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想搬一个重物时搬不动,我们都知道如果叫一个人来帮忙,两人一起抬就汇集了两个人的力量来共同负重,可能就搬起来了。
很多医院的妇产科现在也鼓励产妇在生孩子时让丈夫在旁边拉着产妇的手,这样分娩过程中的痛苦、焦虑、恐惧就会减少,出血量也可能会减少,分娩过程会更加顺利。
这些做法其实都基于一个原理,共同承担。面对一个重物时,一起抬就分担了重力。面对分娩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感受时,一起面对,痛苦感受也就被两人分担了。
这也是为什么关系对人类那么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活在关系里,我们减少了孤独;因为活在关系里,有人和我们一起共同面对和分担痛苦与压力。
生活中遇到朋友失恋了,我们去陪伴一下,就是在关系里与朋友共同承担他的痛苦感受,对方会感受到被关心、支持、温暖,进而痛苦减轻。
亲密关系,是最亲密、融合最深的人际关系,也最能帮助彼此共同面对痛苦。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都自然地站在那个最能替对方承担痛苦的位置上。
然后,只要在对方内心出现痛苦时愿意与对方共同承担,对方的痛苦自然就会减轻。
对于对方的内心而言,痛苦的减轻,换一个角度就是承受痛苦能力的提升,不可承受的也就可能会变成可承受的。这个过程,虽然借助了外界的帮助,但实际上让对方获得了一次面对那些痛苦的过程,对方会因为这样的面对内心得到成长,还可能会形成这样的经验:那些痛苦原来是可以承受的,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可怕。
面对痛苦,人们往往会采用过去的经验来应对。过去觉得可承受的,现在会去承受;过去觉得不可承受的,现在还往往会继续防御、回避这些痛苦。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内心的那些痛苦还大多被防御在内心的原因。这时内心的体验一直是:那些感受太可怕了,我承受不了。除非,有一个重新面对和承受的过程。
允许痛苦,痛苦才会消失
有多位来访者都说过类似的话:“他要是离开我的话,我好像就要死了一样,这种感受太痛苦了,我承受不了。”
但经过我的一段时间陪伴,以及对他们痛苦的理解和感同身受,他们都会觉得那种要死了一样的痛苦感受减轻了,最后消失了。这就是不可承受的感受变得可以承受了。这也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功能:通过陪伴与来访者共同面对痛苦。
实际上,人在童年经历一些创伤事件时,如果在当时就能得到大人的理解和关心,就不容易导致创伤的形成,因为不可承受的痛苦可能会因为大人的介入变得可承受了。
比如在外面被人欺负了,回家之后如果父母可以让孩子把内心痛苦的感受讲述出来,并给予理解和支持,这些痛苦就不是孩子一个人在承担了,而是由大人与他们在共同承担和面对。原本无法承受的痛苦,现在可能就可以承受了。
而父母要做的也许就是对孩子说:
“你没有拿他的书,他偏要说你拿了,你觉得很委屈。”就已经跟孩子的感受在一起了。
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内心之所以会留有童年创伤,都是在生命早期的一段时间里或某些时刻缺少可以跟自己的痛苦感受在一起的人。忽视、入侵,都有着对儿童内心的痛苦视而不见的色彩。
同样的道理,爱人如果遇到一些事情导致痛苦情绪较大时,很多时候仅仅是你愿意聆听并理解他的感受,就可以帮助他减轻这些痛苦的程度,并提升他承受痛苦的能力。
更进一步讲,成年人是很少会遇到新的可以带来创伤的巨大痛苦感受的,对于成年人来讲,无法承受的痛苦感受通常都是儿时的创伤被触碰到了,那些被防御起来的痛苦的情感被唤醒了。因为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正是童年时期。
比如被单位辞退时所感受到的挫败感也许就是唤醒了儿时被父母拒绝或否定时的痛苦感受。
如果你在此时可以跟他的这些痛苦感受在一起,你其实就有了一次帮助他一起承受这些痛苦感受的机会。
就像前面说过的,这就创造了一种可能性,那些儿时无法承受的感受,现在因为你愿意跟他一起面对,就变得可以承受了。真是这样的话,你其实就帮助他疗愈了儿时的一些创伤。
不只是爱人之间,所有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的人,我们都有机会帮助到这个人。只是生活中太多人不懂得疗愈的原理或做不到,在人们敞开心扉时,很多人不但不能共同承担还常常带来新的痛苦。
在“爱的能力”课堂上,经常有同学在一些课程练习环节里唤起一些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伤心或委屈感受,这个时候,如果我不加以干预的话,也经常会有人去劝这些同学:
“父母肯定是爱你的!”
