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针锋相对
18万准备针对江南地区作战的主力部队绝对是一支令人不可小觑的力量,虽然这里面大部分都还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但是“神鹰”在北线的作战保证了南面安徽的暂时和平,这些新兵虽然还没有上战场见过敌人的鲜血,但是他们已经经过了近一年的科学训练,其军事素养绝对不容小视。
除了这些力量外,在安徽和苏北,还有近十万受参谋总部直接指挥的预备役力量。所有这些,看上去确实很唬人,只有参谋长胡云峰知道,其实第二集团军还是个空架子,以现在的生产实力,要达到全部换装的要求起码还要三个月。
不过,这三个月可以做很多准备。即使鬼子也在做准备,但这已经吓不倒“神鹰”了,有时候胡云峰还巴不得鬼子多来一点。关东军鬼子的精锐多调来一点,以后进军东北就会好打一点。
日军在1942年可以说是全面惨败,在缅甸先被歼灭两个多师团,后来又在中美军队不断打击下伤亡惨重,缅甸战局已经如当初陈际帆预想那样稳稳地维持在以曼德勒为中心,东起景栋、西至帕兰的战线上,中国军队实际控制了缅甸北部大部分地区,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拥有制空权。
在中国战场,日军在短短半年时间就丢失了1937年至1938年占领的苏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被歼灭部队达十几万人,这是前所未有的失败,也让兵力捉襟见肘的日本元气大伤。
1942年秋天,正值美军挟瓜岛胜利之余威在太平洋岛屿上展开反攻之时,又正值“神鹰”在河南奋力救灾之时,日军大本营和日本政府连续召开三次会议商议对策。会议认为,英美为了在欧洲共同对付德意同盟,合作会更加紧密,中国随着英美援助的加大,抵抗更加顽强,而且俨然有战略反攻的趋势。苏联虽然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取得了胜利,但是元气大伤,短时间内不会发动对满洲的攻击,所以日本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对策去应对目前困难的局势。
大本营和五相会议讨论出来的对策大致如下:在政治上加紧扶持汪伪政府,加速‘以华制华’的进程;经济上加速开发占领区的一切资源,特别是山西、河北、湖南、江西等地;军事上要从关东军抽调精锐部队南下作战,并且在国内以留守步兵团为基干新编成若干师团,补充新兵到那些被基本打残和缺员的师团。中国战场重点是防备最强大敌人“神鹰”军事集团,同时不放弃对国民党直属部队的打击和对共产党武装力量的清剿,以抑制英美利用中国反攻的企图。
军事上的具体措施是:
关东军方面,新编成71师团,增设第二航空军司令部(辖两个飞行师团共计四百多架飞机),编成机甲军司令部辖第1、第2坦克师团, 至年终,关东军辖第1、2方面军、关东防卫军、机甲军、第2航空军及直属部队等。计10个步兵师团、2个坦克师团、1个坦克教导旅团、1个骑兵旅团、9个独立守备队队,13个过境守备队等,共约62万人。(如果8、9、10、11师团不南下,关东军有70万,号称70万关东军)
中国派遣军方面,华北方面军以8、9、10、11四个关东军师团为基干重组第12军,待关东军两个坦克师团调入后伺机攻击“神鹰”在华北的第一集团军,以独立混成第4、第6旅团为基干编成第62师团,加入第一军建制,加紧对山西八路军的清剿。华中方面,恢复被歼的第6、第40师团,并调往太平洋,以独立混成第15旅团为基干编成63师团加入第11军。华东方面,新编成的61、64、65三个师团归第13军指挥,恢复被歼灭的17师团番号,调入南京。
这样一来,除开北线和南线(广州方面)不算,“神鹰”即将面对的侵华日军在华中和华东共两个军(集团军),第11军(武汉方面)辖3、13、34、39、40、58、63、68八个师团和独立混成17旅团,第13军(南京方面)辖22、60、61、64、65、70、116共计八个师团。
