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俄罗斯和彼得大帝
【欧洲两个新强国的兴起】欧洲自从中古末期列国成立以来,直到17世纪时止,所有政治、学术、经济、教育等活动,差不多都以西部各国为中心,而英法两国的地位尤其重要。至于东部欧洲的各民族,不但在世界史上没有相当的地位,就是在欧洲史上亦没有提及的必要,所以近世初期的西方史其实就是西部欧洲史。到了17世纪时,东部欧洲忽然有两个新强国出现。在最近二百年来的欧洲史和世界史上,它们的地位都日渐重要。这就是俄罗斯和普鲁士。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俄罗斯为世界上共产革命的大本营。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起以前的普鲁士为世界上武力最强的国家,战后的普鲁士亦不失为世界上科学界和实业界的领袖。我们要明白它们现在在世界史上的地位,不能不研究它们怎样在东部欧洲逐渐兴起的情形。
【斯拉夫民族】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住在东欧一带的民族就是白种人中的斯拉夫人,他们在中古时代还不很重要,到了近世却日渐发展起来了。所谓斯拉夫民族包括东部欧洲的俄罗斯人、波兰人、波希米亚人、塞尔维亚人和其他东欧许多小民族。就人口而论,他们其实是欧洲最大的民族,但是他们的历史到近世才和世界史混合起来。斯拉夫民族原为印度欧洲民族的一支,远在公元前就定居于俄罗斯的南部。5世纪时日耳曼民族侵入罗马帝国境内,斯拉夫民族亦模仿他们的行动,自东向西,迁入巴尔干半岛直到亚得里亚海为止,现代的塞尔维亚人就是这班西迁者的苗裔。有一部分人向西迁入日耳曼境内,日耳曼历朝诸皇帝自从查理曼以来都能用武力去阻止他们,但是其中波希米亚人和摩拉维亚人(Moravians)始终在日耳曼东境维持他们的地位。这就是上古时代斯拉夫民族分布于东欧一带的情形。
【俄罗斯的起源】9世纪时,欧洲的北方原始部落一方面向西南去骚扰法国和英国,一方面向东渡过波罗的海侵入现在的俄罗斯。相传北方原始部落中有一个酋长名叫留里克(Rurik),于862年在诺弗哥罗附近建立了一个斯拉夫王国,为现代俄罗斯的起源。到10世纪将终时,基督教中的希腊一派(就是我国所谓的东正教,它是和西方罗马一派相对峙的教会)传入国中定为国教。“俄罗斯”这个名词恐怕是中国人从北方通古斯族人方面传过来的译音(《元史》叫阿罗思,清初叫鄂罗斯),西方人则叫它为露西亚。
【蒙古人西征的影响】就地理上而论,俄罗斯其实是亚洲北部大平原的一部分,所以当13世纪蒙古人崛起横扫欧亚时,俄罗斯就不得不大受他们的**。当时俄罗斯境内正处在封建时代,小国林立,所以蒙古人能够**,建立了一个钦察汗国,不过他们对于俄罗斯人原有的法律和宗教却不十分去干涉。后来蒙古人的势力逐渐衰落,俄罗斯的势力逐渐强盛,到1480年俄罗斯的君主竟敢杀死蒙古的使臣宣布复国。但是蒙古人的这次入侵在俄罗斯的文化上影响很大,因为此后俄罗斯上自君主下至民众都已经深染蒙古人的习惯,一时不能革除。到1547年时,俄罗斯的国王开始用“察”(我国旧译为“察罕汗”,见《圣武记》)的名义,就是我们所谓的皇帝。
【彼得大帝的两大政策】原来蒙古化的俄罗斯到18世纪初年忽然变成了欧洲化的国家,这不得不归功于彼得大帝(1672年—1725年)。1682年彼得即位为俄罗斯的沙皇时,俄罗斯的文化和国势都不像西欧各国那样发达和强盛,因为当时它的风俗、习惯、政治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差不多都和蒙古人一样。它又没有出海的港口和海军可以和西欧各国争雄,所以彼得即位以后就努力去做两项重要的工作:输入西欧的文化和建立出海的港口。这两项工作后来都被他做成功了,所以西方史学家特称他为“大帝”。
【彼得的西游】彼得为预备改革起见,特于1697年到1698年间亲往西欧游历,以便实地考察。他曾经到过日耳曼、荷兰、英国等地,考察他们的科学、艺术以及其他各种制造的方法。他在荷兰船厂中穿上工人的衣服做了一个星期的工作,同时延请英国、荷兰、日耳曼诸国的艺术家、科学家、建筑家、军事家到俄罗斯去帮他实行改革的事业。
