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统一论两千年一月二十九

发现易经――生之大原则(公告栏) 35 统一论 两千年一月二十九…

35 统一论:两千年一月二十九日的手稿

因为易涉及到非常体系,而非常体系却又是在统一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本章我又把多年前写的文章有找出来。非常体系是我多年之前就提出的旧论,好多文章都找不到了,必须重写,唯有这篇装在一个被退稿的信封里,竟然给翻了出来,重新审读,依然不失其新意,所以原封不动地收录在这里。只是这篇文章与我们诠释的“易”没有任何的关系,而且非常体系与“易”也各是各的。

统一论

――统一场论之前的准备

这真实的世界!

可以说,我们人多一切努力无不是为了一步步逼近这世界的真实。但我们依靠感觉而推理出的世界必然地在各个方面有他的失实之处。而思索的每一次变革无不纠正着这种些微的偏差,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

历史的回顾

这真实的世界在人类产生后是通过感觉器官映现在人们的脑海中的。因此,人们所说的“世界”通常只是自己脑海或者人人们经验中的“世界图像”。因而,认知的这种先天不可改变的特点(由真实的世界→感觉器官→脑→世界图像)注定了“世界图像”在认知上掺和有“人”的特点!【这是我现在加的注,下同。人不能认识他还无法认识的东西,亦不能理解他还无法理解的东西。但思维会将大量的还未认识和理解的东西圈进自己的领地,从而逐渐被人们认识和理解。】

早晨,我们看太阳又大又红;中午,我们看太阳是又明又亮。我们看大地是广的静的;我们看日月是动的小的。是的,如果我们的感觉没有欺骗我们,那么这真实的世界怎么存在相悖的命题?

先,作为认识的客体,这真实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这没有任何可怀疑的地方――尽管有很多人对这种存在产生过信任危机)!他不依赖人的认识甚或是人的存在而存在。世界的演化包括人在内都属于自然自己的内在的演化。这是认识不可怀疑的物质前提。

其次,作为认识的主体,人们的感觉器官也在不断随着人们的活动范围的拓展而拓展:车轮机械式人体力的延伸,望远镜、显微镜是人目力的延伸,电脑是人脑力、记忆力的延伸,……,而人的思维工具,脑和脑的逻辑体系也同时一并被延伸和拓展。脑和他的逻辑体系本身有着与大自然同样“真实”的结构和存在方式,而人们认识脑和他的逻辑体系本身也属于对大自然真实认识的一部分。而直到今天,同人们那有待完善的世界观一样,人们的逻辑观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验中的“世界图像”是人们阶段性思索得出的有关世界真实的一张“图像”。图像是不清晰的,甚至在局部还可能是颠倒的或失实的。但这只是也仅是一张暂时的有待修正的图像,人们有理由相信在认识的过程中这张图像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逼近世界的真实。

最初,图腾崇拜和各类神话是这张图像的主要内容。这是原始蒙昧的时期。

但随着文字的出现,这张杂乱不堪的草图开始有了强有力的表述工具和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人们开始在文字表述的基础上对某些局部进行思索和修正。此时中国开始出现“天圆地方”①的盖天说。人们开始用系统理论的方法来思索这世界的真实并力图给出一个圆满的解释。在这种艰苦的思索过程中,伟大的古希腊②做出来杰出的贡献。在那里,人们第一次创造了一个思维奇迹――逻辑体系。这种人们“日用而不知”的思维工具第一次被显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并开始为人们有意识地从理论上去完善他、发掘他从而运用它去思索世界!不管这思索的结果是真实还是偏差地反映世界,这种认识主体上的巨大变革,永远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人们首先改造认识的主体和思维的工具,然后才开始从根本上清晰那杂乱无章、浑浑噩噩的世界。这时哥白尼③依据对天体多年的观察推翻了托密勒④建立在主观感觉之上的地心说从而提出日心说。而日心说的继承者布鲁诺⑤则进一步提出无限宇宙的观念。

而这时,开普勒正与第谷⑥一起从事新的天体观测,同时对观测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以期发现其内在的规律。而伽利略⑦除了进行类似的工作外,他还进一步期待发现更深的规律――更加真实、简洁和清晰度世界图像。

哥白尼将上帝驱逐出境而布鲁诺则根本不为上帝预留存在的空间。认识过程中以“人”⑧为中心的成分和以感觉为依据的方式正在一点点地被以“观测”为中心以“世界的真实”为依据的方式所替代――人们开始认识到“人”本身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他的主人。