加上一个飞行师团和增员的华北警备队(前身为驻中国宪兵部队),共有兵力近三十万人。当然了,这三十万人的战斗力和1937年比起来差得太远,不仅是兵员素质下降,而且在部队火力配备和编制上都无法相提并论。
(与历史上相比,因为“神鹰”的出色表现,至少拖住了六个师团10余万人不被调往太平洋)
对中国政府而言,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外交方面,都不可能再这样无所作为了。
政治上,无论是“神鹰”还是共产党武装,都在抓住有利时机光复国土,而作为政府军,却以换装为名将主力全部归宿在大西南,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而且现在的国民政府军装备大有改观,兵力已经达到两百多万,美式装备的部队达到了四十个师,再不扛起反攻大旗,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了。
经济上,国民政府连续丢失东部和中部富庶的产粮区,西南诸省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兵员素质都无法与中原地区相提并论,再加上以强行征募为政策的口号下,壮丁死亡率不断攀升,造成了兵员素质的下降。由于原材料缺乏,无论是军工还是民用生产产能都相当低下,再加上投机倒把横行,滥发纸币,国统区物价飞涨,已经严重影响政府的威信。国民政府迫切想光复邻近的湖南、广西等地,以增加粮食和矿产,缓解经济压力。
军事上,政府军虽然编制庞大,但是兵员素质并不让人放心。远征缅甸期间“十万青年十万兵”为口号的感召下,知识青年踊跃从军,但是到了后啦,知识青年不断流失到延安和安徽,高素质的兵员急剧下降。为了寻求更多的兵源,也必须要主动进攻。
但是这一切都只停留在军事委员会的评估文件上,没有得到蒋介石首肯。真正令老蒋着了急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盟友的极度不满。美国人同时援助了国民政府和事实上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神鹰”军事集团,结果呢?国民政府除了在缅甸有所作为外,邻近的泰国、越南都看不到他们的影子。提出的反攻广西、广东切断华中华南日军联系的计划搁了浅,原因仅仅是因为这是政敌李宗仁将军提出来的。总而言之,国民政府除了在长沙有三次胜利外,其余均无亮点。
人比人气死人,如果没有“神鹰”,美国人也许真的会相信国民政府的鬼话,可是“神鹰”接受的援助仅仅为政府的十分之一,就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战绩,这让美国人开始对自己的援助产生疑问。很多议员都在抨击政府,把纳税人的钱拿去给中国的官僚集团了。
在这种情况下,蒋夫人宋美龄的美国之行就显得不是那么愉快了,原定的10亿美元贷款被缩减到3亿美元,而要求增加技术兵种的援助被拒绝了,因为美国人不愿意把这么好的装备放在仓库里生锈。美国人的意思很简单,想要钱,就打仗去!
对“神鹰”,他们就大方多了,陈际帆伸手要的“谢尔曼”中型坦克被批准了,运输机、轰炸机和驱逐机被批准了,甚至是原材料和设备也援助了一些。现在240辆中型坦克已经完成装船,正欢快地颠簸于海浪之中。
可是蒋介石和他的军委会无论怎样制定作战计划,都觉得没有绝对的胜算。其实就连白崇禧何应钦陈诚等人都知道,这是委员长缺乏必胜的斗志和信心所致。
白崇禧私下里就和李宗仁表示,如果真的反攻,桂系部队首当其冲,不打回老家誓不罢休。而老蒋的新老嫡系部队上上下下都憋着一口气,像18军、52军、71军、第2军、第五军、新一军、新六军等,论装备他们现在鸟枪换炮,论训练他们请的全是美军战术教官,论战斗意志的话,这些部队哪一支没有在抗日战场同日军血战过,哪一支部队身上没有背负着血海深仇?可为什么他们就该窝在西南山沟沟里,让人家“神鹰”大显身手呢?
美军的战术教官好像对“神鹰”取得连续不断的胜利并不感到惊讶,面对中国官兵的提问,他们很骄傲地说:“你们中国人,要是和日本猴子装备同样的武器,打胜仗不是轻而易举的吗?”