【欧化的工作】彼得归国以后,就下令全国人民剃去东方式的长胡,脱去蒙古式的长袍,一律改穿欧式的衣服。同时竭力提倡男女社交的公开,打破从前男女不能见面的旧习。他又奖励外国人移住俄罗斯,而且派了许多青年到外国去留学。此外亦模仿西欧的制度去改组政府和军队。这都是彼得改革内政的措施。
【圣彼得堡的建设】俄罗斯的都城向来在中部的莫斯科,彼得以为旧都的积习太深,不容易改革,所以决意另建新都。于是他选定波罗的海东岸的一块地方作为新都的地址,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圣彼得堡,他花了很多的经费才把它建设成功。俄罗斯到此时竟成为一个欧洲的强国了。
【俄罗斯领土的扩充】彼得建设新都以后的问题就是怎样去夺取波罗的海东岸瑞典的领土,使得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不至于隔绝不通。后来经过长期的战争,他竟从瑞典方面夺得爱沙尼亚(Esthonia)、拉脱维亚(Latvia)和其他诸地。彼得所抱的“开窗”政策到此乃告成功。彼得死后的三四十年间,俄罗斯的沙皇多是庸懦无能的人。但是自从1762年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Ⅱ)即位以后,俄罗斯的势力又盛极一时,为西欧各国所注意。此后欧洲国际的政治界又添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第二节 普鲁士和腓特烈大帝
【普鲁士王国的起源】当俄罗斯实行改革变成强国的时候,日耳曼北部亦有一个新强国兴起,为现代西方世界中最重要的一分子,这就是普鲁士王国。普鲁士的起源原来很微小,15世纪初年时,日耳曼皇帝把北部一小块不重要的勃兰登堡(Brandenburg)的领土卖给了霍亨索伦族(Hohenzollern),这块领土就是后来普鲁士王国的核心。17世纪初年,霍亨索伦族又得到东方普鲁士的领土,勃兰登堡的领土因此增加了不少。直到1700年勃兰登堡选侯请求日耳曼皇帝允许他改称“普鲁士国王”,现代的普鲁士王国从此正式出现于欧洲的地图上。
【腓特烈·威廉一世的军国主义】普鲁士军力的强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全世界可称第一,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事情。我们要追溯它的起源,不能不回到普鲁士第二代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Frederick William I)在位时代。腓特烈·威廉一世是一个鲁莽的武人,性喜练兵、狩猎和吸烟。他自小就爱好军队的生活,他组织且训练成功了一支新而且强的军队,规模几乎和法国或者奥地利的军队相同。他又用辛勤刻苦的方法积聚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国库因此非常充实。后来他的儿子腓特烈二世(FrederickⅡ)之所以能够在西欧的国际政治中崭露头角,确实不得不归功于他的这种惨淡经营。
【腓特烈二世的幼年时代】腓特烈二世(1740年—1786年在位)幼时极喜欢读书和音乐,而不喜欢军人的生活,这和他父亲的志趣完全不同。他对于法国人最是仰慕,甚至排斥本国的语言而用法语。但是即位为王之后,他的尚武精神忽然焕发起来,做出了许多惊人的事业,终把普鲁士变成一个令人敬畏的国家,所以他和俄罗斯的彼得一样,被人尊称为“大帝”。
【奥地利王位的继承战争】腓特烈二世的战略最初表现于奥地利王位的继承战争中。原来在腓特烈二世即位的那一年,日耳曼的皇帝兼奥地利国王查理六世去世。查理六世为哈布斯堡族直系中最后一个皇帝,他没有儿子,所以他和西欧其他各国商定把自己广大的领土传给女儿玛丽亚·特蕾莎(Maria Theresa)。但是玛丽亚·特蕾莎即位为女王以后,四邻各国的君主都欺她年少无知,想侵夺她的领土,其中野心最大的就是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于1740年冬日竟无端地率领军队侵入勃兰登堡东南的西里西亚(Silesia)。法国人亦乘机兴兵想夺取奥地利所占领的尼德兰。玛丽亚·特蕾莎四面受敌几乎不能支撑,后来因为国民的爱戴竟打败了法国人,但是最终不得不把西里西亚割让给腓特烈二世,求他休战。不久英国和荷兰为维持均势的局面起见,出来组成同盟反抗法国,形势因此大变。到了1748年,各国的军队都感到疲乏了才罢兵讲和。这就是西方史上所谓奥地利王位的继承战争。
