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做人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做人处世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成败,33岁的男女们都应该对此有深刻认识。理想的做人策略其实就四个字:外圆内方。也就是说内心要方正,处事要圆滑,掌握了这个做人原则,你就可以在社会上“吃得开”、“玩得转”,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理想位置,更快地获得成功。

1.聪明人不会随便指责别人

在待人处世中,33岁男女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随意指责别人,这也是由于年轻气盛,也许是由于对自己的绝对自信。但不管怎样还是要提醒你,指责是对别人自尊心的一种伤害,是很难让人原谅的错误,如果你不想让身边有太多的敌人,那就请口下留情,别总去指责别人。

人的本性就是这样,无论他做得有多么不对,他都宁愿自责而不希望别人去指责他们。别人是这样,我们也是这样。在你想要指责别人的时候,你得记住,指责就像放出的信鸽一样,它总要飞回来的。要记住,指责不仅会使你得罪了对方,而且也使得他必须要在一定的时候来指责你。即使是对下属的失职,指责也是徒劳无益的。如果你只是想要发泄自己的不满,那么你得想想,这种不满不仅不会为对方所接受,而且就此树了一个敌;如果你是为了纠正对方的错误,那为什么不去诚恳地帮助他分析原因呢?

手段应当为目的服务,只有怀有不良的动机,才会采用不良的手段。许多成功者的秘密就只在于他们从不指责别人,从不说别人的坏话。面对可以指责的事情,你完全可以这样说:“发生这种情况真遗憾,不过我相信你肯定不是故意这么做的,不过为了防止今后再有此类事情发生,我们最好分析一下原因……”这种真心诚意的帮助,远比指责的作用明显而有效。

另外,对于他人明显的谬误,你最好不要直接纠正,否则会好像故意要显得你高明,因而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得牢记,如果是非原则之争,要多给对方以取胜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树敌,而且也许已使对方的某种“报复”得到了满足,于己也没有什么损失。口头上的牺牲有什么要紧,何必为此结怨伤人?对于原则性的错误,你也得尽量含蓄地进行示意。既然你原意是为了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何必让伤人的举动来凸显自己。

微笑、眼色、语调、手势都能表达你的意见,唯独不要直接说“你说得不对”、“你错了”等等,因为这等于在告诉并要求对方承认:“我比你高明,我一说你就能改变你自己的观点。”而这实际上是一种挑衅。商量的口吻、请教的诚意、轻松的幽默、会意的眼神,定会使对方心服地改变自己的失误,与此同时,你也不会树敌。要知道,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的思想是符合逻辑的,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偏见、嫉妒、贪婪和高傲等,人们一般都不愿改变自己的意愿。他们若有错误,往往情愿自己改变。如果别人策略地加以指出,则其也会欣然接受并为自己的坦率和求实精神而自豪。

假如由于你的过失而伤害了别人,你得及时向人道歉,这样的举动可以化敌为友,彻底消除对方的敌意。说不定你们今后会相处得更好。既然得罪了别人,当时你自己一定得到了某种“发泄”,与其待别人的“回泄”自来,不知何时飞出一支暗箭,远不如主动上前致意,以便尽释前嫌,演绎流传千古的“将相和”。

为了避免树敌,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这就是与人争吵时不要非得争上风不可。请相信这一点,争吵中没有胜利者。即使你口头胜利,但与此同时,你又树了一个对你心怀怨恨的敌人。争吵总有一定原因,总为一定的目的。如果你真想使问题得到解决,就决不要采用争吵的方式。争吵除会使人结怨树敌,在公众前破坏自己温文尔雅的形象外,没有丝毫的作用。如果只是日常生活中观点不同而引发的争论,就更应避免争个高低。如果你一面公开提出自己的主张,一面又对所有不同的意见进行抨击,那可是太不明智了,致使自己孤立和就此停步不前。如果你经常如此,那么你的意见再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你不在场时别人会比你在场时更高兴。你知道得这么多,谁也不能反驳你,人们也就不再驳你,从此再没有人跟你辩论,而你所懂得的东西也就不过如此,再难从与人交往中得到丝毫的补充。因为辩论而伤害别人的自尊心、结怨于人,既不利己,还有碍于人而使自己树敌,这实在不是聪明的做法。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生活中你要注意尽量避免树敌,更不要做因指责别人而得罪人的蠢事。

