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意大利的城市和文艺复兴】12、13世纪时北部欧洲城市生活的发达,我们在前面已经述及。此后二百年间,英法两国有百年战争的纷扰,南欧方面,意大利诸城市在建筑和美术上都有特殊的发展。诸城市中的人文学家把久已失传的希腊和罗马的知识重新恢复,学问、绘画、雕刻、建筑等都有很大的进步,所以后代史学家就叫这一时期的欧洲史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就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原来意大利的城市和古代希腊的城市一样,都各自独立为一种小城邦,各有其特殊的生活和制度。其中有一部分如罗马、米兰、比萨诸城在罗马帝国时代本已很重要,其余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诸城直到十字军时代方才兴起。14世纪时的意大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南部为那不勒斯王国;中部横贯意大利半岛的为教皇的领土;北部和西部为许多城邦所在地,这就是文艺复兴的中枢。
【威尼斯和东方的关系】意大利北部各城市中以威尼斯最为有名,它在欧洲文化史上和法国的巴黎或英国的伦敦一样重要。它的位置在亚得里亚海的西北端,离大陆约二里的许多小岛上,岛外有一条狭长的沙洲足以阻挡海上的风浪。它在十字军兴起以前已经从事国际贸易,后来向东发展,在东方亚洲西岸一带占有领土,同时向西扩充势力于意大利的大陆上。威尼斯的势力在1400年时最为庞大,总计有人口二十万,在当时确实算很大了,往来于地中海上以运输东西方产品的商船共计三百只,有战船四十五只、水兵一万一千人,声势浩大,一时无两。但是自从15世纪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和东印度航路被发现之后,威尼斯就不能继续垄断东方的商业了。它的地位虽然仍很重要,但是势力已大不如前。威尼斯常常和意大利其他各城市互争雄长,和热那亚的争持尤为激烈。城中有一个上议院、一个十人会议和一个公爵,组成一种共和式的政府,实权操控在一班富商的手中。
【意大利的专制君主】当时意大利诸城市间不但有互相争斗的情形,而且各城市的政府往往落入专制君主的手中,专为自身和亲友谋利益。文艺复兴时期的专制君主有许多祸国殃民、滥施**威的故事流传下来。因为这班专制君主大多不是正统王族出身,所以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对于国内的叛乱和邻邦的觊觎都不得不格外注意。因为有这种环境,所以当时政界中人都以钩心斗角和纵横捭阖为能事。不过也有许多专制君主努力于整顿吏治和提倡文艺等事业。
【佛罗伦萨】佛罗伦萨的历史和威尼斯大不相同。它是一个共和政府,城内各阶级中的人都享有参政权,因此城邦的宪法常常变更,各党的争斗亦非常激烈。一党得势,其他党中的人在国内就没有立足的余地,此盛彼衰,循环不息。到15世纪中叶时,城中政权操控在大族美第奇(Medici)的手中,凡议员的选举和官吏的任免基本上都由这族人暗中操纵。这一族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洛伦佐(1448年—1492年),在他执政时,佛罗伦萨的形势非常隆盛,美术和文学的发展独步一时。
【罗马】在威尼斯和佛罗伦萨极盛时代,罗马教皇所居的罗马城亦经历了一次大变化。原来罗马教皇曾移居于法国阿维尼翁多年,随后四十年间阿维尼翁和罗马两地各选教皇,有了互争正统的纠纷,这种环境当然不利于罗马城的改良。后来到佛罗伦萨极盛时代,教皇才有余力去恢复罗马城的光荣。他们召集各处的建筑家、美术家和文学家来建造宏大美丽的宫殿和图书馆,拆毁旧式的圣彼得礼拜堂,另造一个穹隆顶的新建筑。从前旧式的拉特兰宫(Lateran)本是千年来罗马教皇的公署,教皇自阿维尼翁移归罗马后亦逐渐废弃不用,另于圣彼得礼拜堂右侧造一新宫,这就是现代罗马教皇所居的梵蒂冈(Vatican)。宫中大小房间无数,墙壁上都装饰有文艺复兴时期名家的绘画和雕刻,为世界上罕见的精品。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