【七年战争】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莎对于西里西亚的损失当然不能甘心,所以始终想把腓特烈二世的驻军驱逐出境,因此就引发了西方史上一次很重要的战争。参与这次战争的不但有欧洲大部分的国家,而且有北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规模很大。战事起于1756年,止于1763年,前后共计七年,所以西方史学家叫这次战事为“七年战争”。这次战事的其他方面我们在下一章详述,现在先述和普鲁士有关的部分。
【腓特烈二世的战略】法国和奥地利原来是二百年来的宿敌,但是因为玛丽亚·特蕾莎外交手腕的高超,所以1756年时奥法两国竟缔结了一个对普的同盟。同时俄国、瑞典、萨克森诸国亦相约联合去攻击普鲁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到此时好像面临四面楚歌的局面,但是他后来竟能以少数的军队大败法国和日耳曼的联军于罗斯巴赫(Rossbach),不久又大败奥地利的军队。欧洲人佩服他的战略,所以此后就尊称他为“大帝”。
【战争的告终】腓特烈二世的战略虽然高明,终究四面受敌,势难持久。幸而当时英国政府以充足的军费供给他,使他支撑下去。加之俄国的新帝向来很佩服他的战略,所以即位之后,就下令罢兵。奥地利女王看到这种情形,知道自己已没有打倒敌人的希望,不得已只好停止战争。不久英法两国亦言归于好。因此各国政府于1763年在巴黎缔结了一个和约,七年战争就此告终。至于这次和约的详细内容我们留在下章再述。
第三节 波兰的瓜分
【波兰的弱点——民族和宗教的复杂】波兰王国最初建立于10世纪,为当时欧洲除俄国外最大的国家。在近世初年的宗教改革时代,它的工商业都很发达,势力很大,在东欧要算第一个强国,但同时它有许多弱点。它的位置在东部欧洲的一块平原上,四面没有高山大河做它的天然屏障,而且它的国民种族很复杂,人口又很稀少,且非常散漫。境内除属于斯拉夫民族的波兰人外,在西普鲁士的城市中则有日耳曼人,在立陶宛(Lithuania)则有俄罗斯人,此外还有犹太人,在一部分城市中几乎占人口的二分之一。境内的民族很杂,各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亦不相同。波兰人多信奉罗马派的基督教,俄国人多信奉希腊派的基督教,日耳曼人多信奉新的耶稣教,而犹太人始终信奉犹太教。因为人种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就引起了无数的困难和无穷的纠纷。这是波兰从前衰亡的原因,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建立共和政府非常困难的缘故。
【君主的无权】波兰政治制度的恶劣在世界上真是罕见的。它不但不能和它的邻国——普鲁士、俄罗斯和奥地利——一样组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而且它的贵族始终要维持他们的特权,使国家永远处于一种封建的混乱状态中。他们用种种方法把君主的权力限制到极小的范围内,使得他既不能维持国内的秩序,亦不能抵抗外力的侵入。原来波兰王位不用世袭制而用选举制,各代新王的即位都是由贵族选举出来的。每遇选举国王时,一面国内的贵族互相竞争,一面外国的政府暗中操纵。纷扰一番之后,被选的人往往是一个外国人而且是外国政府的傀儡。
【贵族的骄横】由于君主没有相当的实力,所以国内的贵族就各霸一方,非常骄纵。贵族的人数亦非常多,据说竟多达一百五十万,凡是有一块极小土地的人都可以贵族自命。贵族阶级以外就只有农奴,没有所谓的中流社会。农奴的生活极其困苦,他们的生命财产完全操控在贵族地主的手中,所以他们的地位和奴隶完全一样。
