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了朝会,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人被李世民留了下来。
大家作为文官,他们都是一身的学识,惊诧了世人。
尤其是长孙无忌,更加了不得,文武兼备。
“三位,朕将你们特地留下来,想要跟你们叨叨些话。都请坐吧。”
落座,派茶。
“今天的朝会上,你们哥三都不发表任何一句讲话,你们都是在顾虑些什么么?”李世民问道。
长孙无忌回道:“启奏陛下,科考主考官这事情吧,既然是陛下亲自选择的人,臣想,陛下一定有自己的安排。我们作为臣子的……对此表示支持拥簇就好。”
呵呵!
真不愧是他大舅哥啊,话说的这么漂亮。
算是间接的拍马屁么?
李世民莞尔一笑:“辅机啊,还是你懂朕。没错,朕之所以特地选了他李长安作为今次的科考主考官,此举的决定,朕不是糊涂,也不是草率。”
“等到他们这一批学子都入了殿堂殿试之后,那么朕就宣布一件事情,而这一件事情非常的重要,关乎到国家的江山社稷。”
关乎到国家的江山社稷?
无非就是太子的储备人选了。
太子位之争,魏王李泰败北,杀死了宫女,直接就被陛下给幽禁。
虽然是一件秘密事情,可是有些臣子们也是隐约猜测到了事情发生的真相。
那天晚上,陛下突然宴请了魏王李泰跟晋王李治入膳。
之后传出宫女故意将汤水给打翻,溅了他们俩王爷一身汤水。
再之后,李泰落选,接着宫女被杀死。
那些一系列的事情发生,但凡有点眼色,不是太愚笨之人,他们都知道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魏王李泰的突然被幽禁,众人对此事情的发生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作为一个王爷,心胸这般狭隘,未来的储君不是一个优秀,也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李泰败北,实至名归。
最终落得被幽禁的悲催下场,也是他咎由自取吧。
“咳咳……朕知道,让他李长安担任科考的主考官,对于像你们这些文官来说,好像太过于儿戏了些。”
然
果真如此么?
李世民笑笑,接着摇摇头:“唉,朕知道你们这些文官是打心眼不服气的,可是吧……朕对此偏偏又不得不这么做。”
“缘由很简单,你们都知道,太子的储备人选已经尘埃落定了,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朕必须得为稚奴考虑啊。”
“朕从秦王那时候起,你们都一起跟着朕走南闯北的打天下,而岁月一晃,我们都老了。”
现在的天下可是他们年轻人的天下。
尽管他们不想承认,可是岁月不要饶人,也必须得承认。
“稚奴他们都还年轻,朕得为他寻觅些人才,可以说是储备人才吧。”
“现在,你们知道为何朕如此执意要让李长安去担任今次的主考官了吗?”
“李长安现在不过二十有余,未来的日子可长着呢,朕这是给他造势,也是可以说培养他,年长稚奴几岁,李长安是个优秀的储备人才。”
历代的皇帝们,他们在即将禅位的时候,总会为自己的下一任继承人安排的妥妥当当。
尤其是在储备人才的寻觅之上,更为慎重。
李世民的一番话解说下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他们也都明白了皇帝的一番苦心。
天下父母亲都如出一辙,一生都在为自家的儿女操劳,哪怕作为皇帝也是不例外。
“陛下有心了,尔等惭愧。”房玄龄作了一鞠,面露歉意。
李世民摆摆手:“你们觉得李长安这人怎么样?”
因为儿子长虫孙的缘故,长孙无忌一直跟骁骑大将军李长安不对路,此事在朝堂上,诸位臣子们都是知道的。
同时,长孙无忌也知道陛下对李长安这人的特别器重。
李治能上位,长孙无忌等人可是暗中周旋,出了很大的力气。
而现在,陛下又将不对路的李长安给拉入了自己的阵营中来。
长孙无忌故而知道,陛下这是为了要制衡,不能让他们长孙家一家独大。
当然,也有可能是为了保护他们长孙家吧。
皇帝最为忌讳的事情就是臣子一手遮天,一家独大,独揽朝纲,这样的臣子对皇帝的威胁是巨大的。
这样的臣子距离被灭亡也差不多了。
必须得制衡!
骁骑大将军跟他们长孙家不和,是不争的事实。
说到骁骑大将军李长安,房玄龄也是跟他不对路的。
因为儿子房遗爱被一顿暴揍事情,每次的朝堂上,一旦他们两人见面了,几乎都不说话的,从来都是点个头,两两擦肩而过,再无瓜葛。
三人中,只是剩下了杜如晦。
杜如晦跟李长安并没有任何过节,不过为了考虑到好友房玄经的感受,杜如晦只是轻轻地点评了一下李长安。
意见很中肯,不偏不颇。
“罢了,朕也知道你们那些曾经的过往,能让你们做出这样的点评来,也是难为你们了。”
嘿嘿!
殊不知,朕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长孙大舅哥啊,稚奴是在你的推动之下,成功上位,如此以来,你们长孙家必定因为李治成为太子而水涨船高。
现在的长孙家势头已经够猛的了,如果不找出一个人来跟你们长孙家制衡的话,那么依照这样的凶猛势头,你们长孙家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当中可不好说。
李长安绝对是最合适的人选。
刚正不阿,油盐不进,即使是皇帝,有的时候,根本就不卖皇帝的面子。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制衡他们长孙家。
李世民走的可是一招妙棋子。
故而,不管朝中有多少文官对他李长安进行上书弹劾,将他担任科考的主考官职务给撤销了,李世民始终都不为所动。
那是给储备太子造势,也是培养人才,非他李长安首当其冲不可。
他李长安就是储备太子李治的领头羊。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对此都不糊涂。
李世民心中捣鼓的葫芦,君臣共事多年,好像只需要一个眼神什么的,他们当中就知道会发生些什么事情。
知臣如君,知君如臣,那是多年来培养出的默契。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