2.做人不妨“糊涂”一点

看看社会上那些30岁上下的年轻人,一个比一个精明,一个比一个爱较真,生怕什么地方犯糊涂吃了亏。《红楼梦》里说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学王熙凤式的精明,世事复杂,我们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弄得清清楚楚,这样做只会给你带来无尽烦恼,影响你的生活,所以做人还是“糊涂”点为好。

这个故事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诞,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都想不开,爱较真,结果因对一个自己明明心知肚明的道理或事情过分叫真而耽误了生命的班机。

《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一些女性之所以不幸,就是因为她们太过认真,也太过敏感了,对待生活有时几近一种病态的苛刻。而这种苛刻又很多时候是不讲理或不正确的,就像有一则故事里所讲的那样:

有一个又懒又喜欢议论别人的妇人,一天,她看见邻居晒在阳台的白被单,沾满了许多黑点,便嘲笑说:“我看这家女主人连衣服也洗不干净,不会理家,只会吃饭。”哪知当她推开自己的窗户一看,邻居的被单洗得又白又干净,这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窗户污秽不堪。

所以,为了不犯这样的错误,我们不妨“糊涂”一些,这样不但可以大度地原谅了别人,有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和释放。

糊涂,人生的大学问也。怎样艺术地、高明地糊涂,学问深也。清代郑板桥为排遣自己一时的不得志,便得出“难得糊涂”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出,“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世人都愿当智者,不愿做糊涂虫,更不会心甘情愿地由聪明而转入糊涂。事实上,聪明有丰富的内涵和不同的层次。而糊涂呢,也有丰富的内涵和不同的层次。认真地作些研究,就可以发现聪明有初级的聪明和高级的聪明之分,糊涂有低级的糊涂与高级的糊涂之别。

所谓顶级的聪明就是“糊涂透顶”的聪明,老子称之谓“大智若愚”,即“真人不露相”。所谓初级的聪明就是表面化的聪明,荀子谓之“蔽于一曲,暗于大理”,即“浮精”。

所谓顶级的糊涂就是“聪明绝顶”的糊涂,孟子称之谓“隐而不发”,即“面带朱相,心中嘹亮”。所谓低级的糊涂,就是从里到外的糊涂,俗称“木头脑袋”、“不开窍”,即压根儿的糊涂。

在这里,特别要引为警戒的是,从来就没有聪明过的人,千万不要侈谈糊涂,更不要去追求糊涂。正如常言所说:亡国之臣不敢言智,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没有达到真聪明,还未摆脱低级糊涂的人,贸然地去仿效“聪明的糊涂”,那就真要糊涂到底,一塌糊涂了。

不懂糊涂之奥妙的聪明,处处锋芒毕露,就像无制动器的火车,极易肇事。

通晓糊涂之奥妙的聪明,正如火车装上了制动器,可以安全可靠地向目的地进发。

不知糊涂之奥妙的聪明,固执死理,不通人情,定会经常碰壁。

掌握糊涂之奥妙的聪明,能“合乎天理,顺乎人情”,是真正的明智者,处处受到欢迎。

“糊涂”是升华之后的聪明,是一种明哲保身的策略,如果你能学会这种“糊涂”之道,那么你的人生一定会更顺遂。

3.修炼你的“忍”者之术

33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要隐忍退让无疑是非常困难的,然而为了让事业顺利发展,为了灵活处理人际关系,化解纠纷,就一定要勤于修炼“忍”术,精于“忍”术。

《菜根谭》中说道:“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是进步的账本,待人宽一分是福,是利人利己的根基。”话虽这么说,可要忍让却实在是不易!君不见一个“忍”,竟是“心”字头上一把刀,把刀搁在心头上,你能不痛?“人有脸,树有皮”,即是说,人们出于自尊的需要,见到不公平的事,尤其是遇到欺负到自己头上的事,要咽下这口气,并以笑脸相迎,实在太难了,我们不妨看一看忍让究竟难在哪里呢?

