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克里斯蒂指挥吕利的歌剧《阿蒂斯》在20世纪的首演,被我看作是巴洛克歌剧在当代全面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随之而来的是吕利、拉莫、亨德尔、维瓦尔第等巴洛克作曲家的歌剧作品大量被录制成唱片,其中为数不少还被搬上了舞台,制作精美而豪华,尽显这些剧目当年的辉煌。
我对法国巴洛克歌剧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后五年间,其中拉莫的歌剧是我的一个重点,随后又延伸到吕利,以及意大利那不勒斯乐派中的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进入新的世纪之后,出版了不少巴洛克歌剧的DVD,我随之收集或欣赏了拉莫的《双子星座》、吕利的《阿尔米德》、亨德尔的《朱利奥·凯撒》、珀塞尔的《狄朵与埃涅阿斯》、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格鲁克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等剧目的演出实况DVD。
在欣赏法国巴洛克歌剧时,迷人的色彩始终是**我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使有的时候戏剧本身并不太吸引人,但色彩感所带来的愉悦却足以令我欲罢不能。我从自己收集的法国巴洛克歌剧中,选择了三部在制作上最具色彩感的DVD,尝试将它们的特点诉诸文字,以便让读者对此能获得一个直观的认识。
原汁原味的吕利歌剧《阿蒂斯》
当我欣赏克里斯蒂指挥繁盛艺术古乐团演出的吕利《阿蒂斯》DVD时,令我为之一振的是醒目而透亮的宝石蓝色,那是洒满舞台地板的色彩,而人物服饰的色彩亦可谓惊艳,明亮的红色,淡雅的浅蓝色,艳丽的黄色,静穆的靛蓝色,娇嫩的粉色,深沉的黑色,再配上背景上的明丽风景,高大宏伟、具有立体延伸感的建筑,以及恰当的用光,令整部歌剧就像是一幅又一幅不停流动的、华丽而高贵的路易十四时代的油画。而舞台上的色调始终都围绕着宝石蓝的基调,只是有一些明暗差异,或稍稍糅进一些其他的色调。吕利歌剧《阿蒂斯》的这次演出,采用的是传统而非现代的舞美设计,力图再现路易十四时代的风貌,并相当成功地复原了这部古老的歌剧。观看此剧时,第三幕中的一个舞蹈场面,穿着金黄色舞衣的舞者,让我不由得想到,当年一定是路易十四亲自上场来跳这段舞的。
说起来,克里斯蒂早在1987年就指挥了这部歌剧在20世纪的首演,当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还出版了一套唱片。该剧时隔24年,于2011年复排再度上演,据我所知,也是一票难求的演出,而出版DVD的速度也是空前的,于当年年末上市。我曾听过这部歌剧当年的录音,说实话,三个多小时听下来感觉挺闷的,与克里斯蒂第一次录制的夏庞蒂耶的《美狄亚》类似,而他第二次录制的此剧却非常顺畅,所以直觉告诉我,他这次指挥吕利的《阿蒂斯》也应该胜过上次。我的判断的确没错,克里斯蒂这次指挥的此剧更富于跳跃性,这反而让音乐本身更具流动感,也就是所谓的顺畅。之前的那次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可能是由于过于拘泥于“本真”,不像这次的演出,非常放得开。
