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横生的师生说笑

老师问:“谁来说明热胀冷缩的原理?”

学生答:“物体遇热膨胀遇冷收缩。比如,我们的假期就是暑假长寒假短。”

老师问:“清水出芙蓉”,下半句是什么?

学生答:乱世出英雄。

老师问:“奇文共欣赏”,后半句是什么?

学生答:好酒同品尝。

老师问:“天若有情天亦老”,下一句是什么?

学生答:人不风流枉少年!

老师问:“有朋自远方来”,下半句是什么?

学生答:尚能饭否?

老师问:我国五大名山之首是什么?

学生答:赵本山。

老师问:我国最著名的江是什么江?

学生答:潘长江。

铃响了,一位男生气吁吁跑进课室——

学生:为了省钱,我跟着校巴跑回来的。

老师:下次你应该跟着的士跑,这样可以节省更多,还不会迟到。

老师:"同学们,学校准备举办一次学生木刻展览。"

学生:“在哪里展出?”

老师:“就在我们教室。”

学生:“作品在哪儿?”

老师:“在你们桌子上。”

上完地理课后,老师问金虎:“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金虎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觉得老师比我爸爸聪明。”

老师笑笑:“说说看。”

金虎说:“我爸爸喝了酒才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而您不喝酒就知道。”

老师:你近来老逃学,我准备找你爸爸谈谈。

学生:你千万不要去找我爸爸。

老师:为什么?

学生:我爸爸是律师,和他说话都要按小时收费的。

教师:“绝对不冻的**是什么?”

学生:“那是开水,老师。”

教师:“你刚上半年高中,为什么就要退学呢?”

学生:“因我考虑到我现在的学历,已经超过了华罗庚先生,用不着再上学了。”

这个学生实在是歪理,华罗庚先生虽只有初中学历,但如果能有机会再上点学,对国家的贡献不是更大吗?

教师:“卡尔,你能给我说说什么样的人是虚伪的吗?”

卡尔想了一会,说:“哦,老师,早晨第一个面带笑容来上学的学生。”

太滑稽了!学生生活很多时候的确是很辛苦的,但也不至于人人都苦着脸啊。

十年动乱后,全国恢复了统一招考。一次考历史,出了一道题:“巴黎公社为什么失败?"

有的学生答:“因为没有学大寨。”

这对当时的农村政治是一个极妙的讽刺,但对于没经历过农业学大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无法理解其深刻意义的。

老师出了个题目:《假如我是个百万富翁》,让学生写作文。同学们写呀写,陷入了美妙的幻想之中。唯独约翰坐着不动。

老师奇怪地问:“你干吗不写作文?”

约翰得意地说:“百万富翁根本用不着写什么作文呀!”

这是说笑的一种方式,这位学生倒是领会很深的,如果学业上有这种领悟能力就更好了。

老师:"你能解释什么叫‘特长’吗?"

学生:“‘特长’就是特别的长处。”

老师:"你能用这个词造个句子吗?"

学生:“能!有的人除了头发特长外,就没有别的特长了。”

这个造句造得有点“水平”吧?

经济学教授向他的学生提问:“债权人和债务人有什么区别?”

一个学生回答说:“债权人的记忆力好,债务人的记忆力差。”

这个学生的解释挺有意思的,说明学生也略知人情百态。

教师向学生证明酒的危害性,她把一条蠕虫放进一杯酒里,蠕虫立即死掉了。

“大家知道这证明了什么?”她问学生。

小东来了灵感:“这证明如果人喝了酒,肚子里就不会有蛔虫。”

一天,王老师正在讲句式,发现下面学生睡得东倒西歪。于是大声说:"曹操,请你说个疑问句!"

正做美梦的曹操吓了一跳,“噔”一下站起来说:“老师,你叫我干什么?”

“嗯,说得不错。刘备,说个反问句!”

刘备睡得五迷六道,站起来就发牢骚:“这么没劲,也叫讲课?”

“好!周瑜,你说个陈述句!”

周瑜正在打瞌睡,忙解释道:“我今天有点不舒服。”

“太棒了!孙权,再来个感叹句!”

孙权似梦非醒,站起来打个哈欠说:"我好困呀!"

老师大喜:“嘿,没想到课堂效率这么高呀,都坐下吧。”

四人大眼瞪小眼地坐下了。在校园里,像这种歪打正着的事例不胜枚举。

老师为了让学生不讨厌考试,对考试作了生动的比喻:“平时考试是点心,天天吃不厌;单元考试是正餐,要定时定量吃;期末考试是满汉全席,一次吃个够。”

学生们听了,齐声说:“老师,我们想减肥!”

期末考试后,老师要为学生写评语。成绩好的学生评语当然很容易写,可对成绩总是班里最后一名的那个学生,评语就让老师头疼了。

想了半天,老师写道:该同学学习成绩稳定。

数学课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人借出了5000元,每月每元利息一分,两年后,能收到多少利息?

全班同学纷纷计算,只有银行家的儿子端坐不动。

老师问他:“你为什么不计算呢?”

答曰:“对一分这样低的利息,我不感兴趣。”

历史老师给学生讲《孟母三迁》,在课堂上问学生:“孟子的妈妈为什么要带着孟子搬三次家呢?"

一个学生说:“因为他们家很有钱吧,先后买了三套房子,所以就搬了三次家。”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