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量力而行

不图虚名,不搞花架子;什么赚钱干什么,干一行,精一行。清清白白做人、辛辛苦苦赚钱,这就是温州人的经商风格。

好高骛远易失败

荷兰智者伊拉斯漠说:“那些最不幸的人就是那些智慧最高的人。聪明和智谋是制造动**和麻烦的精灵,也是一剂致命的剧毒。”做生意也是这样,自以为是、盲目扩张都是招致灾祸的根源。

当年,三株集团盛极一时,年逾六旬的三株总裁吴炳新曾语重心长地对血气方刚的巨人总裁史玉柱说:“不该挣的钱别去挣,天底下黄金铺地,不可能通吃。这个世界**太多了,但能见好就收的人却少得很。”

但史玉柱听不进去这番话,业务曾横跨电脑、保健品和房地产三大领域的巨人集团,最终因贪大求全、战线太宽而陷入资金危机,不能自拔而轰然倒下。

不过,吴炳新自己也是说得到做不到。1994年,吴炳新设定的三株发展目标为1994年销售达1亿元,1995年保3亿争6亿,1996年保9亿争16亿。但1995年制订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却将这一发展目标翻了几倍:1995年将争6亿改为争20亿,而1996年要达到100亿,1999年则要达到令人瞠目的900亿。按照这一宏伟的构想,三株的年增长率最高可达1600%~2000%,甚至在达到600亿年销售额后,最低增长率也要达到50%。

如此疯狂的扩张速度,现在回头再来看看,真是一个笑话。西方有句谚语:上帝欲使某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果然,三株没多久就销声匿迹了。

这种笑话绝对不会出现在温州商人身上。因为温州人在经商中,经营手法平实,注重实际的效果,不搞噱头。他们不空谈,不幻想,也不怨天尤人。国家投资少,就自己建设;没有资源就搞眼镜、打火机、纽扣等小玩意儿;科研教育水平低就开手工或半手工工厂。总之,他们要干事业就是要挣钱,就是面对现实,干实实在在的实事情。

温州人做生意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自己有多大能耐就经营多大规模的生意,从不好高骛远,更不好大喜功,这种“一步一个脚印”赚钱的方式,让他们稳稳当当地赚了钱。

奥康集团的王振滔不仅做人如此低调,做事也十分务实。在一次集团的季度工作总结报告会上,奥康事业部某经理汇报他们超额完成任务时,王振滔却皱起了眉头。

原来,事业部一季度原计划开店70家,而最终开店110家,超额完成了任务。所以该经理在汇报过程中显得很高兴,原以为一定会得到总裁的表

扬。没想到换来的却是王振滔的批评:“这叫作严重超标,很不好的工作习惯。你想想。你超标那么多,你的管理、物流和人员跟得上吗?如果不能保证质量,不仅不会形成有效的市场规模效益,反而打乱了原有的平衡,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盲目开店的结果只会是开一家,死一家,做了无用功。”

善于打比方的王振滔循循善诱道:“这就好比一对夫妇原本只要一个孩子,可却生了三胞胎。对他们来说,这绝对是件哭笑不得的事,家里一下变成5口人,人多是热闹了,但抚养不起啊。”最后,王振滔语重心长地说:“记住,合适才是最好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脚踏实地经营

温州人做生意很务实,注重从小处着手。只要有一分钱赚,温州人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干,他们从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一丝不苟,不像有些地方的人,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愿赚,只好两手空空地怨天尤人。

纽扣、标签、标牌、商标、小饰品、小玩具,这些外地人看不上、懒得做的“小玩意儿”,温州人都做,他们不怕赚钱少,就怕赚不来,温州的小商品遍布全国。温州人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场的路,他们办起企业来,也不像北京人、广东人追求大气派、大产品,同样是从小处着手,填补全国小商品市场的空白点。这里尤以乐清县柳市的五金电器、永嘉县桥头镇的纽扣、苍南县金乡的小商品最为著名,最为典型。

有一家网络公司宣布,他们公司今年的目标就是——赚一元钱,这似乎搞笑的目标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区区的一元钱,还值得一个公司为之奋斗365天吗?