开普勒的三大定律⑨是对多年观测数据的内在数学描述,是世界之真实的“数学现象”的结晶,由着这种“现象”到世界真实的“本质”并不遥远。

而知惊人的一步是由牛顿⑩来完成的!如果用现象,哪怕是世界真实“数学现象”的结晶来描绘世界,这张图像也是太过复杂和纷繁的。而在牛顿的眼里,任何可由“本质”推论出的“现象”都不在是这张图像的重点。牛顿用数学的方式无懈可击地证明了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内在数学本质,并由此得出“万有引力”的结论。这样由于极大的而准确的精简,世界图像在剔除了冗杂之后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自然界及其规律被黑暗笼罩混混沌沌

上帝说:“降生吧,牛顿!”于是一片光明。

这是波普⑾的名句,也是对牛顿的褒扬!(牛顿是信奉上帝的!)

是的,这张图像已足够清晰,我们甚至可以看清世界基本的轮廓。

但伟大的人物并不因此而满足。同牛顿思索“苹果落地”一样,爱因斯坦⑿的终生命题是:追赶光速。以光的速度追赶光的速度,将会怎样?这样的思索不利于应付学校的考试,却利于世界图像的清晰。

新的像素以极端的方式力争挣脱“牛顿图像”的羁绊。他成功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今天业已知道爱因斯坦的所作所为了。

在牛顿先生那里,空间、时间、能量和质量等固属于物质的概念源于物质内在的本质而不可改变。牛顿图像本身不涉及这种内在本质的改变而描述世界的运动及其规律。

而爱因斯坦图像则把空间、时间、能量和质量等固属于物质内在本质的概念纳入世界的运动范围之内。世界的运动不仅包括物质间的运动,而且还包括物质自身的运动变化。这样新的图像以物质内在本质的变化替代了物质间的运动变化,从而使牛顿图像从属于爱因斯坦图像而成为新图像的一个特例――一个忽略去速度、引力等效应的特例!较之于过去,新图像显然更加真实,但却略显冗杂⒀!

于是,爱因斯坦先生希望进一步从根本上精简他的图像。他的后半生都在力求寻找一种包括整个存在规律在内地统一公式,进而用更加简洁和自然的方式来描绘世界。但他没有彻底完成!

而历史,却没有停下他的脚步!

逻辑“黑洞”⒁?统一论

逻辑上大脑思维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充分的战斗准备,我们还是有必要在号角吹响之前检修一下自己的武器。

许多大智的哲人,包括爱因斯坦在内,在经过极其艰辛的思索而得出新的世界图像后,却往往对“图像”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因为“图像”在客观上如此完全背离我们的感觉,而图像本身却又完全是经由感觉层层思索来的产物。如果思维的过程不有逻辑的错误,那么世界的真实与感觉到世界相矛盾又该如何解释呢?而逻辑思索是可靠的,因而由这种可靠的逻辑思索出的世界的真实也该是可靠的,那么这种不可靠只能归之于感觉。可感觉不可靠吗?如果感觉不可靠则不会有这一切“真实”。

我们认为一切陷入如此怪圈而不能自拔的人显然没有悟到这样一个事实:感觉是可靠的,逻辑上可靠的,真实也是可靠的!而真实却与感觉相反――这正是“真实”存在的特点。跟着感觉这一“面”自然地前进,在真实的深处,我们自然就走进了感觉到“反面”。

如果我们将一张纸条扭转一百八十度在两头粘接起来的话,我们就会得到一个“莫比乌斯圈”。如果我们把纸条的一面叫“感觉”,而另一面叫“世界理性的真实”的话,那么在“莫比乌斯圈”内,一切都一切都如上文所述!存在(矛盾)本身就是一种存在的真实,或者说“存在的即合理的”。⒂

我们考察这个“圈”,发现普通纸条都有两个面,而他却只有一个面,而且是闭合的。在圈上任何一段上的正反两面,其实都是一个面的不同部分。这种正反合而为一的“奇怪”现象正是自然真实的存在。

人们的感觉与世界的真实同纸条上正与反一样是矛盾的两面。因而感觉与真实必将在漫长的人类思索过程中合二为一成为一闭合的整体,这没有任何可怀疑的!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合二为一成为一闭合的整体。这就是“统一论”⒃的基本思想。