首先,要忍让就必须能吃亏并甘于吃亏,“吃亏是福”这句俗语是人人皆知,但却是常人难以理解,难于认同,更难于做到的。在人的天性之中,大多有自私的成分在其中,而正是这种自私的心理,决定了一般人都不肯吃亏,更难承认“吃亏是福”的道理。你可以让一个人做到大智若愚,深藏不露,以至宽容为怀,但若让他事事让着别人几分,吃“哑巴亏”,他很可能断然不会同意。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世间芸芸众生,有多少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不吃亏,少吃亏,或者为了多占别人一点便宜而演出了一幕幕你争我夺的人间悲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俗语真是入木三分地道出了一部分人不愿吃亏的心理。

其次,要忍让就必须抱定不争于市、不争于世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必须有坚定的意念,必须具有如行云流水般淡泊的胸怀,不会因无关痛痒的小事而斤斤计较,而是处处为别人着想,体谅别人,见利让利,见名让名,与世无争,这可是一个磨练心性,提高道德修养的艰苦过程,困难确实是不小的。

而我们所说的忍让,也决不是无限度的宽容,忍让也要有原则:

(1)不能让人步步紧逼

所谓“事不过三”,说的是人们对同一对象的“忍”,可以是一次、两次,但绝不可一退再让。忍让到一定份儿上,必须有所表示,使对方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退让不是一种害怕和无能,而只是出于一种礼貌或尊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一些不识好歹的人,他们为所欲为,得寸进尺,把同事及其他人的忍让当成是好欺负,可以占便宜,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步步紧逼。对待这种人,在经过几次忍让之后,看清了其真面目,则不应再忍让下去,可以适当地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并通过正当的方式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样,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不是。当然,这种晓之以利害的方式和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对方了解自己真正的态度。这便是可以参照的一条原则。

(2)忍不是纵容

有些人在侵犯别人的某种利益和权限之后,由于对方采取了“忍”的态度,使之得逞。可是,这种人在得逞之后,发现了新的目标、新的利益,从而刺激了其利欲,以至于使原来的行为转化为另一种难以接受的事情。这时,作为当事人,便不能自然保持一种“忍”的态度,而必须随着事物性质的变化而毅然决然地予以反击和抵抗。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之所以会这样,就在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常常会由于得到某些不公正的利益之后,使自己的行为在一种恶性膨胀了的邪念的驱动下,由一般的越轨而发展为犯罪。如果是这样,我们便不可再一味地“忍”下去了。

(3)忍也要把握底线

这里的“忍无可忍”,说的是有时在同一事件中,人们起初还比较客气,谦逊地做出一些必要的忍让,但由于对方实在是过于无礼,而且行为方式和欲望令人发指,实在是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便可以“忍无可忍”了。此时此刻,便不应再行“忍”下去,而可以有所表示。

忍无可忍的情况经常出现在一些公共场合之中。有些人以为别人也不认识自己,而且以后彼此间很难还会有相遇的时候,因而处于一种匿名者的状态中。这样一种状态往往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过去所承担的某些义务和责任,也会不同程度地放松良心对自己的约束,因而发生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过分的行为举止。例如,在公园里、在公共汽车上等。在公共场合中,有些人也常常抱着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量少惹麻烦的心理,对于一些过分的、带有侵略性的行为持“忍”的态度。这样,一方是咄咄逼人,另一方却又是息事宁人,很容易造成一种有利于某些人不断膨胀其侵犯心理的环境和条件。但是,也恰恰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有些人肆无忌惮地一意孤行,也很容易地把人们逼到一种“绝境”,产生了一种忍无可忍的心理。