战术教官的话很对这些国军精锐的胃口,同样是中国军队,凭什么风头都让“神鹰”出尽了,而自己这样精锐的部队除了偶尔在报纸上亮亮相外,大部分时间都被老百姓骂成脓包。
如果国民政府也分鹰派鸽派,那这些精锐部队的主官绝对是鹰派。他们主张反攻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让军事委员会头疼不已。
应该说,虽然“神鹰”反攻的方向在华北,看上去对国民政府军没有多少实质性支持,但是日军在42年的连续惨败不但丢了土地而且损失大量优秀兵员,为了重建这些覆没或打残的部队,大本营不断采取措施,从华中、华东、华南等地日军部队里抽调有经验的大队为基干到华北去组建新的部队。形象地说,日军的战斗力被稀释了,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中国华北的广大地区,濒临崩溃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体现在战斗力上,就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这样的形势下,虽不能说国民政府已经具备了战略反攻的真正实力,但是针对日军在布局上的弱点,整合全国武装力量来一次涵盖主要战区的大进攻并非不可能,只是,这一切需要决策者具备宏大的气魄才敢实施。
很明显,中国的最高领袖并没有这种魄力,被日本压缩在西南一隅,差点做了流亡政府,要说没有一丝惧怕是假的。而且淞沪会战的惨痛记忆历历在目,那一仗,老蒋尽遣精锐,像71军的三个德械样板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税警总团甚至装甲部队等,可是还是输得精光。
说是保存实力对付共产党?这有点冤枉老蒋了,在他心中,虽然共产党武装发展很快,但比起他的美械精锐还是差得太远,至少现在老蒋没有把共产党放在眼里,他只是看着心腹之患一天天壮大,心里不安而已。
说白了就一句话:日本人战败是肯定的,只是时间问题,犯不着和已经要输的人拼命。
可现在不拼命不是不行的,夫人在美国受到的冷遇已经说明了一切。西方人说话一点都不委婉,接受援助就得打仗,否则免谈。
美国人现在根本不担心蒋介石政府会单独和日本媾和,因为中国国内的武装力量并不全由蒋介石掌握,换句话说,蒋介石一旦停止抵抗,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表演也就结束了。
被逼得进退两难的蒋介石受到了陈际帆的电报,这个在老蒋看来已经无法掌控的新军阀居然信誓旦旦地说要回到重庆觐见他,目的仅仅是述职而已。
述职?蒋介石觉得自己现在就像个佛像,这个胆大包天的家伙现在拥有五十万精兵和几个省的地盘。所辖人口、经济等各项指标全部超过了国民政府,这个时候他居然要跑了述职,他又想干什么?
“校长,我想陈际帆此来不会为别的,他是想说服您批准一项大规模的进攻计划。”
戴笠针对安徽的渗透还是卓有成效的,最起码他的情报网已经从长江北岸的安徽探知了“神鹰”未来的作战目标。
蒋介石简单地翻看了一下戴笠呈上的报告,又瞥了一眼在一旁中规中矩的戴笠,问道:“你怎么看?”
“校长,军事上的事,学生不敢妄言。”
“讲!”
“近一段时间,华北的特工人员发回的情报很令人担忧,自从华北日军大败后,只能占据平津、保定、石门等地,对共产党的封锁已经无从谈起,共产党的力量一下膨胀起来。假以时日,政府军在北方将再无立锥之地。陈际帆组织近二十万大军天天在长江边训练,用意不言自明。”
“有话直说,不用绕弯子。”
“是,学生以为,日军现在同时在几个战场作战,其有生力量消耗甚大,我军正可以趁虚而击,光复部分国土,这样可以增加政府的号召,增加我们抗战的实力。”
“谈何容易?”老蒋叹口气,他很少在戴笠面前这样,“华中地区的日军战斗力依然强悍,前一段时间他们还想沿长江西进,妄图进攻重庆。日本人不傻,他们在华北吃了这么大一个亏,难道不会增兵吗?”
戴笠没有再说下去,他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说动老蒋了,只差点火候。
老蒋犹豫不定的,其实是军队的指挥。如果真要打起来,规模就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甚至也不是日本人能够掌控的,他最知道自己部队的情况,要想找到一个能够指挥所有部队的人选很难。这个人不仅要有威望,能服众,还要有能力,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要忠心。
顾祝同、刘峙算是很忠心的,可进攻日本人,连他们都没有这个魄力。陈诚算是个人选,能力不差,对自己忠心耿耿,但是他指挥不动其他部队,别的不说,光是何应钦的部队他就没办法。薛岳、卫立煌都不错,但是指挥这么大的部队,老蒋不敢冒险。
陈际帆?老蒋自己都奇怪为什么会想起他,这家伙挂羊头卖狗肉,在华北和共产党打得火热,在河南耍阴谋挤走汤恩伯,老蒋自然不放心把部队交给他。
不管了,先听听陈际帆怎么说。
陈际帆到了重庆后,政治部长张治中亲自去机场迎接,两人虽然谋面不多,但张治中很喜欢这个将日本人打得满地找牙的家伙,因为他有一副菩萨心肠,居然在战事吃紧的时候率众到河南救灾,放眼全国谁能做到?
两人未能多说上几句话,汽车直接开进了黄山别墅---老蒋着急见他。
河南旱灾,让陈际帆对老蒋充满厌恶,但是他还是以军人的礼节毕恭毕敬地站在蒋介石面前。见到这个胆大包天的家伙在自己面前中规中矩,老蒋的心情似乎放松了许多。
陈际帆很快把自己上一年反攻所取得的成就说了一遍,末了特别强调,这里面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都有国民政府的大功。
“你能认识到这些就好。汤恩伯在河南做错了事,我已经把他调离了。你在山东我行我素,给新四军八路军武器也就罢了,怎么能把管理地方治安的权利交给他们?他们凭什么?就凭他们扒了几节铁路,还是他们捣了几个据点啊?”
