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武少年

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出身鲜卑贵族,京兆平陵西人,父亲窦毅在北周官拜上柱国,继母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阳公主。隋取代周后,窦毅被封为定州总管、神武公。

据《新唐书·后妃传》记载,窦氏出生时,头发下垂过颈,三岁时头发与身体等长。窦氏聪颖异常,读《妇诫》《列女传》等书,过目不忘。她受养于宫中,深受北周武帝的宠爱,不同于其他甥男、甥女。武帝驾崩,窦氏像亲女儿那样悲痛。不久,北周杨坚自立为皇帝,窦氏非常痛苦,说道:“我自恨不是个男儿,不能救舅家的祸难。”窦毅马上捂住女儿的口,说道: “不要乱讲,皇上知道了会灭掉我们全族!”窦毅常对妻子说: “咱们女儿相貌出奇,且见识不凡,绝不能随意许配人家。”为给女儿择婿,便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来求婚的人,每人给两支箭,从门屏背后射中孔雀眼睛者,才允许婚配。射者超过数十人,都没有“中目”。李渊最后射箭,“中各一目”,窦毅于是把女儿许配给李渊。

婚后,窦氏为李渊生有四子(即建成、世民、玄霸、元吉)和一女。李世民的出生地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坐落在渭水北岸。时间是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1月23日)。在李世民的童年、少年时代,父亲李渊在各地担任地方官,因此教育孩子的重任便落在母亲窦氏的肩上。所以,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母亲,李世民从母亲那里得到了许多良好的教益。窦氏天资聪明,有着较好的文化修养。她善写文章,又写得一手好字,以至于把她同丈夫各自写成的手书混在一起,人们都难以分辨出究竟是出自谁的手笔。史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足见窦氏颇有见识:李渊喜爱马并养了许多良马。隋炀帝继位后,窦氏向丈夫劝说道: “皇上的脾气你是知道的。他喜好这些东西,你为何不挑选几匹良马献给他?将这些东西留在家里,只能招来罪过,不会有什么好处。”李渊没有把夫人的劝告当回事,不久便遭到隋炀帝的谴责。后来,李渊见隋炀帝施政昏乱,滥杀大臣,出于确保自身安全的考虑,多次向隋炀帝进献鹰犬名驹,隋炀帝果然欢喜,提拔他担任将军职务。然而,此时窦氏已因病逝世。回想起夫人当年的劝告,李渊动情地向儿子们说道: “如果我早些听取你母亲的劝告,很久以前便可以得到将军职务了!”说着,不禁落下泪来。

窦氏的婆婆独孤氏年老多病,平时性情又很严肃,规矩很多,窦氏的妯娌们都很怕老夫人,不敢进前服侍。唯有窦氏服侍婆婆能曲尽孝道,独得欢心。老夫人患病期间,她尽心服侍,常常月余衣履不解,昼夜守护在婆母的身旁。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见母亲尽心服侍奶奶,对母亲越发崇敬,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对母亲进行补偿。

窦氏良好的文化修养、非凡的政治见识、高尚的品德,给李世民带来深刻地影响。

总之,从李曷到李晒的兴衰,说明这个家族是根底很深的军事贵族,崇尚武功,子弟自小就要演习弓马、读兵书,一旦有战争,就要带兵征战。而这种人家的子弟,也把军功看作主要的晋升阶梯。他们往往因握有军权,在政治上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长期分裂割据的年代。李氏家族或者割地为王,如李曷;或者参与改朝换代的政变,如李虎,至李渊则亲眼目睹了杨坚篡周的事实。在上述年代中,李氏家世经历复杂,沉浮无常,种种经历使这个家族富有冒险精神,在政治上也有野心。