当然,这种忍无可忍是很有弹性的,它需要更多地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反应。

忍让是为了积蓄力量,后发制人,忍让也是为了顾全大局,以德服人,只要你把握了有原则的忍让之道,那么你也一定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

4.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

做人要懂得宽恕,这不仅是为别人考虑,更是在为你自己着想,一个不懂得宽容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处处是矛盾、事事有冲突,试想在这种情况下,你又怎能有所成就呢?

一位在山中茅舍修行的禅师,一天夜里从到林中散步回来,看见一个小偷正在房间里行窃。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自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梦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这位禅师表现出来的慈悲宽怀之心,感化了小偷的灵魂。

这则禅悟哲理的故事告诉我们,宽容别人不会使你失去什么,反而会使你得到很多。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各自走着自己的生命之路,熙熙攘攘,难免有碰撞。即使最和善的人也难免有时要伤别人的心。一个朋友背叛了我们,父母辱骂了我们或兄弟离开了我们,都伤害了我们的心。说不定就在昨天,或许是在很久以前,某个人伤害了你的感情,而又难忘掉它。你不该得到这样的损伤,因为他深深地印在你的记忆中,在那继续伤害你的心。

一位哲学家讲过,堵住痛苦的回忆激流的唯一方法就是原谅。但对普通人来说,原谅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人看来原谅伤害者几乎不合自然法则。我们的是非感告诉我们,人们必须承担他所作事情的后果。但是原谅则能带走旧隙,相互谅解。

很多作家告诉我们,原谅可以使我们更“美好”,但很少有人理解到原谅别人而自己得到快乐。更多的人把原谅误解为原谅可以使我们的地位更优越,甚至是压倒敌人的一种方法。大主教狄罗逊曾经说过:“当对方有伤害之心时,我们则以仁慈对他,这是我们对他人所能取得的最光荣的胜利。”这里把原谅作为有效的报复武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妻子发现丈夫不忠,经过别人的劝告之后,她决定“原谅”他,因而既没有争吵,也没有离开他,从一切外在举止上看,她是一个“尽了责任”的妻子。她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每顿饭也准备得很周到等等。但是,她用很巧妙的手段,用冷酷的心,用炫耀她道德上优越感折磨他。这种原谅是报复性的原谅,而不是治疗性的原谅。正如有人所说:“我能原谅,但我不能忘却。”这句话其实就等于“我不原谅”。真正的原谅就是被遗忘,就像一张注销的票据,撕成两半,然后烧掉它,使人永远忘记它。

当人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心灵创伤之后,自然对伤害者产生不同程度的怨恨情绪。一位离婚的妇女希望她前夫的生活过得很艰难;一位男子希望那出卖他的朋友被解雇。怨恨是一种被动的和侵袭性的东西,它像一个化了脓的不断长大的肿瘤,它使我们忘却欢笑,损害健康。怨恨更多地危害了怨恨者自己,使自己拒绝了任何美好的生活。一位女士受到某个男人的“伤害”,就再也不相信任何男人;一个男人的爱被某个女人拒绝之后,就发誓将来永远不同任何女人进行感情的接触。这种情感上的“疤痕”很可能使自己变得心肠冷酷,与生活失去了联系。因此,为了我们自己的缘故,我们必须割除这个肿瘤。下面是帮助你原谅别人过错的几种方法:

第一,放弃怨恨。

没有人愿意承认他恨别人,这种藏在心底的怨恨却常常在平静的表面奔流,损伤了我们的感情。承认怨恨,就等于强迫我们对灵魂施行手术以求早日痊愈,即做出原谅的决定。我们必须承认所发生过的一切事情,面对另外一个人直接地说:“他伤害了我。”

