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说笑注意事项

说笑要遵循道德规范

所谓道德规范,就是在不能开玩笑的地方就不开玩笑,避开一些不宜说笑的区域,减弱笑的负功能。也就是要避开伦理道德所摒弃的东西。

诚然,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人们的观念必然有所变化,甚至于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的价值标准。但是,每个时代总有比较公认的道德标准、伦理要求和价值观念,这个标准,一定是“主流文化”的灵魂。

开玩笑,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开玩笑,绝不可违反公认的伦理道德标准。否则,就等于拎着菜刀跟全社会叫板,不但幽默不起来,还会自寻倒霉。

“五四”运动以后,北大教授刘半农极力提倡“俗文学”,并在《北京晨报》上刊登启事,征求“国骂”,拟搜集全国各地骂人语,编辑一本《骂人专辑》。

语言学家赵元任博士见了启示,当天就跑到刘半农的宿舍,拍着桌子,用湖南、安徽、四川各地骂人的话骂了他一顿;上课时,又被宁波及广东籍学生相继用方言大骂。一连几天,刘半农处处讨骂,弄得啼笑皆非。

这就是违反公认论理标准的后果。

生活中,总有些“嬉皮土",爱说“病态幽默”"黑色笑话”,甚至拿革命导师、人民英雄、民族标志开玩笑。这种玩笑,折射的是一种无知,一种绝望,一种灰暗心态,一种极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是什么美好的东西。

说笑不能虚情假意

某地考察团要到小学来观摩教学,老师正在为一节自然示范课作准备。

“明天,考察团要来参观,为了给班集体争光,给学校争光,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全力配合!明天,我会问:‘人们常吃的水果都有哪些?’你们就踊跃回答。下面,我来布置一下:你说苹果,你说葡萄,你说草莓,你说香蕉,你说西瓜,你说荔枝……"

第二天,考察团来到了学校,观摩活动有序进行,最后终于到了这节自然示范课。“人们常吃的水果都有哪些?”老师问道。

“苹果!”“葡萄!”“草莓!”“香蕉!”(短暂的冷场)“老师,西瓜请假没来,还继续说吗?"

这个真实的笑话,反映了存在于教育之中的虚假之风。

说笑不能伤害老师或学友

作文老师在五年级的班上上作文课,指定一个作文题《三十年后的我》。

班上的一位女生小美写道:今天的天气不错,我开着老公结婚周年送我的劳斯莱斯,手指上戴着他刚买给我的三克拉大钻戒,脖子上也挂着上个月生日才送我的红宝石项链,带着我的小孩到大森林公园去玩。我们倘佯在花团锦簇的园区里,到处都是人们羡慕的眼光。突然,路上冲出一个浑身恶臭、满脸污秽、无家可归的老太太,我仔细一瞧,"天啊!她竟然是我小学五年级的作文老师!"

这个学生这样写作文,不仅伤害了老师的感情,也是对传统美德尊师重教的一种侮蔑。

大学时,我们班有个女生叫刘芸。一次,别的班的同学给她捎来一封信。信封上她的"芸"字中下半部“云”上面一横,由于写得太潦草,横变成了点。结果那同学拿着信就在我们楼道里叫“刘芒,谁叫刘芒,有你一封信。”于是,全楼道的人都跑出来看刘芒(流氓)了。

结果那叫刘芸的女生就无奈地被叫了四年的“流氓”。这看似无心的一句话,却深深地伤害了这32】校园要杜绝黄色段子

假日里的一个晚上,同住一幢楼的陈先生去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席间,有人提议,酒喝得慢的人,要说上一段带点“味道”的段子。还未等陈先生脑子转过弯来,便已有人在大伙面前手舞足蹈地表演开了,说的尽是些逗人开心的色情笑话、黄色故事,内容俗得令人咋舌,让人作呕。说者是津津乐道,而听者则更是津津有味,“脸不改色心不跳"。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怪现象,人们却似乎已习以为常了。