这部歌剧的人物众多,数了数演员,有名有姓的就有20位,再加上三个多小时的长度,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疲惫不堪、忍无可忍,毕竟我们现代人不是古代闲来无事的贵族。但是,舞美设计和芭蕾设计的奇妙始终吸引着观众的眼睛,绝对称职的满台歌手始终吸引着观众的耳朵。这里只能说一说两位最重要的角色,其中之一是德国男高音里克特(B.Richter),一位英俊而阳光的男子,由他出演阿蒂斯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他的嗓音是柔和而含温情的,对于熟悉瓦格纳歌剧的人来说,一定会为德国还有如此法式风格的歌手而感到吃惊;具有东方血统的次女高音欧斯特拉克(S.d’Oustrac)也是我最喜欢的阿尔米德的饰演者,她此次出演的西芭莉(Cybele),尽显大圣母神的威仪与母性,她的歌喉也一如既往地沉稳而成熟。
在看这张DVD时,我是与一位朋友边聊天边观赏的,同时还喝着上好的红酒,而酒的味道刚好与画面的色彩相呼应。其实,看这样的歌剧时,在一些相对不太需要仔细听的段落,比如说絮絮叨叨的宣叙过程中,或芭蕾场景的地方,眼睛瞄着画面,与身旁的人聊上几句,应该是很正常的。或许在西方的古人来看,去听这样的歌剧,本身就是一种社交活动,大家凑在一块儿听听歌儿,顺便再说点儿私事儿,就像在我们这里几个朋友凑一起吃饭,边吃边聊一样,只是赏歌剧似乎显得“高雅”一点儿。其实,音乐在西方人的饭桌之间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泰勒曼才写了一大套《宴席音乐》。就这样,边看、边聊、边听、边喝,一部漫长的歌剧轻轻松松地就看完了。如果有谁觉得看这么长的巴洛克歌剧会疲乏,那么不妨学学我们。
神秘色彩的拉莫歌剧《琐罗亚斯德》
鲁塞特指挥塔伦斯抒情乐团演出的拉莫歌剧《琐罗亚斯德》,是一次精心制作的演出,舞美设计是纯正的古典风格,堪比克里斯蒂版本的拉莫歌剧《阿蒂斯》和萨瓦尔版本的蒙特威尔第歌剧《奥菲欧》,自然清新的色调自始至终映入观众的眼帘。冷色调的光,可以令人感觉到邪恶的阴森;暖色调的光,则让人感受到温柔的真情;而冷光中的一缕暖光,则是希望的象征;还有明亮的色调,是信仰的象征;红色的光,是屠戮的象征。设计者似乎为各种颜色都设定了所指的对象,当然,这各种颜色之中也含有情感因素,比如暗色调中的悲伤,明色调中的**。我注意到,祆教领袖琐罗亚斯德得到的明亮色调多一些,而邪恶的巫师艾布拉玛尼得到的几乎都是冷色光,暖色光则大多给了可爱的女士们,比如阿梅莉塔和她的同伴。
这一版本《琐罗亚斯德》应该是该歌剧目前唯一的DVD了,之前我听过克里斯蒂指挥的CD版,二者同样非常棒,只是有所不同。克里斯蒂的指挥风格比较紧凑,突出了戏剧性的张力;鲁塞特的指挥风格比较轻松一些,突出了富于美感的抒情性。就我个人的感觉,听克里斯蒂版会产生一种吸引人的紧张感,而看鲁塞特的版本会觉得十分舒适。不过,虽然轻松,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分量,或者说正是由于它的独特的轻松,所以才让它显得更有分量,因为这种轻松中蕴含着精心布局的细节,也恰是这细节,成为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实际上,轻松加精致,恰恰是法国巴洛克歌剧的一个特点,鲁塞特复原得实在是恰到好处。
这里要特别提及,歌剧中的芭蕾是与故事情节及人物情绪紧密相联系的,歌唱者的表演时而带有舞蹈性,有些歌唱段落干脆就与舞蹈完全融为了一体,或者歌唱者一言不发,只有舞者在其身边舞蹈。还有的歌唱段落配以奇妙而古老的造型,如在国王奥罗玛塞斯的一个唱段中,几位舞蹈者在他的身后伸出八只手臂——就是封面上用的那幅剧照,说实话,还真有些像佛教中某些塑像的造型呢!如此造型,可谓东方色彩浓郁,让这个发生在古代波斯的故事找到了根源。看来设计者充分考虑到了这部歌剧的发生地,并且也特别考虑到了要突出一下祆教的神秘感。其实,祆教不仅对于西方人,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说也同样神秘,因为它足够古老,对我来说,这也正是此剧引人入胜之处,更何况舞蹈设计如此精美。
