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遇到了爱人因为你玩游戏或追剧,而没有关注他这一类的事情跟你发脾气,就像前面说的,很可能就是这件事情唤起的痛苦感受对他而言有些强烈,甚至不可承受。
脾气发得越大,痛苦可能就越强烈,越不可承受。面对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滋养到对方呢?
我知道接下来我说的方法在对方发脾气的时候,对于我们很多人而言,做起来都挺困难的。所以,如果我们在当时做不到,可以在双方都平静下来以后再这样做。这同时也是亲密关系中两人有了冲突、矛盾之后想要修复关系时需要做的事情。
这个方法说起来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请他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脾气,这件事情对他而言为什么这么重要,关于不被关注他都有过哪些记忆和感觉,或者这件事情让他想到了什么。
就是让他述说一下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想法,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能有指责和评价,而只是对他的感受保持好奇。如果他愿意说,这个述说的过程就是他在跟他的痛苦感受在一起的过程,他的一些痛苦就会被感受到。
比如他可能会告诉你,他儿时感受到在父母心里是如何不重要,父母经常忙工作或者打麻将而不管他。之所以会跟你在一起,就是因为以前你让他感觉很重视他,关注他,你甚至愿意在工作时间里放下工作来陪伴他。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你天天打游戏或追剧,他觉得在你心里没以前重要了。
这个时候,如果你愿意去聆听他的内心,其实就是一种陪伴和共同面对,对对方就有滋养作用。前面说过当一个人在述说自己的痛苦时,就是在面对那些痛苦了,那些被防御起来的痛苦在被说出来的那一刻就被体验到了。
而体验之后,人自然会有适应的能力,也就会变得不再痛苦。
儿时我们无法承受的痛苦,其实是有个前提的,就是我们还是个孩子,承受能力非常有限。长大后实际上这些痛苦通常是可以承受的,但我们的记忆和感受还是觉得这些痛苦是无法承受的,所以我们会继续回避这些痛苦,除非我们真的再体验一遍。
这个过程有点像我们小时候觉得家离幼儿园或小学挺远的,但等长大了以后有机会再走一遍时发现原来根本就没有记忆中那么远。
所以,当人们生活中遇到唤起痛苦的事情时,如果有人愿意听自己说说,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新体验那些痛苦的机会。
从滋养的角度讲,这个时候聆听就是滋养。
当然,也有人在这种时候不觉得自己现在的痛苦与儿时有关,只是一味地觉得是你做得不对。这种时候,不再去问他的感觉和记忆,直接承认自己做得不完美就可以了,这就对他们有滋养作用。
比如,“抱歉,我最近的确是迷上了游戏(或电视剧),陪你少了些!”。
有时候,仅仅是这样的承认自己做得不到位,就能让对方更加可以承受没有被满足,接受真实的你。反而是越争论、反驳、指责,越让对方无法接受真实的你,也无法提升承受的能力。
以后当双方都放松下来或有心情的时候,也是可以再回头去聊聊当时他的那些感受和记忆的。
比如,“我有个好奇的事,在你小时候,你爸妈忙吗?经常陪你吗?”。
述说是如何疗愈人的
精神分析流派认为,每一个想学习精神分析的咨询师,都需要接受长期的精神分析,业内称为个人体验。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学习精神分析技术和方法的过程,借此也可以更加理解作为来访者在被分析时是一种什么感受。更重要的是这可以使咨询师内心的创伤被疗愈,变得更加强大和稳定,而这是在为来访者做咨询时非常重要的心理基础。
在我做个人体验的时候,曾经有一年多的时间里,每周都是我去了之后半躺在一个沙发上,然后自己一个人从咨询的开始说到最后。
我的咨询师坐在我背后的椅子上,除了开始时问我“可以开始了吗”和结束时说“今天就到这里,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见”以外,经常是全程50分钟一言不发,任由我想到什么或感受到什么就说什么。
但这段时间的体验对我的帮助却非常大,不但让我想到了很多被压抑起来的事情,还帮助我面对了内心不少的痛苦和恐惧。
而我的咨询师使用的这种咨询方法就是由弗洛伊德发明的精神分析流派最经典的治疗方法“自由联想”,其原理就是自由的述说本身就是具有很大的疗愈效果的。
