欺骗了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的变为可爱。”只要能放下心中的不快,失去的就会变成一种美丽,失去就不会带来那么多烦恼。

忧虑是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几乎每个人都花费大量的时间为未来担忧。《读者文摘》上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有关忧虑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对忧虑心理这一缺陷进行了绝妙的讽刺:

“如此众多的令人忧虑的事情!有旧的,也有新的;有重大的,也有微小的,而富有想象力的忧虑者总有办法将路上的行人同远古时代联系起来。假如太阳燃尽了,一年四季可能完全成为黑夜吗?如果低温冷冻中的人再苏醒过来,他们还能活多久?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小脚指头,他能否在踢球中进球呢?”

忧虑既然如此消极而无益,既然你是在为毫无积极效果的行为浪费自己宝贵的时光,那么你就必须改变这一缺点。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快乐

一点呢?有人说,我也想啊,可是没人能够帮助我,这些问题它还是存在呀!那么,谁能帮助你呢?

黄昏时刻,有一个人在森林中迷了路。天色渐渐地暗了,眼看黑幕即将笼罩,黑暗的恐惧和危险一步步移近。这个人心里明白:只要一步走岔,就有掉人深坑或陷入泥沼的可能。还有潜伏在树丛后面饥饿的野兽正虎视眈眈地注意着他的动静,一场狂风暴雨式的恐怖正威胁着他,侵袭着他。万籁无声,对他来说是一片死前的寂静和孤单。

这时,凄黯的夜空中,几颗微弱的星光一闪、一烁,似乎带来了一线光明,却又不时地消失在黑暗里,留给人迷茫。但是对汪洋中的溺水者来说,一根空心的稻草都是珍贵的,都认为是救命的宝筏,虽然一根稻草是那么的无济于事。

突然间,眼前出现一位流浪汉踽踽途中,他不禁欢喜雀跃,上前探询出去的路途。这位陌生的流浪汉很友善地答应帮助他。走呀,走!他发现这位陌生人和他一样迷茫。于是他失望地离开了这位迷茫的陌生伙伴,再一次回到自己的路线上来。不久,他又碰上了第二个陌生的人,那人肯定地说他拥有逃出森林精确的地图,他再次跟随这个新的向导,终于发现这位新向导也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人,他的地图只不过是他自我欺骗情绪的结果而已。于是他陷入深沉的绝望之中,他曾经竭力问他们有关走出森林的知识,但他们的眼神后面隐藏着忧虑和不安,他知道:他们和他一样地迷茫。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一路的惊慌和失误使他由彷徨、失落而恐惧。无意间,当他把手插入口袋时,找到了一张正确的地图。

他若有所悟地笑了:原来它始终就在这里,只要在自己身上寻找就行了。从前他太忙,忙着询问别人,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回到自己身上找。

如同那位流浪者,你天生具有一份内在的地图,指引你离开忧虑和沮丧的黑森林。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情绪性的恐惧是多余的。

解除恐惧的办法是始终存在的,但是我们一定得靠自己的能力去解除自己的恐惧,不能随便听信他人,不要因他自称知道解决的办法而放弃自我追寻,甚至委屈了自己。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追寻,甚至于“绝望”本身也能够帮助我们。如保罗·泰利斯博士指出:“在每个令人怀疑的深坑里,虽然感到绝望,但我们对真理追求的热情依旧不停地存在。不要放弃自己而去依赖别人,纵使别人能解除你对真理的焦虑。不要因**而导人一个不属于你自己的真理。”

所以,尽管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但只要你善于把握自己,是可以战胜困难的。

一个小孩在看完精彩的马戏表演之后,随着父亲到帐篷外拿干草喂养表演完的动物.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问父亲:“爸爸,大象那么有力气,为什么他们的脚上只系了一条小小的铁链,难道他们无法挣脱那条铁链逃脱吗?”

父亲笑了笑,耐心的为孩子解释:“没错,大象挣不开那条铁链,。在大象还小的时候,训兽师就用同样的铁链来系住小象,那时侯的小象,力气还不够大,小象起初也想挣开铁链,可是试过几次之后,知道自己的力气不足以挣开铁链,也就放弃了挣脱的念头,等小象长大之后,它就甘心受那条铁连的限制,而不再想逃脱了。”

正当父亲解说之际,马戏团里失火了,大火随着草料、帐篷等物,燃烧的十分迅速,蔓延到了动物的休息区。

动物们受火势所逼,十分焦躁不安,而大象更是频频跺脚,仍是挣不开脚上的铁链。炙热的火势终于逼近大象,只见一只大象已将被火烧着,它灼痛之余,猛然一抬脚,竟然轻易的将脚上的铁链挣断,迅速奔逃至安全地带。

其他的大象,有一两头见同伴挣断铁链逃脱,立刻也模仿它的动作,用力挣断铁链。但是其他的大象去不肯去尝试,只顾不断的焦急转圈跺脚,竟而遭大火席卷,无一幸存。

在大象的成长过程中,人类聪明的利用一条铁链限制了它,虽然那条铁链根本系不住有力的大象。

在我们成长的环境中,是否也有许多看不到的链条在系住我们?而我们也就自然将这些束缚当成了习惯,视为理所当然。

于是,我们独特的创意被自己抹杀,认为自己无法成功致富。告诉自己,难以成为配偶心中理想的另一半,无法成为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母,父母心中理想的孩子。然后,开始向环境低头,甚至于开始认命,怨天尤人。

这一切都是我们心中那条系住自我的铁链在作祟罢了。或许,你必须耐心静候生命中来一场大伙,逼的你非得选择挣断铁链或甘心遭大火席卷。或许,你将幸运的选对了前者,在挣脱困境之后,语忠心长的告诫后人,说人必须经过苦难磨练方能得以成长。

不要把忧虑和恐惧隐藏在心中。许多人有忧虑与不安时,总是深藏在心间,不肯坦白说出来。其实,这种办法是很愚蠢的。内心有忧虑烦恼,应该尽量坦白讲出来,这不但可以给自己从心理上找出一条出路,而且有助于恢复头脑的理智,把不必要的忧虑除去,同时找出消除忧虑、抵抗恐惧的方法。

不要怕困难。人遇到困难,往往是成功的先兆,只有不怕困难的人,才可以战胜忧虑和恐惧。

请记住一点,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是值得忧虑的,绝对没有!你可以让自己的一生在对未来的忧虑中度过,然而无论你多么忧虑,甚至抑郁而死,你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现实。

所以,当我们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却踯躅不前时,当我们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却徘徊不前时,想想汪国真的那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把一切顾虑,虚荣等抛在脑后,挣脱内心的羁绊,朝着心中的目标奋进。

国学话谋略: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易建联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他驾驭在束缚之上,努力超越自己,走行更远。只有我们放飞自己的心灵,挣脱内心的束缚,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或许成功就在不远处等待。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