【意大利美术的发达】中古时代欧洲建筑家的作品和哥特式大礼拜堂中种种惊人的雕刻,以及光耀夺目的彩色玻璃窗等,我们在上面都已述过。但是到14、15世纪时,意大利的美术非常发达,散发出了一种空前的异彩,到如今还不失为世界美术的标准。15世纪时佛罗伦萨为美术活动的中心,当时所有伟大的雕刻家、绘画家和建筑家都是佛罗伦萨人或者在此地完成了他们的杰作。自从洛伦佐于1492年去世之后,因为无人鼓励,美术活动的中心就从佛罗伦萨移到罗马了。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1)、拉斐尔】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到16世纪时乃达到最高点。当时美术名家很多,最著名的为达·芬奇(1452年—1519年)、米开朗基罗(1475年—1564年)和拉斐尔(1483年—1520年)三个人。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两人对于建筑、雕刻、绘画无一不能且无一不精,他们的作品的伟大和优美真是难以用言语形容。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各有绘画、雕刻和壁画等作品保留下来,我们一望便可知他们在世界美术史上所处的地位何等重要。至于达·芬奇的作品,留传下来的较少,但是因为他的多才多艺,长于创作和新法的应用,所以他在当时美术界的声誉比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两人还要大。16世纪时美术中心除罗马以外,要算威尼斯了。此地的美术以绘画最为著名,而绘画中以热烈的色彩为其特点。威尼斯最有名的绘画家就是享寿很长的提香(约1489年—1576年)。
【北欧的绘画】北部欧洲的美术家震撼于意大利美术的威名,往往南来留学,学成后就归国成为名家。意大利绘画发达一百年后,佛兰德斯的凡·艾克(Van Eyck)兄弟(约生于14世纪末年,死于15世纪中叶)不但画得和意大利人一样精美,而且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混色法,比意大利人所用的还要好。16世纪时,德国亦有丢勒(Dürer)和贺尔拜因(Holbein)两大绘画家,他们的作品与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不相上下。
第三节 亚欧商业的复兴
【中古时代亚欧商业的比较】亚欧两洲的商业贸易,自从中国张骞西通月氏以后,就已由中亚粟特一带的商人为媒介,开始往来了。当时商品以中国的丝织品和东方的香料为主。上古时代以来安息和波斯之所以始终和罗马相争,一部分是由于领土和宗教的冲突,一部分亦由于中亚商人从中作祟。关于这几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述过。到了中古初年,亚欧两洲各有北方蛮族的南下,不久又各有阿拉伯人的兴起为难,此后千年间又有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屡次西进,一直把东亚和西欧的交通隔绝起来了。当时国际商业多操控在阿拉伯人的手中,而欧洲人又因中古初期社会混乱,无力购买东方的奢侈品,所以当时中国和西亚的商业虽因有水陆两道而盛极一时,但欧洲的商业却只限于本地的各城市之间。
【欧洲商业的复兴】到了10世纪时,亚洲的伊斯兰教帝国虽已衰落,但阿拉伯人的商业却因为有北非和南欧一带做他们的市场,所以继续发展。同时欧洲南部意大利的商人亦因地处转运中心,受阿拉伯商人之赐,而大得其利。欧洲的商业到此乃逐渐复兴。后来意大利商人之所以竭力资助十字军的东征,目的就是想夺取阿拉伯人在亚欧两洲商业上的垄断地位。目的虽未达到,但是从此地中海东部的商业霸权,已渐渐握于意大利各城市商人的手中了。加以十字军士兵自东方回去之后,往往带回东方华美的物品,并宣传东方一带富裕奢侈的情形,欧洲人的生活在当时本极简陋,至此自然神往。因此不但他们的需求为之增加,就是东游的兴致亦为之激起了。
【当时的商品】当时欧洲人最需要的商品莫过于东方的香料,如胡椒、生姜、豆蔻之类;凡是富贵人家,酒肉之中都非加入香料不可。而胡椒必须向埃及的阿拉伯人购买。还有就是东方的宝石,当时欧洲人认为宝石除装饰外亦有强身防病的特效,所以非常珍贵。此外如樟脑、麝香、蔗糖、檀木之类都是亚洲东南部的特产,为欧洲人所需要。总之,中古时代以前,亚洲实为世界的宝藏。到如今英文中还是叫瓷器为“支那”、细纱为“大马士革”,可见欧洲人非常倾心东方物品。至于丝织品,自中古初年中国蚕桑方法传到欧洲以后,地位已不如古代那样重要了。