“父母当时也是不懂!”
“他们也不是故意的!”
而被这样劝的人,一般会感觉到心烦,想远离这些劝他们的人或让这些人闭嘴。
这样的劝说,都是想直接通过认知来改变那些同学的内心感受,但人的感受是不能被这样简单地改变的。
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来帮助别人减轻内心痛苦的话,方法就是允许他们那些感受的存在,同时进入到他们的那些痛苦感受里,并表达出你的感同身受。然后因为我们的陪伴和理解,也就是共同承担,痛苦自然就会减少,直至消失。
影响我们理解对方感受的因素
这里会遇到的问题是,很多人常常不能够进入到对方内心的那些痛苦感受里,这背后的原因,往往跟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感受有关。
一、承受攻击的能力弱的人
首先,亲密关系中对方的痛苦很多时候都是由我们唤起的,如果这时对方指责和否定我们,而我们无法承受这种指责时,就容易发生争吵,当然也难以进入对对方的理解中去了。
比如
无法承受指责时:
“你太自私了!”
“我怎么自私了,我要是自私,我会……”
可以承受指责时:
“你太自私了!”
“发生什么了?我做了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觉?可以给我讲讲吗?”
而对指责的承受能力,也正是前面讲过的对攻击的承受能力,越是内心有力量的人,越是能够承受;越是内心脆弱,越是无法承受。
二、从小不被照顾感受的人
如果一个人从小较少被关注过感受,父母都是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对待他的感受的话,长大后他理解世界及与世界互动就可能都是靠理性和逻辑的,他也可能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关注别人的感受,而只会讲道理,也有可能他甚至无法理解别人怎么会有那么多感受。
这种情况下,别人的负面感受,会让他感觉到困惑,甚至是愤怒。他当然也就无法和别人的感受在一起了。
不过,本质上,在他们看似强大的理性和逻辑的背后,内心往往是弱小的、无助的,他们无法用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和外界互动,只能靠理性。
他们当中最严重的,是被心理学称之为拥有“分裂的智力”的人,这是因为在婴儿时期父母无法适应他们的需要,照顾不到他们的感受,使得他们的智力过早地开始启动了,而不是感受的能力。他们需要通过智力来过早地适应环境,但内心依然是弱小的、充满恐惧的,甚至是隔离的。感受能力、爱的能力也都缺失了。
于是他们可能会从小就是天才,智商过人,学习成绩较好,但长大之后,他们适应社会往往会出现困难。是典型的高智商、低情商,严重的,甚至无情商。
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你会感受到他们是没有感受的,有的只是不停地在思考“为什么”。他们尝试用理性来理解一切事物,遇到感受层面上的事情后,他们理解不了,当然也无法进入别人的感受。
三、从小不被允许脆弱的人
也有人在看到别人痛苦时,觉得那根本不算什么事,也就不愿意聆听和进入对方的感受了。
比如有人看到别人因为工作中丢了一个客户而特别地难过和着急,就觉得不就是丢个客户吗?至于那么难过吗?