“委员长,”陈际帆依然不卑不亢地解释,“这只是权宜之计,一旦抗战胜利,不仅山东、河北,就连安徽,都要交回到国民政府的手中。‘神鹰’光复的每一寸土地都属于国民政府,目前的状况只是暂时的。到时候,我个人可以代表交回行政权,而且还会说服共产党交出权利。委员长不信的话,我可以将这个想法在公开场合说出来。”
陈际帆最后一句话分量很重,他若真的对外公开,就没有什么回旋余地了,一旦反悔,陈际帆肯定就是众人眼中的军阀,不说别人,安徽山东那些民主党派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
“好了好了,对你我还是很宽容的,我曾经说过,你很像我的一个学生,而且这几年你确实为国家为民族做了不少事,这一点我是记得的。你来重庆除了述职,是不是还有话要对我讲?我们师生之间还是随便一些好。”
师生?陈际帆心想老蒋的脸皮够厚,你说我像你的学生,我们就是师生了,是不是以后我就得肉麻的叫一声“校长”了。
陈际帆这次来确实是想委曲求全说服老蒋打仗的,可他的脸皮毕竟还不厚,这个“校长”他怎么也叫不出口,虽然他知道这一声叫下去,老蒋的骨头一定会轻上许多。
陈际帆不愧是特种兵,反应就是快,他很快找到了折中方案,“委员长,‘神鹰’是您一手支持下才发展到今天的,没有您的赏识,我们也许还在山里当游魂野鬼;没有您的信任,属下不可能在缅甸战场建立功勋,更不可能在华北反攻中取得胜利。从这个意义上,您是我们的伯乐,请允许学生称呼您一声‘老师’。”
“老师?”老蒋愣了一下,随即眉开眼笑,尤其是陈际帆自称学生的时候,老蒋仿佛又回到当年广州大革命时期,仿佛又看到东征北伐时部下的锐气,那是他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时光。
从那以后他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就很少尝到胜利的滋味了。江西剿共窝窝囊囊,抗战打得头破血流。中原大战与其说是军事的胜利,还不如说是金钱的胜利,老蒋根本不把这样的胜利放在心上,甚至连反对他的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等人都不计较。唯一郁闷的是红军,他隐约觉得,自己可能真不是毛泽东的对手。
不管怎么说,陈际帆这一声“老师”,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好,你们并非出自黄埔,叫我校长也不太合适,我很喜欢你这样的称呼,有你这样的学生,倭寇何愁不灭?先总理遗愿何愁不能完成?”
陈际帆这一声“老师”没有白叫,老蒋居然很认真地聆听陈际帆关于在长江两岸千里战场上同日军决战的想法。
老蒋听得直皱眉头,年轻人初生牛犊,胆子大得很。这简直就是拿国民政府的命运在赌。
“你有多大把握?”
“报告老师,学生只有不到四成把握。”
陈际帆的话让老蒋很沮丧,连这个百战百胜的将军都无法达到五成以上的把握,看来这一仗还真是冒险,不能干。
“但是学生如果能和几个战区长官见面,互相沟通后,可以有六成把握。”
“唔,你估计需要多少部队?”
“这个,学生不清楚各战区部队的实力,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兵不在多,只要有一整套运行通畅的指挥体系,加强各部队的协调,胜率会很高。”
“安徽准备出多少兵力啊?”
“第一集团军所部负责牵制冀中、山西、鄂北的日军,安徽的警卫部队负责守卫,能用于作战的是新编成的第二集团军,总兵力18万人,钟鼎城中将担任总指挥。”
“唔,很好,钟将军年纪虽轻,但老成持重,强渡长江天险,非他莫属。”
老蒋早已得到第二集团军编制的大概情报,内心很是吃惊,他是军人出身,知道这个集团军如此编成将拥有怎样的战斗力。
“兵力的事情,等到军事委员会上再说,关键是指挥的将领,党国诸多干才,你觉得何人可当此重任啊。”
“陈部长!”陈际帆毫不犹豫推举了陈诚,再来之前就想好了,他对陈诚的指挥能力不抱希望,但是他至少能保证后勤,至少能喊得动九战区的薛岳等人。再说他的十八军也是有战斗力的。
蒋介石听他答得干脆,也符合自己的心意,于是将表情轻松下来,“辞修对你们赞赏有加,相信你们会合作得好的。”
过了最高领袖这一关,接下来就是军事委员会高级将领会议上的交锋了。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