运用这种思想我们将很好地解决下属逻辑悖论(“黑洞”)。

一个克里特人说:“所以克里特人都说谎!”“一个”与“所有”合二为一,则此悖论形成一个“莫比乌斯圈”,此圈在整体上本就是混沌的体系,因而无法判断。

“我发表的所有言论都是错误的。”本句与“所有言论”合二为一,则同样形成一个“莫比乌斯圈”。在非常体系下对体系本身做具体而微的判断,无论如何是不能的。

这些悖论之所以存在就在于我们尚不敢从理论上承认“悖论”的存在。我们认为这世界上自然、和谐的,我们“找不到”或视而不见悖论之自然存在的模型,因而我们也不认为世界的真实尚有“悖”的一面。而实际上,“悖”不仅是世界的存在,而且是世界更加真实的存在。

因此,我们用统一论的思想去弥补逻辑理论上的“黑洞”,得出:

一、在通常逻辑内各概念尤其是彼此相互矛盾的概念强调各自内容上的确定性和统一性,即A是A。而在非常体系内,概念只在局部显示其确定性和统一性,就整个体系而言,A是非A,非A是A,这一面与那一面其实根本就是同一面。彼此相反的概念合二为一。(同一律被打破。)

二、在通常逻辑上,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两个矛盾判断,其中至少一个是假的,即A不是非A。而非常体系同样只在局部遵循这一规则,就整体而言,由于合二为一,A是非A,非A是A。(矛盾律被打破。)

三、同样,在通常逻辑中,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肯定与否定判断,这两个矛盾的判断必有一个是真的,即或者A或者非A。而非常体系由于合二为一,对任何一面可以说是正也可以说是反。(排中律⒄被打破。)

因此,由“非常体系”推演出来的非常逻辑只在局部执行先前通常逻辑的各种条令,就总体而言,他对概念拥有自己的理解。

这种新的理解将填补先前通常逻辑本身的“黑洞”,从而产生世界新的图像。

虚空数学⒅

虚无是更加真实的存在!

按照“统一论”的观点,这世界是混沌的,而先前建立在通常逻辑基础之上的数学则力图以更加清晰的方式来描述世界,这样反而不清晰。

“虚无”是统一论的一个重要现实观点和理论观点。如果将这全部的世界的实物看作“有”的一面的话,那么与之合二为一的另一面必然是世界的“虚无”。这世界源于虚无又归于虚无。(当然,虚无源于这世界也归于这世界。)

但我们用怎样的言语来表达虚无呢?虚无是不存在,但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吗?如果我们大声地说存在,那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因为存在是毫无疑问的,难道我们今天的哲学还要继续怀疑存在的保证吗?因此,不存在也是毫无疑问的。存在的存在,首先意味着不存在的存在。不然存在何以存在?存在在哪里?自然是虚空之中。⒆

设想在若干若干年之后⒇,那时的文明要求我们要到几百光年之外的异地去上班,而我们必须穿越“虚空”隧道,才能按时在每天早上八点钟之前赶到。“虚空”在现实中指不占据空间因而没有时光的流逝(此处虚空指:不占据物理空间因而没有物理意义上的时光流逝)。只有这种“虚空”可以将遥远化为一瞬。

而在数学中,虚空仍不改变其不存在的本意,但在思维和现实中,“虚空”完全拥有其“逻辑空间”。比如数轴上的某一点,设若其存在一“逻辑虚空”,则:

一、此逻辑虚空可以为点,可以为线,可以为面,甚至可以为体。

二、此虚空点可以有值。其值必须为正。

三、此虚空点必须有自己的向量值,即此逻辑虚空依然是一个矢量。此虚空的向量值才是对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所谓“时空隧道”的开口与入口就是由这个向量值来决定的。并且维持虚空的“逻辑空间”需要大量的能量,要计算这个能量值同样需要这一向量值。

拓展一下,此虚空所体现的“逻辑空间”不仅可以出现在数轴上,更可以出现在空间中。“虚空”的参与在现实上不对图形本身产生任何影响而只在逻辑上影响图像。虚空的参与可以改变数学本身某种人为的(直观逻辑的非闭合性)精确性和清晰度从而使数学更好地表现世界的真实。

虽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明了“虚空”的参与对数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预见,由于增添了新的思索工具数学本身的某些不必要的繁琐将会被取消。因为在“虚无”之前,这些繁文缛节不过是用来产生“虚无”作用的一种装置或设备。现在,真正的“大厨”来了,“厨房”里的那些瓶瓶罐罐大可以清扫出去了。

统一场论

当我们为新的世界图像做了历史的回顾和逻辑上充分的补充并拥有了新的工具之后,那种包括整个存在规律在内地的统一论就该粉墨登场了吧!

