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
在制订户外运动饮食计划时,需要规定成员们在出发时携带多少水,并事先考察途中的补水点与能够补充的水量。携带大量饮用水会显著增加负重,最佳的状态应是保证饮用水充足而不过量。
人体每日需水量因温度、湿度与活动量的变化而变化,不同个体对水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每人每天需要1500~1700毫升饮用水。为保证户外运动中的身体需求,同时考虑烹饪过程中的饮用水消耗,在寒冷、出汗较少的情况下,每人每天至少需要2升饮用水;而在炎热、出汗较多的情况下,每人每天饮用水需求量可能达到3~6升。如果只考虑途中用水,不考虑早餐、晚餐在营地的用水,每人每天携带的水量约为1~3升,同时要保证在营地补充足够的水分。
在户外运动的行进途中,应当让自己能尽量方便地喝到水,有意识地少量多次饮水。要清楚自己还有多少水,以合理分配饮水量。
当天气寒冷时,要特别注意饮用水的存放问题,避免结冰。可以使用具有保温功能的水瓶、水袋,用备用衣物包裹储水容器,在营地时将储水容器放入睡袋内。
注意:
可以将大部分水装在登山包内便于取得的位置(这是因为水的比重较大,放在登山包内靠近身体的位置更容易平衡整个登山包的重量。如果将大瓶水直接放在侧袋,则可能存在重量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但这并非绝对的原则,具体装包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参见第5章有关装包技巧的内容),同时在登山包侧袋中放一小瓶水以便随时饮用,并在休息时及时补充小瓶中的水。
带有吸水口的水袋是户外运动中常用的储水装备。将吸水软管从登山包中伸出,固定在肩带上,就可以在行进中随时方便地啜饮。这种补水方式十分便利。在使用水袋时,要注意剩余的水量,避免在不知不觉中喝掉超出份额的水,导致后续水量不足。把握耗水量的一个小技巧:不要用一个水袋盛放你的所有行进间用水,而是选用较小的水袋,在休息时分次向水袋里添加水。
在进行较长时间的户外运动时,我们无法携带几天里需要的所有水。如果途中没有村庄、商店一类的补水点,则需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水。下面介绍一些在自然环境中获取与处理饮用水的方法。
从具有良好自净能力的溪流中获取水源是最为便利的,一般而言,清澈、无异味的水都可以安全饮用。人们在设计徒步路线时,常常会将营地设置在靠近河流的安全地带。切记事先通过地图查看附近有无可能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若河水存在异常的浑浊情况(不是因为上游下过雨等自然因素),则要谨慎取用河水。如果直接取用的水中泥沙杂质较多,可以在离水边1~2米的沙地挖深度低于水平面的小坑,渗流到坑中的水会相对干净。
断崖或岩石中流出的水一般比较安全,从杂草中流出的水则不宜取用。如果在同一营地长时间停留,也可以搭设收集雨水或蒸发、蒸腾水的设备来获取水源。
在冰雪环境中,融化冰雪获取水源是最容易的,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比较耗费能源。尽量把冰碎成小块,可以加快融化速度。往已经化开的水中加入雪团并加热,融化速度也会比直接加热雪团更快。利用阳光融化冰雪也是节约能源的好办法。
煮沸能够去除水中大多有害细菌,使用明矾沉降、饮用水消毒片也是不错的净化饮用水的方式。但这些方法可不能去除水中的泥土、植物的味道。因排斥水的味道而减少饮水会增加脱水风险,这时可以冲调饮料粉来掩盖水中的异味。
2.行动粮
行动粮是指放在口袋中或其他易于取得的地方、随时方便食用的食物。一般选用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方便食用的小份食物,坚果、果干、饼干、小面包或其他高能量的小零食都是不错的选择。长时间户外运动会持续消耗体力,在行进途中随时补充能量能够保证身体能量供给,延缓疲劳。
3.营地粮
在营地,我们有较充足的时间、便利的环境安排餐食。营地粮的选择根据营地条件、用餐时间、饮食偏好等决定。
在需要长途行进或白天在离开营地的地方活动的户外运动中,营地粮主要是早餐与晚餐。晚餐后有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以进食种类丰富、总量充足的食物,保证能量摄入总量与睡眠时的体温。而早餐后常常要随即继续行进,补充足够水分与充足能量也是必要的,选择易于消化、胃排空较快的食物能够降低餐后运动带来不适的风险。
营地是否能用火是选用营地粮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高海拔地区气压很低,沸点低,煮熟食物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可以选择易于烹饪的食物或已经加工过的食物。
户外所用炉具炊具应当尽量选用高能效、轻量便携、易于使用、易于清洁的产品。常用的户外炉具炊具介绍详见第9章。
注意:
在野外环境中需要特别注意食物与残食的处理。需要把食物和食材密封好,隔绝气味,放置在帐篷内。食物的味道很可能引来野生动物,破坏营地设施或带来其他麻烦。已经掩埋的残食也可能带来风险。
4.后备粮
后备粮是为没有按时到达营地,无法生火做饭,却又急需填饱肚子的情况准备的。一般选用方便直接食用、能提供饱腹感的熟食、主食。
5.应急粮
应急食通常选用压缩饼干、能量棒一类高能量、小体积的食物,仅供发生意外、等待救援时应急食用。由于户外运动具有一定风险性,应急粮是饮食计划的必须组成部分。如果计划的出行时间为2a天,应急粮的储备应该至少能够供给a天的能量需求。
应当明令禁止成员在非突**况下食用应急粮。
注意:
户外运动中饮食配给的“4–3–3”原则:在上山时消耗食物总量的40%,下山时消耗30%,留出30%的余量应急备用。
6.食品食材的打包
在确定需要携带的各类食物总量,按类别划分好各餐饮食之后,还需要对食品食材重新进行打包,方便在户外取用。
(1)改变包装:对于容易洒、漏的酱料、冲调粉一类的食材进行密封与隔离处理;所有会产生气味的食材也应当被妥善密封。去除不必要的包装袋,重新分装减小体积。
(2)划分类别和分量:将行动粮分成便于每人贴身携带的小份;将每天的早餐、午餐、晚餐分别打包并做好标签;标明哪些食品属于应急粮。
(3)合理分配每位成员的背负量,清楚每份食材所在的位置。
(4)取用后如要重新分装,也需要遵循以上原则,做好标注。
一次户外运动结束后,许多人都会选择大吃一顿,既是成功挑战自我之后的奖励,也起到及时补充能量的作用。
注意:
户外运动的全过程都需要格外重视垃圾处理。要考虑清楚如何处理因餐食产生的垃圾,事先准备垃圾袋,把所有垃圾带下山丢弃在正规的垃圾投放点;尽量减少残食,确有剩余需要带走或做掩埋处理;使用便于清洗的餐具与烹调方式,在溪流中清洗餐具时务必考虑环境承载力,选用对环境无害的洗涤剂。
思考题:
1.三种能量营养素及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2.在户外运动中水的作用、补给原则与获取方法是什么?
3.制订户外饮食计划有哪些原则?
4.哪些因素会影响一次户外运动中所需的食物总量?
5.行动粮、后备粮、应急粮分别是什么?
6.什么是“4–3–3”原则?
7.如何打包户外运动所需的食品食材?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