【当时的商道】当时亚欧两洲通商的大道大概有三条:北道自中国西部和印度北部由陆路会于撒马尔罕和蒲华(2),再分沿里海南北岸以达黑海或波罗的海;中道由中国、南洋群岛和印度沿印度洋以达波斯湾,再溯底格里斯河以达巴格达,接着由巴格达经陆路以达地中海;南道则先由印度洋以达红海,再由陆路以达埃及北岸的开罗和亚历山大城。欧洲意大利人就通过这几处地方贩运货物卖给欧洲人。中古末年意大利诸城之所以盛极一时,原因就在于此。但是意大利的商业霸权,到15世纪末年时,因为地中海西部有劲敌的兴起,意大利另寻通商新路之后,就此一蹶不振了。现在让我们再述这种探险事业的经过和这种事业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 地理上的发现
【马可·波罗】在东西方交流史上最早且最有名的,除中国汉代的张骞外,要推马可·波罗了,这个人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及过。马可·波罗原来是威尼斯的商人,他的父亲约于1260年东游中国,很受元人的优待。马可·波罗伴同他的父亲第二次游中国时,曾任元朝的要职。他1295年回到威尼斯,就把他东游二十年的经历写成游记,其中描述日本的黄金怎样丰富、马六甲和锡兰岛的香料市场怎样繁盛,欧洲读者无不拍案惊奇,寻找东方航路的热忱因之大为激起。
【中国郑和的西航】当15世纪初年西欧各国人士开始探险东方时,中国的明成祖亦有派遣郑和西航的举动,为中国人移居南洋诸岛的先声。原来明成祖篡夺了惠帝的帝位,心中很疑惠帝逃亡海外,于是分遣许多官员到南洋和西域诸地去寻找他,各外使中以郑和的游踪最广、最有名,而且在中国人的移民事业上亦最有影响。他的西航自1405年(明成祖永乐三年)起到1433年(明宣宗宣德八年)止,前后共计二十八年,凡西航七次,所到的地方东从马来半岛起,经由马六甲、苏门答腊、印度、阿拉伯,直到非洲的东岸。当时和他同航的有阿拉伯人和中国福建、广东诸省人。中国人多留居南洋诸岛自立为王。之后南洋群岛的政权虽然陆续为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等所夺,但是各岛工商业上的经济权仍旧操控在中国人的手中。
【葡萄牙人的发现】同时欧洲西南部的葡萄牙人亦开始努力于东方航路的发现。原来在14世纪中叶时,他们已经发现了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Canary Islands)、马德拉群岛(Madeira)和亚速尔群岛(Azores)。至于非洲西部海岸一带,此前欧洲人只走到撒哈拉沙漠为止,以为自此而南是一片穷荒的大地,不宜居人。自从15世纪初年以后,因为有亨利亲王的奖励,葡萄牙人的航海事业大有进步。但是直到1445年,才有几个冒险家在沙漠之外看见一个海角,角上草木繁茂,苍翠满目,因此他们就叫它为绿角(Cape Verde)(或译为佛得角)。自从绿角被发现之后,从前欧洲人以为非洲南部纯属沙漠的旧观念完全被打破了。此后三十年间,葡萄牙人渐向南方冒险前进,希望可以发现一条直通印度的航路。最后迪亚士(Diaz)于1486年环航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The Cape of Good Hope)。再过十二年(1498年),达·伽马因受到哥伦布(Golumbus)发现美洲的影响,竟向南绕过好望角,再向北以达桑给巴尔(Zanzibar),然后由阿拉伯的领港引导他横渡印度洋直达印度西南岸的卡利卡特(Calicut)。
【葡萄牙人的东进】葡萄牙人于是和印度各酋长缔结通商条约,并于1510年在果阿(Goa)诸地建设商站。1512年葡萄牙人再东到爪哇和马六甲诸地建筑炮台。当时南洋诸岛上的中国商人已经为数很多,逐渐和葡萄牙人进行交易,因此葡萄牙人更向东北而进。他们于1517年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广东,再北上到厦门、宁波等地进行交易,后于1563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向中国租借广东南部的澳门作为他们东方商业的根据地。同时又东到日本肥前平户等地建设商站。西方人在亚洲东部各国如印度、中国和日本等创立租借地,就在此时由葡萄牙人开端。自从1515年后凡一百五十年间,东方的商权几乎全为葡萄牙人所独霸,葡萄牙就成了当时欧洲的强国。
