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新理念 新动力
黄兴国
作者简介
黄兴国,男,汉族,1954年10月生,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现任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天津警备区党委代理第一书记。
核心观点
◆ 推动绿色发展,必须严格限制市场主体行为,实行负面清单“限进”、行政许可“限排”、天花板“限用”,从严从紧掌握市场准入标准,确保形成绿色生产空间,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格局。
◆ 绿色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动力源和支撑点。用绿色倒逼升级,用高端、高质、高新“三高”实现耗能、污染、排放“三降”,必须念好“加减乘除”四字经,下好“关停并转”先手棋。
◆ 环境执法和监管,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利剑”。必须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工作严查、损害严惩,对损害环境行为“零容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的时代回答,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融为一体,是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概括。绿色是发展的本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小康全面不全面,环境质量很关键。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一、以绿色规划为引领,打造“绿色格局”
规划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推动绿色发展,必须着眼于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划定生态空间红线,形成绿色空间格局。生态红线是限制过度开发利用的“高压线”、维护生态平衡的“安全线”。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是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举措。以功能定位约束空间规划、约束开发强度、约束用途用量,推动“多规合一”,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着力打造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相互协调的空间格局。天津将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定位,着眼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在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坚持和完善“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空间发展战略,一张蓝图干到底。
严格市场准入红线,形成绿色产业格局。推动绿色发展,必须严格限制市场主体行为,实行负面清单“限进”、行政许可“限排”、天花板“限用”,从严从紧掌握市场准入标准,确保形成绿色生产空间,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格局。负面清单“限进”,就是对不同功能区产业项目实行差异化准入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实行限批、禁批,杜绝“挖到篮子就是菜”。行政许可“限排”,就是严格污染物排放许可制,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天花板“限用”,就是健全能耗、水耗、地耗、排放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强化总量控制、指标管理、定额管理及环保标识认证等措施,通过“抬高门槛”和“压低天花板”,打造绿色生产空间。
严守土地利用红线,形成绿色城乡格局。推动城镇化与严守耕地红线并不矛盾,关键在于科学划定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开发边界,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走出一条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只有把绿色化融入城镇化,更加注重城区乡村一体发展、大中小城市互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才能构建平衡适宜、功能互补的城乡发展格局。按照定位清晰、分工合理、
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要求,着力构建以主城、辅城和中等城市、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为骨架的现代城乡体系。坚持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民居住社区“三区”联动发展,通过“集改股”、“农改非”、“村改居”,在耕地总量不变、质量不减、占补平衡、占优补优的基础上,推进城乡一体化。
强化责任约束红线,形成绿色发展工作格局。实现绿色发展,既要为市场行为划红线,也要为政府行为划底线,推动企业、政府和社会共担绿色发展之责。这条责任约束底线,基础是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手段是严格监督考核,关键是严格责任追究、实行终身问责。积极探索实行“四张表格管考核”,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表、自然资源产权登记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资源环境离任审计表,明责任、严考核、定进退。建立党政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度,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严格离任审计,对造成自然资源环境损害的严肃问责、终身追责。
二、以绿色转型为动力,提升“绿色实力”
绿色发展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才能使“绿色经济”成为新常态,让美丽与发展同行。
着力向结构升级要更优增长。绿色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动力源和支撑点。用绿色倒逼升级,用高端、高质、高新“三高”实现耗能、污染、排放“三降”,必须念好“加减乘除”四字经,下好“关停并转”先手棋。积极顺应“互联网+”“工业4.0”的发展趋势,对接“中国制造2025”,以大项目、小巨人和楼宇经济为抓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商贸旅游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形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三二一”产业模式。
着力向创新驱动要更强动力。技术路线决定资源能源利用方式和效率、决定产品的附加值、决定对自然生态的损害度。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强劲动力,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促进“万企转型升级”,抢占科技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双创特区”,让“梦工厂”成为大众创业之域、万众创新之地,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着力向资源整合要更高效益。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实质,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最高的产出效益,既有“用之有度”之“节”,也有“取之有道”之“约”,还有“物尽其用”之“集”。“节”,就是注重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着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好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约”,就是注重采用替代能源、替代材料、替代装备,推进煤改气,挖掘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利用潜力,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等装备产业。“集”,就是盘活存量与优化增量相结合,加强资源整合、集约利用,注重对现有资源的“二次开发”,让“沉睡”的财富“苏醒”过来、“零散”的财富“整合”起来。
三、以绿色生态为基础,构建“绿色屏障”
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的保护屏障,是支撑发展的最大本钱。必须坚持系统、辩证的生态方法论,打造保护、治理、监管“三位一体”的生态建设“绿色谱系”。
开展保护“攻坚战”,构筑绿色“防护林”。推进绿色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积极探索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全民共同参与的绿化之路。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美丽天津建设全过程,大力实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加快推进“四清一绿”行动,推进“两环三沿”绿化工程,实施三北及沿海防护林、国家储备林等国家重点工程,打造水绕津城、城在林中、天蓝水清、郁郁葱葱的宜居环境,为实现永续发展保本钱、攒后劲。
打好治理“组合拳”,构筑制度“防波堤”。以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强与京冀联防联控,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海洋、重金属、危化品、船舶港口等污染防治,落实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连片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中新生态城“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方式,破除制约生态环保的制度性藩篱,探索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多元投入的融资机制,建立以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基线的环境管理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用好执法“杀手锏”,构筑监管“防火墙”。环境执法和监管,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利剑”。必须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工作严查、损害严惩,对损害环境行为“零容忍”。加大对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将环境违法与市场准入、财政补贴、信贷支持、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挂钩,提高违法成本,让守法者得实惠、违法者付代价。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立多维环境监测网络,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监测预警机制,提高环境质量监测、污染物监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建设群众放心、安心、舒心的美好家园。
四、以绿色生活为导向,增进“绿色福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把“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做足,把“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做实,群众才会有更多舒适感、获得感、幸福感。
培育生态文化,凝聚“绿色共识”。中华民族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化的深厚积淀,有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优良传统。传承好、发展好民族优秀生态文化,于人于己、于国于民都是大善大美,是持家之宝、兴国之道。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
开展绿色行动,助推“绿色共建”。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只图共享,不重共建,“绿色民生”只能是画中饼、镜中花、水中月。人民群众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者。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推进群众性绿色创建,广泛开展绿色企业、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绿色庭院等争创活动,实现“美丽天津”共建共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使“绿色化”真正“化”在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具体行动,“化”在衣、食、住、用、行、游的点点滴滴。
打造绿色民生,实现“绿色共享”。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恶化也不是我们的目标。群众期盼更高质量、更有尊严、更加体面的生活,这要靠可持续的资源环境作保障。让绿色走进民生,就要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发力点,作为群众幸福指数的生长点,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危旧房和城市旧楼区改造、农村改水改厕、地下管网建设、绿色出行等,着力推进安全天津建设,持续增加绿色公共产品供给,使绿色发展与绿色民生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让人民群众共享美丽天津建设成果。
(本章完)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