【第一次瓜分(1772年)】波兰王国内部的政情如此腐败,而它的邻国普、俄、奥三国的君主又都是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所以波兰的亡国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当时俄国的君主就是有名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一个最精明的女人。她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合力用种种方法去妨碍波兰改革事业的进行,暗中去拨动它的内乱。到1772年时普鲁士、俄罗斯和奥地利三国竟各自夺取波兰的一部分领土。这就是世界史上最有名且最震撼人心的第一次瓜分波兰。
【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1793年—1795年)】俄罗斯和普鲁士此后仍旧继续拨动波兰的内乱,阻碍波兰的改革。二十年后它们竟宣称波兰的内乱不免影响到它们领土的安宁,所以不能再取旁观的态度,只好把它瓜分了!于是有了1793年俄罗斯和普鲁士两国第二次瓜分波兰的举动。再过两年,波兰国王被逼退位,普鲁士、俄罗斯、奥地利三国把波兰残余的领土完全瓜分了。立国七百余年的波兰从此灭亡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方才复国,这真是现代西方史上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三次瓜分的结果,俄罗斯所得的领土最多,几乎比奥、普两国所得的领土要大两倍。
第四节 奥地利和玛丽亚·特蕾莎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族】当普鲁士的霍亨索伦族正以柏林为首都在北部日耳曼扩充他们的势力时,奥地利的哈布斯堡族亦以维也纳为首都在东南部的日耳曼或用武力或因继承来扩充他们的领土,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告终时方才结束。原来在日耳曼皇帝查理五世即位时,他就把哈布斯堡族在奥地利的领土让给了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斐迪南一世从他的王后方面又得到波希米亚和匈牙利两个王国的领土。但是当时的匈牙利几乎全部被土耳其所征服了,所以此后直到17世纪末年,奥地利国王的精力大部分都用在和穆斯林的抗争上面。自从1683年土耳其人围攻维也纳失败之后,土耳其帝国的国势逐渐衰替,哈布斯堡族因此逐渐恢复匈牙利一带,直到1918年时匈牙利才脱离奥地利的统治,另建一个独立的国家。
【奥地利境内种族的复杂】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夺取奥地利的西里西亚这件事不但有损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莎的声誉,而且大伤哈布斯堡族在国内政治上的实力。因为就领土的面积而论,奥地利因参与瓜分波兰而得到的领土固然足以补偿西里西亚的损失而有余,但是新得领土中的居民多属波兰一族,奥地利境内的种族因此更加复杂难治,所以对波兰的瓜分在奥地利方面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的举动。原来奥地利境内种族的复杂比波兰还要严重,奥地利本部有日耳曼人,北部有属于斯拉夫种的捷克人(Czechs),东北部有波兰人,东部有匈牙利人,南部有南支的斯拉夫人,此外治下还有北部意大利的意大利人和尼德兰的比利时人,各有各的语言、宗教、风俗和习惯。
【奥地利内部统一的困难】所以在18世纪时奥地利虽然有玛丽亚·特蕾莎和约瑟夫二世(Joseph Ⅱ)等励精图治的国王,但是他们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远比英法诸国国王所遇到的为大且多。所谓的奥地利人绝不能和英国人或法国人一样,可以由国王一人去统一起来。事实上他们不能混合成为一个民族的国家,而且往往互相倾轧、互相仇视,在19世纪时甚至倒戈和维也纳的中央政府为难。立国四百年来庞大的奥地利帝国之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告终时忽然瓦解,最大的原因就在此。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