【意大利诸城市商业的衰落】当时欧洲人对于东方航路的发现非常热心,他们最主要的动机就是想取得亚洲东南部各地所出产的香料。他们纷纷向各个方向进发,有向南环航非洲的,有向西希望直达印度的,有向欧洲东北而进希望环航亚洲北部的,自从美洲被发现以后,又有向美洲极北和极南两端以寻求直通东方的航路的,前赴后继,真是盛极一时。我们现代人对于当时欧洲人这样热心于东方香料的获得,确实有点难以理解。大概当时各地运输不便,冰的用途还未被发现,所以要想保存食品全依赖香料,而且腐烂的食品加上香料亦比较可口。这恐怕就是中古末年欧洲人珍视香料的最大原因吧。自从葡萄牙人直接把东方的香料由海道运到西欧各地以后,僻处地中海中部的意大利诸城,如威尼斯和热那亚等,都因为不能再垄断东方的商业,就此一蹶不振;而大西洋海岸诸城市从此代兴了。
【哥伦布发现美洲】原来在中古时代,凡是有知识的人都已经相信地球是圆的了,所以他们就断定向西航行一定可以直达东方的印度。不过他们对于地球的大小,还是以150年时的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学说为标准。他所计算的地球较现代我们所知道的约小六分之一,加之马可·波罗夸大了他的东游路程,故意说得很远,欧洲人当时又不知道有美洲的存在,所以欧洲人都以为从欧洲向西横渡大西洋以达日本,路程一定不远,于是到1492年时,意大利热那亚城的哥伦布(1452年—1506年)果然得到西班牙国王的赞助,而有了西航的举动。他本从事航业多年,海上经验极其丰富,这时他就置备三只海船,希望在五周之内向西到达黄金满地的日本。航行三十二天之后,他竟到了圣萨尔瓦多(San Salvador)岛,他以为已经走到东印度了;从此再向西发现了古巴(Cuba)岛,他以为这就是亚洲的大陆;后来再到海地(Haiti)岛,他以为这就是日本。此后哥伦布在大西洋上还有三次航行,而且曾经向南沿南美洲东岸航行到奥里诺科(Orinoco)河口。但是直到他去世时,他还不知道自己所发现的是一个新世界,并不是意想中的亚洲。后来意大利人亚美利哥(Amerigo)屡到南美北境,归作游记,于是欧洲人就以他的名字为新大陆命名。
【麦哲伦环航地球】自从达·伽马和哥伦布诸人的航海伟业大告成功之后,又有葡萄牙人麦哲伦(1480年—1521年)的船只于1519年到1522年间环航地球一周。他受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的资助,于1519年8月向西渡过大西洋,再沿南美洲东岸绕过南端麦哲伦海峡转入太平洋,1521年3月抵达菲律宾群岛(The Philippines),和土人战斗而死,他的船只于1522年9月安然回到西班牙。麦哲伦的这次航行,其实比哥伦布的功劳还要大。此后欧洲人对于各处新地形逐渐熟悉,北美洲沿岸一带探险的事业以英国人最为努力,前后凡一百多年,他们始终想寻出一条西北航道以达香料群岛。
【西班牙人征服美洲】西班牙自哥伦布寻得美洲和麦哲伦环航世界以后,就于16世纪初年,和葡萄牙人分道扬镳,专向西从事于对美洲的征服。当时美洲方面原已有两个开化的民族:一个是中美洲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一个是南美洲秘鲁的印加人。阿兹特克人所建的帝国于1519年为西班牙的科尔特斯(Cortes)所征服;印加人所建的帝国于1530年为西班牙的皮萨罗(Pizarro)所征服。我们在前面说过,移居美洲的西班牙人当时多是不学无术的商人和热心传道的教士,专门以获得金银和传播宗教为目的,对于土人的文化未尝加以科学的研究;而且他们对于土人,屠杀摧残不遗余力,因此土人的语言和文化就完全消失了,西班牙的语言和宗教就代兴于美洲。此后西班牙的势力满布北、中、南美洲各地,美洲的金银财宝源源不断流入西班牙;西班牙就于16世纪中叶以后,继葡萄牙成为世界强国。后来西班牙人又于1569年从墨西哥西渡太平洋,占据菲律宾群岛,把美洲的芋草和银币带到远东,在中国明代末年传进中国。16世纪末年,南美洲北岸一带常有欧洲各国海商往来于其间,他们除经营商业外亦贩卖奴隶或劫掠商旅,其中英国人最多,西班牙自美洲运回的金银常在途中被他们劫掠,这是英国后来压倒西班牙雄霸大西洋的开始。
【荷兰和英国势力的东渐】16世纪末,荷兰作为新起的国家而努力于东方商业的发展。17世纪初年创建东印度公司以经营南洋群岛中的苏门答腊和爪哇诸岛,以爪哇的巴达维亚(Batavia)为他们活动的中心。不久又占领非洲的好望角、印度的锡兰和南洋的西里伯斯岛(Celebes),而且和中国与日本通商。到17世纪末年,葡萄牙人在东方的商业霸权已尽被荷兰人夺去。同时英国人亦于17世纪初年创立东印度公司,以经营东亚的商业,和葡萄牙人与荷兰人竞争。但是在中国、日本和南洋诸地,英国人常受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排挤,不很得手。后来他们专心在印度经营发展,为覆灭印度的开端。