他们是把自己内心对工作的感受投射给对方了,以为别人都跟自己一样,自己不难受的事情别人也不应该觉得难受,根本没有进入到对方的感受里去理解这个客户对于对方来说有多么重要。这是典型的把别人都看成跟自己一样的了,忽视了人与人是有差异的这一点。
所以我们会听到很多这样的声音:
不就是失恋了吗?至于那么难受吗?
不就忘了个结婚纪念日吗?至于那么生气吗?
不就说了你一句吗?至于那么伤心吗?
等等。
但凡使用“不就……至于……”句型的,其实都是用自己的感受在套对方的感受,都没有真正地试着进入到对方的感受里,也都没有跟对方的痛苦在一起。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在内心深处,他们也并不一定是他们以为的那样对这些事情都无所谓。而是也有可能他们内心也和别人一样,遇到这些事情是有痛苦的,甚至比别人更痛苦,但因为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脆弱,或者无法承受那些脆弱带来的痛苦,隔离了自己的那些痛苦感受而已。
而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儿时的父母不能接受他的脆弱和负面情绪导致的。
比如小时候喜欢的玩具坏了,他们哭的时候,有的父母会说:“不就坏个玩具吗?哭什么哭?”
或者干脆要求他们:“憋住,不准哭!”
儿时他们的父母不允许他们有脆弱和负面感受,长大了他们也不允许别人有脆弱和负面感受,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把自己变成了儿时的父母。
四、羞耻感过强的人
还有,如果对方痛苦的事情让你感觉到了羞耻、丢人,你可能也没办法进入到他的痛苦中去了。
比如:爱人在菜市场跟卖菜的吵了一架,如果你觉得跟卖菜的吵架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即便你看到爱人在生气或委屈,你可能也无法进入他的痛苦感受里了。你甚至可能会再指责他一顿。
会跟别人吵架,尤其是在公开场合,很可能是他内心的某种痛苦感受被触碰到了。比如感受到被嘲笑、冒犯、羞辱、不尊重等,也可能是迁怒,在领导或客户那儿受了委屈积累了一肚子的火,随便任何人一激惹,愤怒就宣泄出来了。
但如果你有较强的羞耻感,你会容易陷入自己的感受里,去指责对方,也就没有了机会跟对方的痛苦在一起了。
羞耻感往往与自恋有关系,虽然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有羞耻感,但越是自恋的人羞耻感越强,也就是越要面子。所以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来理解这件事情,即如果你是比较自恋的人,需要借助自己拥有的来证明自己是不是好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往往在意的就是对方是否让自己有面子,而不是对方的痛苦了。
这个时候,只有你先觉察到自己的羞耻感受并穿越它,或者说降低自己的自恋水平,你才有可能愿意进入他的痛苦感受里去。
五、处于痛苦和压力之中的人
再有,当我们自己处于痛苦和较大压力之中的时候,我们通常也没有能量再去关注对方的感受了。没有人的生活中是没有痛苦和压力的,但如果你经常感觉到痛苦和压力也可能意味着自己承受了太多,整个人处于精力耗竭状态了。
这个时候,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可以给自己减少点压力,有些事情从长计议,慢慢达成。或者求助专业人士的帮助。让自己从痛苦和压力中走出来,不但可以让自己更轻松幸福些,也更有精力跟对方的感受在一起。
总之,爱人感到痛苦的时候,是需要支持和理解的时候,也是可以滋养到他的时候,如果你能接受他的这些感受,就有机会进入他的痛苦感受里帮助到他;如果你接受不了他的这些感受,就失去了这个机会。
在意识到接受不了对方的感受时,如果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机会,问问自己为什么接受不了对方,是不是我们自己内心什么样的痛苦感受被唤起了。
是的话,我们就有机会先进入到自己的痛苦里,等自己的痛苦被看到和接纳了,内心平静下来之后,我们还是有机会进入到对方的痛苦感受里的。
之后,当我们试着进入对方的痛苦之中,我们就是在跟对方一起面对这些痛苦,这时,不可承受的痛苦,就有机会变成可承受的了。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