然后该说说演唱者了。琐罗亚斯德的饰演者是瑞典男高音达林(A.J.Dahlin),他是一位偏抒情的歌唱者,戏剧性也足够,他的歌声富于光泽,有着明亮的色彩感,完全配得上他所扮演的祆教领袖的角色。阿梅莉塔的饰演者丹麦女高音邦加尔德(S.Bundgaard)是一位抒情歌者,有着纤美细腻的嗓音,她塑造了一位善良的法定王位继承人,也是琐罗亚斯德的纯洁情人。艾布拉玛尼的饰演者是擅长演唱法国歌剧的保加利亚男中音阿列克谢耶夫(E.Alexiev)。在法国巴洛克歌剧中,男中音不可以演唱得如德国歌剧那样厚重,从他的歌声中,可以让人清晰地了解到这一特点,并且,他以自己厚实的嗓音,将邪恶巫师的阴险和恶毒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法国女高音庞扎莱拉(A.M.Panzarella)饰演的高傲而报复心极强的厄莉尼丝公主,则是以充满戏剧性的而且极富情感的演唱,将角色内心的矛盾透彻地表现了出来。
这是我所观赏过的最完美的歌剧演出之一,而且在看过吕利的《阿蒂斯》之后,再看拉莫的这部《琐罗亚斯德》,我不得不说,仅从音乐来看,拉莫的确高过吕利。如果说在看前者时是我伙同朋友一起边聊天喝酒边看的,那么后者则是我独自一人在家中一口气看完的,所以不论演出效果如何好,最终吸引人的还是音乐本身。
色彩斑斓的拉莫歌剧《殷勤的印地人》
在相同的色彩的运用中,以深与浅的差异,或以纯正的色调与混合色之间的差异构成明晰的层次感;在不同的色彩的运用中,以出人意料的搭配,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同时,这些色彩通常鲜艳夺目,却不会让人感觉过分,反而令人觉得自然而然。在我看来,这是法国人使用色彩的一个特点。之前我曾在法国Na?ve唱片公司的模特系列维瓦尔第唱片封面的设计中有所领略,而现在我在克里斯蒂指挥繁盛艺术古乐团的拉莫芭蕾歌剧《殷勤的印地人》的演出中,再一次证实了自己的这一认识。
这是一次色彩斑斓的演出,各种颜色轮流占据着舞台,可以说是一部以色调为重要主角的芭蕾歌剧,所以,我也将对它介绍的重点全部放在色彩上。序曲过后,大幕拉开,满眼是夺目的明亮的红色,其他道具、满场人物及各种服饰,都不同程度地被它着色,再加上满台俊男美女,以及诱人的芭蕾和歌唱,立刻就让人身不由己地被吸引了进去。说实话,这个序幕真是令人血脉喷张。我也正是从这张DVD,第一次认识到巴洛克的戏剧作品在视觉上的重要性。
第一个故事《慷慨的土耳其人》是蓝色调的,大海的蓝色背景与女奴的蓝色服装以及满台蓝色的灯光,并没有造成我们一般所说的“靠色”,而是由于深浅的细微差异,令人物与波浪之间形成层层叠叠之感。同时,土耳其人的艳红色着装则与女奴的明蓝色着装形成鲜明的对比,没有任何生硬与突兀之感。女奴的情郎的洁白色着装起到的作用,则是令红、蓝两色更加醒目。
第二个故事《秘鲁的印加人》是橘红色调的,一轮巨大的太阳照亮了整个天空及舞台,印加王国的法妮公主着装的主要颜色,是一种比背景略深的华贵的橘红色,并配以其他色彩的装饰物,而他的情郎唐·卡洛斯的着装则是较深的蓝色,即使后面暴风雨袭来的时候,虽然整体色调变暗变深,但是灯光的主色调依然保持橘红。
第三个故事《鲜花,波斯的节日》是色彩变化最多的,在故事的进行过程中,色调接近上一个故事,大体上是橘黄色调的,两对情侣的着装都是各自不同的浅色,在背景的映衬下十分醒目,而且有一种自然的高贵感。这个故事中有两大段芭蕾非常棒,其中一段被我戏称为“胡萝卜的芭蕾”,几位舞者的服装颜色与背景几乎无异,套住他们身体的道具只是颜色更深一些(是胡萝卜的颜色),一切似乎融为一体,同时一切又都各自独立;在后面的一段芭蕾中,色彩发生了变化,背景的下半部分是暗玫瑰色,上半部分是自上而下由深渐浅的墨绿色与鲜绿色,正中是星星点点闪烁的、宛如小宇宙一般的球形,接着,当风雨袭来时,一度全场变得黑色,之后,各种色彩变化纷纷,而舞蹈的情绪也随着颜色的变化而变化,这实在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创意。
