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12年注定是个不平静的一年,先是大梁皇帝朱温暴死,朱友珪继位,接着就是太子热门人选博王朱友文被杀和冀王朱友谦的反叛投晋。
老朱迷恋王氏要把其皇位传给其夫朱友文,但事不机密被张氏所知晓,夫君急议定计,朱友珪联合韩勍秘密入宫杀死生父朱温,又伪造圣旨令均王朱友贞诛杀朱友文。朱友文不知其中真像,奉旨诛杀了朱友文,朱友文死了,他的漂亮老婆在去洛阳的路上也失踪不见了。
隐患清除后,朱友珪为朱温发丧,矫诏先皇传位给自己,在百官拥戴下在灵前就皇帝位,还特别奖赏拥立功臣韩勍为侍卫诸军使,全权负责京城安全事务。
最不该成为皇帝的皇子成为皇帝,自然引起其它皇子的不满不服,再说民间传出当今皇帝弒父杀君夺取皇位,更是令诸王愤怒。首先表明态度的是镇守河中冀王朱友谦,闻听朱温死朱友珪继位,接着又传来朱友文的死讯,他心中大怒,同样身为养子的他对朱友文被杀心中惶恐不安。他少年时曾为大盗,后来投靠朱温,朱温爱其勇武,便收为养子,改名朱友谦,梁代唐后封冀王。现在养子开始倒霉,自己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召集手下言道:
“先皇殊死拚杀,万死之中活下来取得今日之伟业,近日传言先皇是为逆臣所害,我为藩镇无诏不得离守,恨不能为先帝报仇。”
手下诸将多为早年追随为盗之徒,不管真假一致拥护大哥,表示说大哥想怎样,大伙就都跟随大哥怎样,杀进京城宰了那个家伙也行。
正在这时,京城派使下诏,加封朱友谦为中书令,并召他入京。
请君入瓮吗?
众将齐声阻止,君候一入京命将休矣!
朱友珪得知朱友谦不但拒绝入朝,还口出狂言要来京师问罪,心中大怒,立即命令韩勍率军征伐。朱友谦不敌索性投降晋国,李存勖派军支援,双方联合大败梁军。
朱友珪受挫又加上河北杨师厚闹事,所以只好暂时放开朱友谦专心应付杨师厚。杨师厚是朱温手下有名大将,手握重兵的战神,他要是有什么想法,那可不得了,这不,他略微一动,就出事了。
杨师厚是朝中大将,领兵出征都是皇帝诏令,任务完成回朝交令,然后就是待岗闲居,这次出京是先皇命他领军出征以防晋军。今日新皇登基,一上来就是雷廷手段,杀博王攻冀王,很有一种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的味道。杨师厚平日瞧不起朱友珪,又听的传闻说先帝之死并非正常,越想越不安,决定暂不还朝。暂不还朝可以,可手下的兵得有个去处吧,粮草补给要找地方解决吧。于是他把目光锁定在魏州,然后带队入城来个鸠占鹊巢,请魏博节度使大人罗周翰收拾行李带着老婆孩子金银珠宝滚蛋,魏州博州嘛……爷累了,要在这歇几日。朝廷大军势大,小小的魏博军根本不是人家对手,何况领军大将是军神杨师厚,于是乎,罗周翰悲悲戚戚哭哭泣泣上京告御状来了……
新皇帝朱友珪根基不稳,号召力影响力有限,归根结底还是实力不强,像杨师厚这样的强臣他还驾御不了,逼急了杨师厚凭手中人马干什么都没人拦的住。所以,不用考虑只能好言宽慰罗周翰,改任他为宣义军节度使。而对于杨师厚只是轻轻的责备几句,将错就错的任命他为天雄军节度使,和稀泥实际认怂的躲过这场危机。
梁国出现朝权更迭,内部争权夺位混乱不堪,其军事力量连续遭到晋国打击而削弱,此时,不正是收复中原的好机会吗?晋唐齐联合进兵,相信用不了一年,一定会打败梁军光复大唐。那么,为什么没人干这件事呢?事实上,朱温身死和朱友文被杀的消息传入岐蜀时,身在成都的永昌皇帝李智山就做出适机伐梁的决策,并且在与兄弟们商议后,派出使者分别前往太原杭州,说动李存勖黄真共同釆取行动。没想到,使者在黄真处得到响应配合而在盟友李存勖这里碰了一鼻子灰,一句我在伐燕,很忙,等办完这件事再说,就把使者打发了。没有李存勖的响应,李智山黄真又都把眼睛盯着对方,希望对方能带头出大力气,嘿,谁也不是傻子,对付梁国百万大军,就算最后胜了,自己的实力怕是也要大打折扣,这就给自己的盟友创造了机会,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辛辛苦苦为他人做嫁衣。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黄真不干,李智山也不干,两人你看我我望你干耗数月,在两声叹息中伐梁之事没了下文。
李存勖为什么不理睬李智山的建议呢?原因有三,第一他确实很忙,围攻幽州正在节骨眼上,分不出力量开辟第二战场。第二,李存勖对李智山产生失望情绪而有些讨厌,父子两人连年与朱梁交手,每次都是派人游说请求李智山帮忙支援,但每次李智山的援兵都是在边境做做样子,拍个照录了像便算完成任务。对这种遥而不援游而不击,刷刷存在感的做法,使得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很不满,这次李智山伐梁建议就显得可笑多余了。第三个原因,也就是根本原因,灭了朱梁之后怎么办,让谁当皇帝?小皇帝已经葬身火海,那就要另立一位皇子,这个皇子是谁?这个关系到正统根本的问题,李智山始终不给明示,还厚着脸皮说他自己就是皇子。切,你是哪根葱?八杆子打不着的皇族就想继承大统,你做梦吧!老子幸苦一场到头来便宜你这个白眼狼,我呸,昭宗皇帝的亲叔汝阳王还在呢,你就等着吧……
黄真嘛……本是大唐叛匪,如今在江南做大,正是逐步削弱直至消灭的时候,今后更不能再给其可趁之机。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