丽兹是某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她是一个很称职的老师。她的系主任答应替她向教务长请求提升她。然而,在他向教务长提交的报告中却严厉地批评了丽兹的工作表现,以致教务长对她说:“走吧,你只好另谋职业去了。”丽兹恨透了系主任对她的诋毁。但她还要从他那里得到一张推荐函,以便另找工作。当系主任对她说:“真抱歉尽管我在教务长面前为你说了许多好话,但仍然不能使教务长提升你。”她假装相信他的话,但她难以忍受这口怨气。一天,丽兹告诉系主任她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而他却断然否认了这件事。这使她看出他是多么可怜多么卑微的人。于是她感到不值得和他生气,并最后决定把这桩事情抛在一边。

第二,将错事和做错事的人区分开来。

人们往往把人的错误与人自身划了等号,从而混淆了自己的视线。其实,错误的事情和做错事的人是不同的。我们常说,他犯了一个错误,但不是说他就是一个错误。要区分这一点,首先要重新估计这个人,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以及他的错事所处的环境。

16岁的小丽是一个爱幻想的少女,她小时候就被她生身父母遗弃了,对此她十分愤恨。她不明白为什么她不值得她母亲自己来抚养。后来她才发现生身父母很穷,并且生她时还未结婚。

吃了一点亏,就耿耿于怀,总想找个机会报复回来,这样的人在社会上肯定被孤立,最后甚至会弄得自己四面楚歌,所以做人一定要能够宽容别人。

5.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33岁的你应该多学着去帮助别人,有时候帮助别人是在做长期投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多种下一分善因,你也就会多一分收获。

《圣经》上说:“助人就是助己。”请相信这一点,这样做了,你就会体会到它的妙处。

佛教讲究善恶轮回因果报应,其实拿到现实生活中来,这种佛语所谓的“因果报应”只不过是心存感激的受惠者对施惠者的一种报答而已。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助人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实力。正如人们常说的:“帮助别人往上爬的人,一定会爬得更高。”

美国的一个州,每年都举办玉米品种大赛。有一个农夫的成绩相当优异,经常是首奖及优等奖的得主。他在得奖之后,总会毫不吝惜地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街坊邻居。

有一位邻居很诧异地问他:“你的奖项得来不易,每季都看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品种改良,为什么还这么慷慨地将种子送给我们呢?难道你不怕我们的玉米品种因而超越你的吗?”

这位农夫回答:“我将种子分送给大家,帮助大家,其实也就是帮助我自己!”

原来,这位农夫所居住的城镇是典型的农村形态,家家户户的田地都毗邻相连。如果农夫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邻居,邻居们就能改良他们玉米的品种,也可以避免风在传递花粉的过程中,将邻近的较差的品种转而传染自己,这位农夫才能够专心致力于品种的改良。

就某方面来看,这位农夫和他的邻居们是处于互相竞争的态势,然而在另一方面,双方却又处于微妙的合作状态。事实上,在当今世界,如此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是日益明显。

所以,日本公司在研发技术上,曾发展出不同层次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因为基础科学的研究费用庞大,非一家公司所能单独负担,所以采取“基础合作,应用竞争”的模式,许多大厂合作开发某项技术,再站在共同的基础上相互竞逐产品的研发速率及成绩。如此一来,对大家都是利大于弊。今天,许多企业为了降低单独投资的风险,或是为了强化市场竞争的资本,纷纷寻求同行之间的相互支援,打破了过去“汉贼不两立”的游戏规则。而这一切说白了,就是我们企业现在所常讲的“双赢”或“多赢”原则。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付出总会获得一定的回报,一心只顾着自己不肯帮助别人的人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因为没有众人的支持与帮助他就很难成就自己的事业。

6.别只顾着表现自己

33岁的男女信仰的是强者之美,认为做人就该多想着自己,多表现自己,至于别人怎么看自己才不在乎呢。然而这种为人处事的方法是存在很大问题的,一个不顾及别人的人也难获得别人的认可。

