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去世了,丽立的诊所也关闭了,语罕生活无着落,又想到卖文过活。他毛遂自荐地写了一封信给商务印书馆负责人王云五,建议翻译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因为德国的三个古典哲学大家的主要著作,语罕已经翻译其中的两家,即康德的理性批评与费希特的知识学,而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只翻译了《历史哲学纲要》,最近代表作《哲学百科全书》未曾译出,未免缺憾。语罕的意思是意欲与商务印书馆订约,翻译此书,按月支取若干稿费以维持生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语罕始终没有接到回信。于是他又给张治中写了一封信,想到他那里找点工作。张治中非常客气,说他那里是行军之地,没有悠闲之所容语罕著书,同时汇了几千块钱。张治中又写信给许静仁,让语罕做挂名的委员。军事委员会虽有一参议名义,然每月不足两百元的薪津,对照飞涨的物价,无济于事。
1942年9月,为生活所迫,语罕写了一个《语罕谋食》的启事:“我为了生活的逼迫,不能不找工作,如有人或学校,或机关需要教师,或秘书,或其他文字之役,在下述条件之下,即:(1)每月江津老斗一石米;(2)六月一发,先期将该米折合江津市价预付;(3)供给食宿;(4)每日工作三小时;(5)供给来回川资等等。鄙人便可应募。”【注释1】
这个启事在《新民报》副刊发表没几天,语罕便接到重庆南岸义瑞商行赵达甫的信,说他的东家李锐拟聘语罕帮助翻译耶教经典。
李锐以经营桐油出口起家,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起初经营商业时,曾许过愿心:如果做生意赚了钱,必拿出利润的十分之一来布道;改译新旧约经文。因此,李锐一面经商,一面研究希伯来文、希腊文和阿拉密文。
语罕同李锐很快见了面,具体分工是:李锐以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原本圣经为主,以各种英文译本为辅,语罕参考英德日各种译本,由李锐逐字逐句把意思说出来,由语罕执笔加以组织或完成。
李锐的志愿是有的,但是他的才力、心胸和处理方式根本欠缺。他从一个小学基础都不健全的文化水准,凭二三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居然深造到如此地步——对几国的语言学以及中国文字的了解,在中国一般商业家中自然是个特出的人物。但他对于文字一道,究竟是外行,所以说他才力不够。
语罕还记得1912年在日本读书的时候,一次在中国青年会同一个外国牧师谈到中国的圣经翻译事业,那个牧师感慨地说:“还早着呢!真正翻译中国圣经的还没出世,或已出世,正在成长中。”言外之意,中国还没有完好的圣经译本。
语罕据自己的经验,华译圣经最大的缺点有以下几项:“承接词完全删去,使整个文字的脉络脱节。原来希伯来语(旧约)与希腊语(新约)每段每节开头都有一个‘and’做承接词。虽然在形式上是千篇一律,实则是照应着上下各式各样的语气,而用意不同,在中文,有时可省,有时万不可省。但旧的华译本完全删去,便使译文丧魂失魄,没精打采。日译本随华译本,所以随之而误。英德译本皆照原文直译,我认为是应该的。”
“新旧约的译名同意异译或同音异译的很多。譬如希伯来文的‘弥赛亚’,在希腊语就是‘基督’,所以旧约的‘弥赛亚’,在新约则是‘基督’。这在希腊语的译者是对的,在中文的译者便不可一书两解。又如,旧约的‘约书亚’是希伯来语,但在新约则译作‘耶稣’,这在希腊语的译者是对的,但在中译一语两译便不对。”【注释2】
此外,还包括语句的错漏、修辞学的欠缺、教士对于经典的了解不高明等缺点。
在此期间,语罕因为李锐经营桐油,也对四川桐油问题产生了兴趣,发表了研究文章《四川桐油问题》:“这篇短文除与重庆、万县两地一部分桐油出口商中明达之士数度交换意见外,并参考:四川省银行经济研究处发行的《四川桐油贸易概述》,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编辑的《四川省之桐油》,李昌隆君编著的《中国桐油贸易概论》等书,以及中国农民银行经济研究处所搜集的关于桐油问题一部分的统计材料。”【注释3】
此外,语罕还在《新民报》晚刊发表了近诗:
报老友汪耕于上海
当午飞鸿至,宵来入梦频。
相逢无别语,只愿问升平。
海上君犹健,山中我幸存。
醒时忙四顾,一榻夜沉沉。
报传梅兰芳陷敌不屈死果否不可知,诗以励之登场粉墨缘何事,姹紫嫣红逐水流。
果留发眉阶下死(报载梅郎陷敌后即留发以示不复登台),艺人应自有千秋。
自嘲
垂老犹关儿女情,渡江强作证婚人。
须臾礼罢成春梦,来去唯留雨满身。
诔某女生
客里闻君死,潜然独老身。
廿年消息断,一念梦魂惊。
江上伤心×,灯前××声。【注释4】
九原如可作,应忆旧师生。
我军克孟关
誓扫倭奴战正酣,健儿勇往不知还。
前方昨夜连传捷,报道我军克孟关。
1943年夏天,语罕介绍翟光炽来做助译,从此译经工作由三人小组完成。此时,米价上涨太高,语罕的薪水完全不能按约支付。语罕已年近60,身边无人,丽立放心不下,也来到李锐家住下,按月照纳伙食费。
江津的米已卖到七万元左右一石,而李锐还只照着两万元一石给语罕薪水,生活已不能支持。李锐对于妇女的观念完全是旧约的思想,不把女人当人。丽立住在这里,他非常不高兴。李锐的儿子完全是犹太人的面孔,以为一年花这么多钱来译经有什么用?他把语罕和翟光炽当伙计看待,颐指气使。
语罕本想辞职,又没有去处,只好仍在此忍受。从1942年9月到1945年7月,语罕差不多过着最枯燥、最平淡的生活,每天都要与耶和华、弥赛亚、耶稣基督的光圈接触。
【注释1】高语罕:《入蜀前后》(9),载上海《民主与统一》1946年第9期。
【注释2】高语罕:《入蜀前后》(10),载上海《民主与统一》1946年第11期。
【注释3】高语罕:《四川桐油问题》,载《四川经济季刊》1943年12月15日第1卷第1期。
【注释4】原文模糊,个别字不清楚。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