最后一个故事《蛮子》大体上是明黄色调的,不过有时会让人产生与上一个故事在色调上接近的感觉。可以说,从橘红、到橘黄、再到明黄,色彩的渐变及交叉,或许正是设计者的想法。这个故事中,背景的明黄色,令印地安公主奇玛以白色为主并点缀以黑色的着装显得尤其醒目,他的爱人的着装则是深深的红色,比序幕中的明亮的红色要深很多很多,这是多么与众不同的色彩对比啊!最后,四个故事中的几对情侣纷纷登场,齐聚一堂,共同沐浴在欢快的音乐之中——每当看到这里,我都会想到,看这部剧一定要在恋爱的时候。
作为一部古老的芭蕾歌剧,这次演出的制作者们从原汁原味的表现方式入手,并十分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在演唱之外,它的芭蕾设计,是我欣赏过的最好看、最令人兴奋、最顶级的芭蕾舞之一。在我看来,目前为巴洛克音乐(包括歌剧)所设计的芭蕾和纯粹的现代芭蕾的水准,是绝对高过浪漫时期的那种程式化的芭蕾的。说实话,自从接触了这些芭蕾之后,我都有很多年没有再碰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剧了,因为不用再看了,闭上眼睛它就在眼前。而巴洛克歌剧中的芭蕾和纯粹的现代芭蕾就不同,每次看都会找到一个新的视角,于是从中获得全新的感受,所以在这里特别将此剧推荐给喜欢芭蕾的朋友们。
在演唱者中,人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曾饰演过克莉奥佩特拉和波佩阿的尼斯(D.de Niese),她出演了本剧序幕和尾声中的赫柏女神,当然,也是载歌载舞式的,但是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再评论众多演唱者和细致地介绍各芭蕾段落了。不过,在此要重点提一句演出后的谢幕,当克里斯蒂在尼斯的陪同下登上舞台,随着全场的掌声,歌声再起,满头白发的指挥家精神抖擞地与整台的演员们一起边唱边舞,作为答谢观众的加演,真的是好不热闹。要知道,这是在他指挥了一部庞大的歌剧之后啊!
当代舞台上的巴洛克歌剧异彩纷呈,舞美设计尤其别出心裁,就从我收集的几部巴洛克歌剧的DVD来看,有的是颇具抽象性的,如鲁塞特版的《双子星座》;有的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如克里斯蒂版的《朱利奥·凯撒》;有的竟然以一次旅游作为开篇,如克里斯蒂版的《阿尔米德》;而为短小歌剧进行大制作的例子,就非克里斯蒂版的《狄朵与埃涅阿斯》莫属了;还有将剧中人物设计成雕像状的手法,以加德纳版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为始,在亚历山德里尼版的《奥菲欧》中趋于完美——后者是在斯卡拉歌剧院的现场演出,随后,原班人马还制作了蒙特威尔第的其他剧作。
这些巴洛克歌剧制作之精美,的确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恐怕在国内暂时还没有眼福看到这样的现场演出,所以一向喜欢听不喜欢看的我,也不得不开始收集DVD。而事实证明,这是非常值得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巴洛克时期的戏剧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的愉悦同样令我感动,这是让我始料未及的。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