黄段子的肆意传播,无形中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浊流。可有些人就是热衷于这样的"乐事"。而更为严重的是,在某些校园中,甚至连一些中小学生也学着大人的样子说起了黄段子。邻居家正上小学的小男孩明明,平时经常随爸爸妈妈一起去参加各种家庭聚餐、公众宴会,每次他都能从餐桌上听到大人们眉飞色舞讲授的那些“动人故事",之后便藉着自己稚嫩的记忆,讲给同龄的小朋友听。尽管尚未成年的孩子们还弄不清大人们的这一类“无稽之谈”,但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非常巨大的。

中学生也就十五六岁,正好是情窦初开的年龄,精力旺盛、想象丰富,容易想入非非也不奇怪。某记者在大学采访时,几名大学生气愤地反映,同寝室的不少大学生对“黄段子”乐此不疲,常常深更半夜以故事、笑话、顺口溜的形式讲一些格调低下,内容充满色情和封建迷信的东西,令许多不愿听的学生无法入睡。在大学校园里,不少学生反映,校园里流行的“黄段子”都是颓废、下流的语言,它污染了校园的净土,腐蚀了大学生纯洁的灵魂,这颗大毒瘤必须立刻从校园里铲除。

生活在一个手机泛滥的时代里,要杜绝黄段子的侵害当然不容易,但可以提倡学生多创作健康向上生动有趣的段子,比如——

包子和面条发生了口角,包子骂了面条一句,面条给了包子一拳,包子受了委屈,恶狠狠地对面条说:"你等着瞧,我找人收拾你……"某日,包子带了群朋友在街上遇到方便面,包子上前拦住方便面说:"小样,别以为把头发烫卷,我就不认识你了,兄弟们,上……”于是方便面被无缘无故地打了一顿,发誓报仇。

某日,方便面在路上遇到了小笼包,冷笑道:"苍天有眼啊,冤家路窄,今天终于让我遇到你了,别以为你减肥了,我就不认识你……”于是小笼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痛扁一顿。

面条同类和包子同类之间的战斗就这样一直继续,也不知道何时是个尽头?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当初包子和面条能够文明地处理争吵,也许面条家族和包子家族就能和睦相处了。

熊对能说: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啦?

兵对丘说:兄弟,踩上地雷了吧,两腿咋都没了?

王对皇说:当皇上有什么好处,你看,头发都白了。

口对回说:亲爱的,都怀孕这么长时间了,咋不说一声呀?

果对裸说,哥儿们,你穿上衣服还不如不穿!

臣对巨说:我同样的面积,却有三室两厅。

说笑切忌生搬硬套

机械模仿类的笑话,多产生在幼年的孩子身上,因为孩子们的思维一般是简单平面型的,表现出不理解原话的意思,只是对大人们常说常做的事像机械一样硬模仿过来。

一个学生,学习很认真,老师说什么,他便牢记在心。一天,老师教给他三个字“你、我、他”,并用他们造句。老师示范说:"你,你是我学生;我,我是你的先生;他,他是你的同学。”并让学生牢记在心。

学生回到家,很高兴地告诉父亲说,自己学会了造句,并指着父亲说:"你,你是我的学生;我,我是你的先生。”他又指了指他的母亲说:“她,她是你的同学。”

父亲一听,很气愤,说:“我怎么是你的学生呢?我,我是你的父亲;你,你是我的儿子子;她,她是你的妈妈。”

学生一听,父亲说得有道理,便牢记在心。第二天来到学校,对老师说:"老师,你教错了,应该这样造句:你,你是我的儿子;我,我是你的父亲;”接着他又指着一位女同学说:“她,她是你的妈妈。”

这位学生是够“傻”的了,他“傻”在不懂语言表达应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一味机械刻板地模仿,结果使人发笑。当然,这只是个笑话,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父亲和学生应该很少。但我们在说说笑笑时,确实要切忌生搬硬套,“机械模仿”。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