有的人说话,不顾及别人的态度与想法,只是一个人滔滔不绝,说个没完没了,讲到高兴之处,更是眉飞色舞,你一插嘴,立刻就会被打断。这样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李晓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他一打开话匣子,就很难止住。跟他在一起,你就要不情愿地当个听众。他甚至可以从上午讲到下午,连一句重复的话都没有,真不知道他的话都是从哪来的。每次他找人闲聊,大家都躲得远远的,因为和他在一起实在没劲。

人与人交往,重要的是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若只有一个人在说,就不容易与对方产生共鸣,达不到沟通和交流的效果。就是说,交谈中要给他人说话的机会,一味地唠叨不停就会使人不愿意与你交谈。

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如果你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就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其实,每个人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不尽相同,各持己见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当他人提出不同意见时,就断然否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样必定会给人留下狭隘偏激的印象,使交谈无法进行下去,甚至不欢而散。当你与他人交谈时,应该顾及对方的感受,以宽容为怀,即使他人的观点不正确,也要坚持与对方共同探讨下去。

林枫是某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会会长,能言善辩,口才极佳。但他有一个特点,凡事争强好胜,常因为一些问题的看法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非得争个输赢出来才肯罢休。总认为自己说的话有道理,别人说的话没道理。别人的看法和观点,常常被他驳得一无是处。大家讨论什么问题时,只要他在场,就会疾言厉色,一会儿反驳这个,一会儿又批评那个,好像只有他一个人是正确的,别人都不如他。如果不把死的说活,活的说成仙,就不会善罢甘休。就这样,常常会把气氛弄得很紧张,最后大家只好不欢而散。

还有的人,十分热衷于突出自己,与他人交往时,总爱谈一些自己感到荣耀的事情,而不在意对方的感受。33岁的A女士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论谁到她家去,椅子还没有坐热,就把她家值得炫耀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向你说,说话的表情还是一副十分得意的样子。一位老同学的丈夫下岗了,经济上有点紧张,她知道了,非但没有安慰人家,反而对这位同学说:“我家那口子每月工资6000元,我们家花也花不完。”她丈夫给她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因为很值钱,她就跑到人家那里去炫耀:“这是我丈夫在香港给我买的衣服,猜一猜多少钱?1800元。”说完很得意的表情,意思是:怎么样,买不起吧?

表现自己,虽然说是人的共同心理,但也要注意尺度与分寸。如果只是一味热衷于表现自己,轻视他人,对他人不屑一顾,这样很容易给人造成自吹自擂的不良印象。

有一个人,刚调到公司的时候,为了让别人尽快地了解他,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处处表现自己。本来是领导已经知道的事情,他偏偏要去积极地汇报。在同事面前,天天都说自己有学问,有能力,说以前在某某单位时,自己干得多么出色,在上大学的时候,成绩是多么的好,老师多么器重他,同学们多么佩服他。刚开始,大家还认真地听他说。后来,大家对于他的表现都十分反感,觉得他太爱表现自己了。

一次,领导问大家:“有一项工作,谁能够胜任?”他一看机会来了,就抢先向领导说:“我能干好。”弄得大家心里都不太痛快。其实,他根本就没有把握,可是为了表现自己,就打肿脸充胖子的揽了下来。但接下来,他可就犯了难,自己对这件工作真的是没有把握,做好做坏,心里一点儿底也没有。看得出来,他有向同事求救的想法,可是大家心里暗笑,没有一个人帮他。有一位同事说:“没那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也只好一脸的苦笑。后来,这项工作他没有按时完成,领导非常生气,批评了他。一位同事对他说:“你也该接受教训了,以后踏踏实实地工作吧。”说得他不断地点头。

一个人在与别人相处和交往的时候,要多注意别人的心理感受。只有抓住了别人的心理,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赞赏与好感。如果你只知道表现自己,抢出风头而不给别人表现的机会,你就会遭到别人的怨恨,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