李世民出生时,当朝皇帝是隋文帝杨坚。李氏家族同杨氏家族有着亲密的裙带关系。杨坚的祖先也曾在后魏时出镇,移家武川,与李氏经历大致相同。杨坚的父亲杨忠,与李虎同为后魏“八大柱国”,而且居于同州。李虎居州城西北,面朝泺水,杨忠居州城东南,面临大路。两家东西相望,仅隔二里路,平时过从频繁。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时,杨忠被封为隋国公。后来杨坚与李晒成年,都娶独孤氏姊妹为妻,两家进一步结为姻亲。李晒死时,李渊年幼,杨坚对这位小外甥加意照顾。杨坚任北周宰相时,恢复了李氏汉姓,称帝后,先授李渊为千牛备身,后又任他为地方官,曾任谯、陇、岐三州刺史。

仁寿四年(604),李世民年已七岁。这一年,杨坚的儿子杨广杀兄弑父,篡取了帝位,称隋炀帝。李渊与杨广在亲戚关系上是姨表兄弟,李渊年长三岁,其甥女王氏又是杨广的后妃。因此,杨广称帝后,李渊的优厚地位并未改变,一直到大业九年(613)前后,李家与隋政权的关系基本上是密切的。

大业初年,李渊被任为荥阳、楼烦太守,后还朝转为殿内少监。殿内省属隋中央政府机构五省之一,殿内少监为殿内省长官,专掌朝廷供奉诸事,秩从四品。大业时郡太守秩分三品、正四品、从四品三等。李渊被封为殿内少监,不至于降级,据此可以知道李渊任郡太守时其秩当为从四品。由于李渊从地方调至中央,因而他一家又返回长安。大业九年(613)李渊迁卫尉少卿,秩正四品,掌管朝廷宫殿禁卫事。后来隋炀帝发动征辽东的战争,李渊在怀远镇负责督运。杨玄感起兵反隋时,他又奉命驰驿坐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成为负责方面的大臣和军事将领。

李渊在隋朝的官品始终在三品以下,没能进入枢要的行列,其原因是李晒的过早去世。关陇贵族的特点是爵位世袭,可官位仍须凭勋功和才能授予。李晒生前没有显赫的建树,死时李渊又年幼,加上隋统治者在篡周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非杨氏的关陇贵族,一再实行打击、排斥的政策,这多少使李氏家族在仕途上蒙上了一些阴影。李渊给长子取名“建成”,二子取名“世民”,也就是取建功成业、济世安民,以重振门望家声的意思。这既是他对后辈的期待,也包含着他本人不满于现状的情绪。当然,由于裙带关系,李渊在隋朝廷中的地位毕竟是优越的。随着李渊年龄的增长,朝廷又提供了让他发挥才能的舞台。特别是大业九年(613),李渊由文官转为武官,并一再迁升,这对于一个军事贵族的后裔来说,意味着重彰先祖旧业的时机来临了。在这年,李世民刚好十六岁。

如果说童年时代的李世民,在母亲的教诲下养成了喜爱读书、爱好文史的习惯,并能写得一手好字的话,那么,使他更感兴趣的则是从他的军事贵族家庭中接受军事知识和骑射的训练。他从小便练习弓马骑射,驰骋猎场。由于身强体壮,又严格要求自己,他所用的箭比一般人所用的要大一倍。在百步之外,他能“躬洞门阖”,足见其武艺精湛。读兵书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李世民对曹操所注释的《孙子兵法》非常感兴趣,对这些兵书能够倒背如流,在少年时代便能就《孙子兵法》的理论同父亲谈论兵策,使父亲感到李世民在众兄弟中确实有超群的见识。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是个射箭的能手,因射技高超而赢娶窦氏,李世民的岳父长孙晟也是能够一箭射二雕,让突厥可汗大为叹服,李世民因此对演习骑射怀有极大的兴趣。对于骑射,李世民做了皇帝后曾回忆说: “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又说: “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从李世民的表白中可以看出,他在青少年时期虽然也爱好文史和书法,但不是一介文弱书生,而是善于骑射、强悍骁勇的贵族子弟。他性格倔强豪放,从小便养成了“刚烈”的性格特点。在隋末的动**年代里,李世民正是从家庭的传统军事教育中培养出了相当的军事本领,使得他在日后的军事斗争的大舞台上,为唐王朝的建立做出了自己的重大贡献。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