我们说得简单点,就是痛苦被说出来就是面对。人们内心真正承受不了的痛苦,人们不只是不敢说,甚至是连想都不敢想。
我曾经看到过国内一位亲子教育专家在她的书中写到,她害怕一种动物,怕到都不敢在书里写出那种动物是什么。实际就是因为如果她写出来的话,她就要面对内心的巨大恐惧。那种恐惧太大了,大到了她无法承受的地步,所以,她连写出来都不敢。实际上这就有想都不敢想的意味。因为写出来就会想到。她当然也不敢说,因为说出来和写出来一样,都会想到。
而如果有一个让她觉得安全的人在聆听和陪伴她,可以与她一起面对那些恐惧,也许她就可以慢慢试着想一想,甚至说出来或写出来了。
在身边有人遇到巨大的痛苦时,如果他们一直憋着不说话,人们也常劝说“说出来就好了”,这也是人们意识到语言的疗愈效果。
很多人也有这样的认识,那些变得极端和做出过激事情的人,通常都是不爱说话的人。因为不爱说,也就没有人听,他们的痛苦就只能自己承受,承受不了时,就容易被情绪驱动着做一些过激的事情。
一旦他们愿意找人说说,就是在体验那些感受,听的人只要不评价他们,哪怕没有表达更多的理解的话,也是对他们有帮助的。
有一些人在别人提到过去的事情生气或难过时喜欢说“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实际上过去的事情发生了,如果有情绪在心里,不提就没有给情绪出口。之后即便嘴上不提了,心里的感受还是在的。
恰恰相反,让人们把情绪表达出来,并给予理解,人们自然就会以后不再提,因为对那件事没感觉了。
在“爱的能力”课程中,有一个练习环节是让一个同学对另一个同学述说自己内心的一些痛苦感受,我对另一个同学所做的要求就是只听不说。课程结束后很多同学都有被一定程度疗愈了所说痛苦的感觉,而实际上全程也只是他们自己在说。
我和爱人现在每天早上醒来,只要前一晚上做了一些印象深刻的梦,基本就会彼此分享。并且会说说自己在梦里的感受让自己想到了什么。这个聆听对方分享梦的过程,其实也是跟对方内心深处的感受在一起的过程。因为梦是潜意识的呈现,有些内容会出现在梦里正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想要从潜意识里浮现出来的结果。
通过聆听,可以帮助对方更好地识别梦里的感受,进而跟自己的感受在一起。梦,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特别看重的内容,精神分析学派的建立正是从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一书开始的。
述说本身即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整理和整合的过程。在述说的时候,人们会用当下的经验、感觉、认知来重新加工以前的经历和体验。当痛苦不再那么强烈时,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认知和想法也有可能会发生改变。甚至会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以前感受不到的感受。
在我的课堂上,经常有学员告诉我,在经历了课程中的一些针对儿时发生的事情的疗愈环节之后,他们对父母的感觉,会由原来的怨恨变成温暖和感恩。这都是当内心不再痛苦了之后,那些原本就存在的爱被整合到意识当中了。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当对方经历一些痛苦的事情时,仅仅是听对方说出自己经历了什么和内心的感受,就是有滋养作用的。
在听完对方的述说之后,如果你能给予共情,对他的帮助会更大,但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说什么,你甚至可以坦诚地说:“听完你讲的之后,我感觉你很难过,不过我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对方可能会说:“没关系,跟你说说我就感受好多了。”
即使这样,你也已经帮助到对方了,而且帮助很大。比起那些说“你要想开点,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吧”或“人活一辈子谁还不遇到点事啊”的话强太多了。这些做法是没有跟对方的痛苦在一起的,是让对方一个人承受痛苦。
如何让爱人愿意分享更多感受
前面讲的是在对方遇到一些事情时,你可以通过聆听滋养对方。实际上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你的主动和好奇来进行。不只是你们之间的事情,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都是你可以用来了解和聆听对方的机会。