【基督教的广传】自16世纪初年东方航路开通之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因此又开了一个新局面。首先就是天主教的广传。当时欧洲适有改革基督教会的运动发生,新旧两派教徒竞争很激烈。旧教徒为了维持旧教、扩充势力,纷纷向西方的美洲和东方的亚洲努力传教,基督教中的旧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天主教)在美洲和亚洲诸地势力远比新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耶稣教)为大,就是因为这个。旧教徒到东方来传教的要以耶稣会中人为最早且最努力。最初想到中国来的是圣弗朗西斯(St. Francis),他于1542年到1552年间东游印度和日本,后来在来中国的途中去世。
【天主教传入中国】1579年,又有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a Ricci)东来中国传教,往来中国南方各地多年,直到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才到北京传教。从前唐代传入的景教和元代传入的也里可温教,虽然都是基督教,但不是正宗的。真正基督教正宗一派的东传要以这次为开端。不久又有迭戈·德·潘托加(Diego de Pantoja)和熊三拔(Sabuthius de Ursis)等相继东来传教,当时有名的官吏如李之藻、徐光启、杨廷筠等都靡然向风,天主教的势力一时很盛。到了17世纪中叶的清朝初年,又有汤若望、南怀仁诸人东来,供职于北京的钦天监,颇得清帝的信用。一时南部各地,天主教很是盛行。这是现代中国天主教的起源。
【东西方学术思想的交换】东西方贸易复兴后的影响,除天主教广传外,还有东西方学术思想的交换。利玛窦等既把西方的地理学、舆图学、天文学、算学、光学、人体学等,经中国学者李之藻等合作翻译,输入中国,亦把西方的艺术如音乐、绘画、建筑等,以及应用的物理器械如报时钟、千里镜、西琴和西洋大炮等携到东方。至于哲学思想方面,他们所介绍给中国的,始终没有脱离中古时代欧洲经院哲学的窠臼。其实当时的欧洲,除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基督教的神学以外,原亦没有现代所谓的新思想,因此当时中国人多以为西方人只有物质文明,而没有和印度佛教同样的高尚理想,很看轻他们。同时中国的学术亦渐由这班教士传入欧洲,耶稣会中人所译的《四书》等著作达四百余种之多。中国的庭园风格亦多传入欧洲。所以18世纪时的欧洲自由思想家如法国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诸人的著作中常有受中国思想影响的言论,这是东方哲理西传的开端。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虽然规模不如各种宗教的传播来得宏大,但亦是研究世界文化史者所不可不注意的史迹。不过因为当时中国学者接受西学多是间接得来,不能彻底,而一般教士又把中国的敬孔祀天当作异端,不肯通融,所以这次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到了18世纪初年,就因双方的冲突而暂告停顿,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才又复兴。
【世界大势的剧变】15世纪末年地理上的发现,除产生上述在世界文化上有关系的结果外,恐怕要以上古时代以来亚洲黄种民族继续向西压迫的进程从此告终这一点最可注意了。此后不但欧洲人的势力逐渐向东方的亚洲侵入,而且向西侵入美洲,向南侵入非洲,几乎全世界都有被欧洲白种民族**压迫的危险。之后亚洲各古国多因欧洲人的侵略而逐渐衰亡;至于美非各洲文化落后的民族,亦渐趋消亡而成为欧洲民族的奴隶,他们的领土多归入欧洲各国的版图。欧洲人因为势力日强,遂以先进国自命,认为有开化其他有色民族的责任。现代所谓“白人的负担”这句话,就成为帝国主义侵略退化民族的豪语。世界史到此已由中古时代而转入近世了。不过我们在叙述近世史以前,还不得不先述中古与近世过渡期间欧洲方面的宗教革命和战争。
(1) 现通译为“米开朗琪罗”。——编者注
(2) 今译布哈拉,属乌兹别克斯坦。——编者注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