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方法得去找李东阳,这事儿谢阁老和刘阁老做不来。”
“这是为何?”谢迁忍不住问。
“因为你们没李东阳的根儿硬啊。他是衍圣公的亲娘舅,就问你们咱大明朝的文臣、文士谁敢反抗孔圣一家?”
“你接着说,接着说。”弘治皇帝攥紧了拳头, 满满的都是期待。
“第二种的前提,也是抬高粮价,朝廷也要打出收粮的旗号。”
“国库没多少钱了。”谢迁提醒道。
“没粮食,你们有盐引啊。”
李牧白了一眼谢迁,“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开始几天,一盐引先换三石粮,记得啊,卖给自己人,别真卖给狗大户。
然后散布消息,没收到多少粮食,朝廷决定一盐引换两石粮食,依旧是卖给自己人。同样的套路,就搞到三盐引换一石粮食。狗大户的粮食一粒不碰,就演他们。让他们心痒难耐。”
“剩下的就简单多了,不仅隐藏的粮食会出现,外地的粮食也会源源不断地运来顺天府,粮食危机是不是就解了?”
“这个方法太仁慈了。”
朱厚照抿抿嘴,“妹夫啊,咱皇帝伯伯一点都不容易,睡得比鸡晚起得比狗早,从登基到现在,一直兢兢业业,我这个做侄子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你得给咱皇帝伯伯、给朝廷、给受灾的百姓,好好的出口恶气!”
弘治皇帝眼睛一红,感动得一塌糊涂,但很快弘治皇帝感动不起来了。
“伯伯?”李牧一脸鄙夷,“前些天你还说他是狗皇帝呢。”
“……”朱厚照一脸心虚:槽,狗妹夫,有你这样的吗?
弘治皇帝眯起眼睛目光阴冷,几乎从牙齿里面挤出来一句话:“滚回家去,抄写《孝经》八百遍,写不完我抽死你!”
“岳父,大舅哥又不是骂你,你何必动气?再说了这事儿就咱们知道,传出去要诛九族的。”
“再说了,何鼎那件事儿,皇帝干得确实不地道儿,怕老婆怕成他那德行,也真的是大明朝的一朵奇葩。好了好了,别生气,咱们继续。”
朕,暂且忍了。
弘治皇帝:但老子记住你们俩了,你们两个给老子等着,皇帝报仇隔夜不晚!
“等粮食多了,咱们这样这样这样办……”
李牧洋洋洒洒地说了一大堆,“怎么样?你们就说服不服?”
咕咚!
弘治三人疯狂地吞咽着口水,就感觉后背发凉,全身的汗毛都炸起来了。
很想问李牧,这么阴险歹毒的办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但是吧,为什么朕这么喜欢你说的计策呢?
皇帝和谢迁相互对望一眼,还做尼玛的两手准备。
第一个计划做铺垫,第二个计划杀绝户,完美!
沉寂了许久,弘治皇帝突然气朕。
退后了三步,整理了一下衣衫。
谢迁和朱厚照见状也随即效仿。
三人对着李牧一躬身:
“我朱三郎(谢于桥、朱寿)带天下百姓,谢过!”
作为皇帝,纯粹的是在感激李牧,这一拜李牧当受。
李牧被弄得不知所措。
“岳父,皇帝是您兄弟,也就是我伯伯,我也算是皇亲,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好,好,好!”
弘治皇帝连续说了三个好字,表示对女婿的认可。
剩下来就是关于盐引的问题了。
谢迁历来是主张取消盐引,可阻力实在是太大了。
“简单啊,朝廷用三盐引换一石粮,粮商们都不为所动,那还要盐引作甚?政令颁布,把黑锅甩给粮商就好了。”
“……”
弘治皇帝一口茶汤喷了出来:卧槽,你好不要个大碧莲啊!
所谓盐引,就是指官府发给盐商的一种食盐运销许可凭证。
这事还要追溯到齐国,齐桓公采用盐铁专卖,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其他诸侯国看到以后,自然纷纷效仿。
打那以后,食盐的贩卖,就成了国家的专利。
尤其是在大一统王朝的时候,对食盐的贩卖运输,更是管制得极为严格。
但国家负责盐铁专卖的话,很快就遇到了另一个问题:
国家可以制盐,但是却不能直接卖盐。因为如果直接卖盐的话,这里面成本太大,非但不会给国家增加收入,反倒会给国家增加负担。
所以,很快就有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国家只负责制造食盐。而贩卖的工作,则交由商人们来完成。
于是,历史上有名的盐钞法就出现了。
由政府发行盐钞,一盐引三百斤食盐,商人们花钱或者用粮食都可以买盐钞。
理论上讲,盐引这就是最早期的期货。
但是,好景不长,这种盐钞法,很快又遇到了问题。
大明朝有个小机灵鬼儿,见盐引是生财的宝贝,就往死里印刷。
这导致盐钞印得太多超额了。这就导致盐引不单单是用来取盐的东西,而是成为官方投放于市场,因盐价变化而产生价格波动的期货债券。
统治阶级的日益腐败,皇室、宦官、贵族、官僚们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
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破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大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改革盐法以弥补国家的财政收入已势在必行。
好几朝的皇帝都要废掉盐引制度,却被皇亲和言官骂得体无完肤,最终不了了之。
“废除盐引,要一步一步来。先找粮商背锅,然后把开中法变为折色法,让国库先捞一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减少盐引的印刷,等食盐的提纯方法上来,就果断取消盐引,让食盐彻底变成国有。”
“办法是好办法,但让谁做这件事比较好呢?”弘治皇帝问道。
“肯定是太子少保叶琪了呀,人家做这个是专业的。”
李牧也是按部就班,历史上记载,弘治朝的营收就是把开中法变为折色法,才让朝廷有钱的,也只叶琪把徽商正式推上历史舞台的。
弘治皇帝和谢迁相互对望,叶琪确实是最佳人选。
但很快随之而来的问题又出来,弘治皇帝又抛出一个问题,“使用折色法又会滋生一批新的朋党,该如何解决?”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