是的,该了!

“咚咚”的正有鼓声传来,号角吹响……

注释

1、“天圆地方”: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

2、“伟大的古希腊”:同远古中国产生“易”的时期一样,古希腊同样也拥有着至今闪光的真知卓见。

3、“哥白尼”(1473-1543)波兰人,日心说的创立者,著有“天体运行论”,伟大而含蓄的科学斗士。

4、“托密勒”(古希腊人,生卒年不祥),著有“天文学大成”十三卷,是续亚里士多德之后的的天文学集大成者,其地心说体系第一次系统地力求从理论上为观测到的天体现象做一个尽可能合理的解释。他相信人、神、上帝以及他们的地位和作用是天生而不可改变的。

5、“布鲁诺”(1548-1600)意大利人,日心说的的忠诚捍卫者,伟大的科学斗士,著作“论无限宇宙和世界”中指出无限宇宙的思想。这样,宇宙不再有中心,而人、神、上帝处在同一地位。

6、“开普勒和第谷”第谷(1546-1601)丹麦人,第谷坚信天体观测具有一切臆想不可替代的价值,他绝大部分的一手资料都留给了他的助手开普勒。开普勒(1571-1630)德国人,敏捷而活跃的思索者,他善于处理大量复杂的观测数据,从而计算出他的三大定律。

7、“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人,相信实验甚于相信上帝,他的一些著名的实验如落体实验和(斜面)惯性实验,直接成为牛顿思忖万有引力的一手资料。

8、“人”,人本身具有复杂的性质,人属于这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他的意识也必然地属于这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人”这种物质与“意识”这种物质的产物充分混合后却生成了另外一种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东西。这种“人”的不可撕裂性,注定在科学的每一步上,都会有人跌跤。

9、“开普勒的三大定律”:A、所有行星的运动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B、行星的向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C、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公转周期的平方与他们的轨道半径立方成正比。由天体观测数据到天体运行的数学表达,哪怕这种表达只表明天体在表面现象上是怎样的,但由这种数学上的表象到天体运行数学上的本质只有一步之遥。

10、“牛顿”(1642-1727)英国人,伟大的科学之集大成者。在开普勒定律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的方法便可以推演出万有引力定律。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纯逻辑的方法也可以推演出万有引力,但也正基于此,牛顿更加相信“万有引力”之天体运行的原动力源于上帝。

11、“波普”十八世纪英国诗人。

12、“爱因斯坦”(1879-1955)生长于德国,后移居美国,伟大的科学开拓者。他的终生命题是“以光速追赶光速”。在他之前的物理学,通常被尊称为“牛顿式的古典物理学”,从头开始,物理学进入“爱因斯坦式的现代物理学”。“现代”的内涵指的是物质本身在运动变化中运动变化,并且这种运动和变化参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13、“…冗杂”由于爱因斯坦的运动变化包含有物质本身的运动变化,并且这种运动和变化同时又参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因而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在他那里就显得十分庞杂(从我的叙述中你就可以看出来)。同时由于建立在在牛顿图像“非闭合性”的基础上,爱因斯坦图像仍然不可以说是“完全闭合”的因此这种庞杂一时不得解决。而这同样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为解决这些冗杂而做了关于“统一场论”的思索。

14、“逻辑黑洞”现行逻辑本身是“片段性”的而不是“整体闭合性”的。因此,这种片段性的逻辑用作“统一论”的思索工具已经倍显不力。

15、“存在的即合理的。”世界上自然和谐的,并不指世界中“黑洞逻辑”内一样自然和谐。因此才会有“存在的即合理的”如此强横不讲道理的,而这恰恰证明了人类理性的信念。

16、“统一论”巾短情长,统一论非一篇小文所能尽述的。

17、“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通常逻辑的三大原则。

18、“虚空数学”留待有志者述之。

19、“…不存在的存在”无可奉告。

20、“设想…”在三分钟内到达几百光年外的另一个星球,你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