公司老总是极其聪明的,他们知道,如果公司真能盈利一元的话,那么表明互联网公司终于结束了“烧钱”的岁月,迈出了实现盈利的第一步。

只赚一元钱,目标是务实的;能赚一元钱,结局是成功的。因为在它的背后,还有相当多的人与你一道分享利益。供应商、运输商要赚钱,员工要挣工资。还有你纳的税,那是为大众谋福利。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人因为你而得到了利益,今后也才会有这么多的人与你共同承担风险,也才会使今后赚成千上万的“一元钱”。

温州人林凯文能在15年之间,完成了一个由白手起家到拥有数亿资金的发迹神话,其成功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老老实实为人、认认真真行事、脚踏实地做生意。

做水泵生意的温州人林凯文就说:“水泵行业是一个踏实的行业。如果浮华虚夸蒙蔽了你的眼睛,你就再也不能专注于你的产品。而对于水泵行业来说,这一点尤其是致命的。”有这样一句话是林凯文牢记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993年,林凯文的企业已经达到了1000万元销售额,在永嘉成为头号水泵企业。但到了1994年的公司却明显出现了衰退的迹象。而此时的林凯文面对的对手已经不仅仅是“水泵之乡”永嘉的企业,而是全国各地的大小企业。

务实的林凯文对造成当时困境的原因做了详细分析,找到了企业衰退的原因,这就是技术的低能导致产品质量不过硬,规格型号太单一。再往下追根求源,就是缺少技术人才。

因此在1994年,林凯文通过各种媒体做广告求贤才,但结果居然没有一个符合条件的人前来应聘。为了招聘到人才,林凯文干脆将公司搬到了上海。结果他开出的165名的人才清单,一下就得到了满足,找到的全部是不折不扣的高级人才。

为了经营的成功,林凯文果断地移师上海,这种哪里赚钱去哪里的务实作风让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今天,林凯文已经拥有了7家企业、200亩的集团用地和1500名员工。从北京的毛主席纪念堂、首都机场、军事博物馆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浦东国际机呖、磁悬浮工程,这里的水泵都出自林凯文之手。而早在2000年,集团销售额就达到3.5亿元,成为全国水泵业的王者。

什么赚钱做什么

犹太人虽然有几百条清规戒律的约束,但现实生活中的犹太人却很少受这些规矩的约束。只要能赚钱,犹太人什么生意都可以做,都敢去做,所以他们成了世界上最会赚钱的人。在这一点上,温州人也与犹太人相像。

温州人做生意绝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见到什么市场前景好,认准了立即调转投资。可以在服装、皮衣、皮件、建材、陶瓷、灯具、印刷、电器甚至汽车、房地产等行业中换来换去。他们把开公司、上项目仅仅是看作赚钱的工具而已。这个工具用旧了,不起作用了,他们都舍得丢掉,赶紧换新的。总之,什么生意能赚钱就做什么生意。

1988年,虞华弟带着借来的2000元钱,从温州老家一个贫困的小镇来桂林时,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后在朋友的指点下,他在桂林的黄金地段中山中路租了一间铺面,做起了眼镜生意,一年下来,除了能正常维持生计外,他没有赚到什么钱。

1990年,有心的虞华弟发现,当时桂林服装市场卖的都是上海、广东、福建的货,且价格普遍较高。虞华弟于是在当年秋天把自己辛苦挣来的一万多元钱一次全部砸了进去,从老家温州进了上百套西装,把原来的小眼镜店改成了服装店。让虞华弟没有想到的是,眼看着季节已过,他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把这批服装卖了出去,可一盘点亏了。

1991年秋,不服输的虞华弟又从家乡进了一大批中低价的毛衣来卖,这一次生意格外火爆,一个冬天他的小店卖出去了2万多件毛衣。1992年年底,虞华弟盘下了邻居铺面的一家广东皮具店,生意越做越大。

1995年,中山中路要进行改造,盖一座综合楼。这时虞华弟不仅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还摸索出了一套生意经,于是他大胆垫支百万余元,预先买下了该地段新综合楼一楼400平方米的商铺3年的经营权。1997年8月新楼竣工,虞华弟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华嘉华商贸有限公司,主营皮鞋皮具,生意一开始就红红火火。

到了2000年上半年,虞华弟发现桂林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追逐品牌。善于把握机会的虞华弟于是主动出击,与国际品牌——“花花公子”设在广州的中国总部联系,成功地拿下了“花花公子”在桂林的皮具皮鞋代理权,开始涉足品牌商品零售业,接下来他又成了金利来、鳄鱼等多个品牌的产品代理商。由于他的业绩不错,很快成了这些品牌在柳州工贸、南宁梦之岛、云南昆明各大商场的代理商。

2003年上半年,法国名牌特迪·华伦天奴登陆中国,虞华弟得知后,大胆投入数百万元人民币加盟特迪—华伦天奴,包揽了特迪·华伦天奴所有的系列产品。虞华弟的这一注又下对了,在他的特迪·华伦天奴公司试营业那天,三四个小时就有了近万元的收入。

不低头,不认输,干一行,精一行,什么赚钱干什么。不图虚名,不搞花架子,多做少说,做也不说。面对指责,不争论,不辩解;面对成绩,不自大,不张扬。清清白白做人、辛辛苦苦赚钱,这就是温州人务实的为人处世、经商赚钱风格。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