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的参与者是影响一次户外运动计划制订的首要因素。需要考虑的是,一项活动适合什么样的人群参与,即将参与此次户外运动的人群适合何种形式、何种强度的户外运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活动参与人群的特性:目标人群的需求、类型特征和技能水平。
1.目标人群的需求
户外运动包罗万象,不同参与者对户外运动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需求。
以休闲放松为目的的户外运动在组织计划上显然与以挑战自我为目的的户外运动不同;组织户外竞赛与不计成绩的体验式户外运动也有较大区别。也许初学者、入门者只是希望体验一下未接触过的户外运动项目;有一定基础的户外爱好者则可能更关注难度与挑战性。部分参与者喜欢体能方面的挑战,有的人则更希望追求技术上的难度与趣味。在环境方面,是选择高开发程度的景区,还是更有野趣的线路;是山谷、森林,还是草原、海滨,也会给参与者带来不同的体验。
此外,还需要了解队员期望的活动周期、队伍规模与可以接受的弹性空间,以及队员对风险的预期和接受程度等。事先充分沟通预期和需求,能避免实际开展户外运动时发生摩擦。
了解了目标人群的主观诉求之后,计划者还需要考虑他们主观诉求与客观条件的匹配程度。不能为了迎合参与者的愿望,从而制订超出队伍和领队能力的户外运动计划。
2.类型特征分析
队伍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身体状况、团队规模等群体结构特征是制订户外运动计划的基本依据。
要对队员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运动水平有一定评估,并选择相应的户外运动形式,控制运动强度和负重。为了保证安全,将强度控制在对大多数队员来说都比较合理的范围内,选择身体状态差距不大的队员组成队伍更为适宜。制订计划均应以队内身体状态最差者能接受的程度为准,或是选择分组行动。如果队员身体状况确实不适合进行户外运动,要及时劝阻。
环境、户外运动项目类型与领队人数均会对队伍规模形成限制,过大规模可能增加安全隐患。要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队伍规模,领队、协助人员与队员比例及男女比。
注意:
隔夜徒步露营中领队与参加者比例不应低于1∶12;一日徒步活动不应低于1∶20;攀岩、攀冰等活动通常不低于1∶6。在一些高难度运动或高端商业活动中,协助人员与参与者比例会达到1∶1甚至更高。
如果在野外环境中要分组行动,必须确保每一组内有有能力独立领导本组行动,确保安全的队员。如果设置向导和押后,要确保分队后各队结构完整,都有向导和押后。
队员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也是队伍类型特征的重要方面。和谐高效的团队更容易解决各种意外,而内部存在矛盾则可能带来隐患。
注意:
参与者的来源和组织形式往往是计划者最容易获得的信息。通过不同渠道集结起来的队伍一般具有不同特性。
(1)通过AA制自由集结的队伍一般由有一定户外经验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构成,大多数队员往往彼此相识,但熟悉程度有限,可能难以形成固定的领导核心,在需要做出决策时,如何保证服从性容易成为问题。
(2)如果参与者是通过兴趣集结的学生群体,如学生社团或兴趣类课程。
报名参与者一般体能较好,兴趣浓厚,成员之间比较熟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有一定挑战性、能学习到更多技能的户外运动。
(3)以商业活动形式组织起来的户外运动一般会给出报名条件。对于难度较低的入门级商业户外活动,参与者往往缺乏户外经验,但有一定兴趣和中等的体能水平;如果是分散报名的形式,成员之间一般并不相识,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彼此和培养感情。
(4)如果是强制性的学校课程或公司活动,队伍成员的体能、感兴趣程度可能参差不齐。要结合学生的年龄而设计既具有趣味性,又低强度、低风险的户外运动项目。
3.技能水平分析
参与者的户外运动经验、体能状况与户外技能掌握状况也是队伍类型特征的一部分。对于计划户外运动来说,这些信息具有最直接的指导意义。
最好的了解技能水平的方法是通过实际表现进行检验,如果没有实际检验的机会,可以通过了解队员的户外经验估计其技能水平。但仅凭描述获知信息可能会出现实际情况与预期不符的问题。如果无法通过实际检验了解队伍的能力,要在计划时留出更多缓冲余地。
对于技能水平的评估,要统一评价标准。在国内,在一些户外运动领域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通过不同渠道习得的技术在标准上或有差异。在计划阶段进行技术统一是必要的。
不仅要了解每个成员的技能水平,还要对整个队伍的技能水平构成有整体把握,鼓励队员之间互相尊重和帮助。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