比如,你发现他和他的某个血缘关系很近的亲戚不太来往,就可以对此有所好奇,在合适的时候问问对方以往有过什么样的一些事情发生,也许他就会告诉你一些过往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
再比如,你发现他在回避某一类型的事情,如与某类人打交道等,就可以对此保持好奇,问问对于那些事情他是什么感受。
等等。
任何生活中发生的有些特别的事情,都是你可以保持好奇的地方,这也是对对方的关心。然后对方也许会说出一些事情和感受,也许不说。
当他说时,如果你全然地聆听,不打断,不评论,不指责,不批评,仅仅是听的过程就是与他内心的感受在一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他的痛苦感受并不强烈,那也是正常过程,仍然是有滋养作用的。因为内心深处的痛苦并不一定都那么容易就会被他全部感受到,需要一个过程。
当他不说,也许是没有做好准备,也许是觉得你并不能接纳和理解。你如果能允许,等他觉得做好准备或觉得你可以接纳和理解时,就有可能愿意与你分享,这个时候你再好好聆听也是一样的。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会影响你的聆听:
一是你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在他身上,对他并不关心和好奇,你也就不会有这些好奇和关心,当然也就没有机会聆听到他内心深处的感受。
如果是这样,也许你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对他会没有关心和好奇。
二是你的评价,当他在述说时,不管你有没有说话,只要你心中有了评价,你往往就没有办法进入到他的感受里了。
当然,如果你把你的评价说出来,他可能连说也不会说了,这也是很多爱人之间时间久了不再交流内心感受的原因。说了会被对方批评、指责、否定,所以干脆不再说,也就不会再被这样对待,这是一种保护。
所以,在遇到对方不愿意跟我们表达感受时,我们也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对方说的我们大都能接受,还是会批评、指责、否定对方。
如果你心中有评价,但没有说出来,情况会好一些,他会继续说,就像前面说过的,述说本身就是他在面对的过程。但你心里的评价会影响你表达出对他感受的理解,也就是共情。
你的评价,往往与你内心的脆弱和痛苦有关。当人们内心的痛苦被触碰到,为了不让自己痛苦,人们会倾向于攻击或改变对方,这时就容易出现批评、指责、否定了。
比如,你忘了对方交代的事情,你心里如果无法接受自己的这个疏忽的话,也就是无法接受自己不完美的话,就可能会指责对方:“你也太敏感了吧!”“不就忘了嘛!”“你不也忘过我交代的事情吗?”等等。
如何让对方感到你是真的理解了他
在聆听之后,如果你能准确地说出对方的感受,也就是共情,就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被深深地理解,这时你也就是更深地与对方的痛苦在一起,共同承担了。
比如:
“你妈妈宁愿去打麻将,也不带你,所以你觉得你在她心里还没有麻将重要!”
“我以前喜欢陪你,而你跟我在一起好像就是想要这种被重视的感觉,现在我关注你、陪你少了,你肯定很失望吧?”
这些都是向对方表达理解,也就是共情的方法,说出的都是对方内心的感受,其重点都是听完对方的述说后,把对方说出来或没有说出来的感受表达出来。
说出对方已经表达出来的感受,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是真的理解了他,他会有你跟他在一起的感觉。
说出对方没有表达出来的感受,可以让对方意识到那些没有被他意识的感受,更深地滋养了他。
除此之外,当你听完对方述说之后,除了感受到对方的感觉外,你也可能会有自己的感受被唤起,说出这些感觉,也是进入到对方的感受里,与对方一起面对。
这种方法其实是述情在共情时的运用。
述情本来的意思是自己有什么感受了告诉对方,以希望对方可以理解自己。实际上,在表达共情时,一样可以使用述情的方法,而且有时候效果很好。
人的感受是流动的,你的感受会带给对方感受,对方的感受也会带给你感受,这也正是两个人的心在一起的感觉。
对方跟你说了一件他曾经历过的危险的事情,你听完之后,如果你也感觉到后怕,甚至有躯体感受,比如汗毛竖起来,头皮发麻,把这些感受说出来就是对对方的共情。因为这些感受通常也是对方的感受。
“你讲的时候我感觉心都提起来了!”
“听完我汗毛都竖起来了!”
“听得我头皮发麻!”
或者如果对方讲到的是伤心的事情,如果你也感受到一些伤感,你也可以说出来。
“听你讲完那些事情,我也感觉到挺伤感的!”
这些都是受对方感受的影响所产生的感受,像是同频共振一样,说出自己的这些感受,就是说出了对方内心的感受,对方就会觉得那一刻,他被深深地懂得了。
如果你愿意,可以做做下面的练习,看看当你阅读下面的文字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在实际的生活中,把你内心的这些感受表达给对方,就是共情。
我小时候就是大家常说的留守儿童。那时父母都到广州打工去了,我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每当看到别的孩子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时,我就特别羡慕,不自觉地会想念爸爸妈妈,可是他们往往一年才回来一次。每每快到春节的时候,我就常常站在窗户边向外望,希望他们能忽然就出现在门口的马路上。
每次他们一回来我就特别高兴,重要的不是他们给我买衣服和好吃的,而是天天可以跟他们在一起,特别地幸福。晚上跟他们睡在一起,兴奋得睡不着。
那时每天都特别害怕春节过完,希望时间可以走得慢一些,因为一过完年他们就又要走了。再见到他们,又要等一年的时间,太漫长了!
觉察一下,看完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从小父母身体都不好,兄弟姐妹又多,很早就要帮家里干活。记得我刚开始牵着牛帮父亲一起犁地时,也就五六岁,那时我的头还没有牛的嘴巴高,夏天天热,牛经常舔我的头,牛的舌头上有刺,被它舔到后再被太阳一晒,感觉火辣辣的。
收粮食的时候,要把粮食往袋子里装,我经常帮助父母撑着口袋。由于人小个子矮,也就比口袋高不了多少,需要用两只手撑着然后再用嘴巴咬着一个边,形成一个三角,好让他们往里灌粮食。但粮食都是在地上晒的,里边有很多土,随着粮食被灌进口袋的那一刻,尘土经常会向上飞扬,经常弄得鼻子里、嘴巴里全都是土,吐出来的唾沫都是土的颜色。
觉察一下,你有什么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着再觉察一下,你阅读这些文字时心里是什么感觉?身体有什么感觉?眼睛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觉察到了一些感受,把这些感觉全部告诉对方,对方往往会觉得被你深深地理解了。
当然,一定是你的真情实感,有什么感受就是什么感受,没有感受就是没有感受。
如果你有下面的这些感受,可以这样说给对方:
“听你说完,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心里觉得很伤感,眼睛里有泪想要流出来,但又流不出来!”
或者:“听你说完,我感觉心里有些疼,心疼那时的你!”这样的表达,本质是你真的在那一刻进入到对方内心了,并且感受到了对方内心正在体验到的感受,是真的与对方的痛苦在一起了。也有一种可能,虽然你感受到了对方内心的感受,但对方并没有感觉到,这很有可能是对方跟自己的感受,或者是那些痛苦之间有了距离,不太能感受到。
这种情况下,表达出你的感受,有利于对方跟自己的感受进行连接。这样的滋养,具有了疗愈的作用。
不过,要做到这样的表达,其实是要有个前提的,就是你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感受的人,如果你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表达就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真是这样的话,可以试着表达表达看看,凡事都有开头,有时候表达着、表达着,就养成习惯了,也就成为自己的能力了。
除此之外,如果你爱的人刚刚经历了一些痛苦的感受,不管他有没有述说,你都有可能会有一些感受,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既可以帮助对方跟他自己的感受在一起,又马上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被爱,被看见。
“看到你那么难过,我心里感觉到很心疼!”
“这段时间你每天都那么早起床,那么晚才回来,连休息都休息不好,想想就觉得心疼!”
而能说出这样的话,也说明你是真的在那一刻看到了对方。
总之,不管是说出对方的感受,还是你说出你自己的感受,都是跟对方的感受在一起,也都是有利于对方跟他自己的感受在一起的,既可以帮助对方面对那些痛苦的感受,又可以帮助对方跟自己的真实感受联结得更好。后边我们会讲到,跟真实感受保持畅通的联结,是做自己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最深的懂得是满足
虽然说出对方的感受或自己的感受都是共情,但最深的共情并不是语言层面的,而是行为层面的。
比如你知道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把这些说出来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懂他,但感觉最好的是他喜欢的那些你多做,不喜欢的那些你尽量不做。
这就像是对他说“我知道你喜欢吃饺子”,和直接给他包饺子吃的区别。
关于语言和行动,也有些人会这样说:“说谁不会说啊,得做啊!”
这也是在说,他们在乎的有时候不是你的语言,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们在生命的早期,是没有语言能力的,这个时候如果有需要,需要的是大人直接满足,而不是语言上的理解。所以,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使用行动来满足对方的某些需要时,如果有滋养的作用,滋养到的可能会是最早期的内心缺失。
而这样默默行动的爱和滋养,不管是在亲密关系里还是其他关系里,都是最能感动人的。
很多人在形容父亲的爱时,往往会给人这样的印象:父亲话不多,也不会表达爱,但他会默默地行动。比如,悄悄地给孩子制作玩具,从很远的地方给孩子带喜欢的东西等。
而这样的父亲为孩子默默做的事情,常常会让孩子回忆起来时心生感动,说明父亲的这些做法,是已经作为一种爱深深地埋在孩子的心中,一直在滋养着孩子的。
就像前面我介绍过的,人的心理发展有很多需要,需要未被满足会形成心理缺失,在亲密关系里的各种不满、指责、抱怨等,都是在索取对需要的满足。
如果我们能从那些日常的不满、指责、抱怨中看到对方的需要是什么,不但不容易再对对方的一些行为起情绪,进而引发冲突和矛盾,也知道了要滋养对方的话接下来要做些什么。
也就是说,从滋养对方的角度看,在亲密关系中发生一些让对方有情绪的事情之后,如果我们意识到这是对方内心的某些创伤被触碰到了,那么,在此之后,那些会触碰他创伤的事情我们就尽量不要再做了,而是尽可能做一些可以满足他内心缺失的事情。
比如:
当你说对方饭做得不好吃时,对方很生气地对你说:“你做得好吃,你自己做!”
这就说明他对于别人的否定是很排斥的,背后肯定是这些否定让他痛苦。
也许这些否定正是重复了他父母当年反复做的事情。又或者他因为早年的一些缺失感受过弱小无力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于是他希望自己是完美的,进而可以摆脱内心的无力感,这样的他是受不了别人否定的。
应该说,儿时的很多创伤经历都会伤害到人的自恋,而人的自恋一旦受到一定损伤后,就会容易过于渴望得到赞美和认可,而听不得任何对自己的否定和批评。
所以,想要滋养他,当他因为觉得被你否定而生气发脾气的那一刻,你就要有一个概念:这是他的创伤,也是缺失,如果要滋养他,不要否定他,这样就避免了再次触碰他的创伤,让他陷入曾经的痛苦。
与之对应的,是他需要别人多肯定他,这样可以让他确认他自己有能力的地方,变得自信,自信之后就没有那么排斥否定了。
所以,你要做的是以后有机会可以多肯定他,但前提是你肯定的一定是他真实做到的,不能是夸大的,虚假的。关于这一点,后文我会专门展开叙述。
这也是我在前面讲过的滋养一个人的基本逻辑,即通过一些事情明白对方的内心是怎么回事之后,马上就要有这样一个概念:
对他而言,如果要滋养他,什么是要做的?什么是不要做的?
这里我再强调一遍,可以滋养到他的是要做的,通常也就是他曾经缺失的体验。
对他内心发展不利的是不要做的,这些通常也就是儿时他反复体验到的创伤体验。
这样做是滋养,但这不也正是亲密关系中的爱和心疼吗?如果对方手指切菜时受伤了,你肯定不会再故意去触碰他的伤口,而是尽量让他少干活,少接触水。
心理上的伤口也是一样的,既然知道了那是他受伤后敏感的部分,就不要再轻易去触碰,这样对方才能慢慢地好起来。
而且,这种对对方心理伤口和需要的发现,通常也是在你们的互动中发现的,特别是在冲突、矛盾中。因为只有对方感到痛苦的时候,才容易跟你有冲突,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痛苦不被触碰到。
如果你能够在一次次的冲突、争吵之后意识到这与对方内心的创伤被触碰有关,并随之做些调整,有所为有所不为,你们的冲突和争吵,也肯定会越来越少。
而你调整之后的做法,如果真正滋养到了对方,他就会慢慢地有所变化,变得没那么敏感和介意了,也就是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了。
这样一来,你们的冲突和矛盾也会变得越来越少,因为每次冲突和矛盾都被你当作理解对方,进而滋养对方的机会了,因为同样的原因再次导致冲突和矛盾的机会当然就会越来越少。这样,也就会出现亲密关系里冲突和矛盾越吵越少的良性循环局面。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