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六个方面攻坚克难
曹新
作者简介
曹新,1958年生,湖南省涟源市人。现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是一位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能源研究专家,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主要学术著作有《社会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管理是金——未来社会的管理创新》《纳米科技时代——奇迹、财富与未来》《网络、基因、纳米——21世纪的科技革命》等。
核心观点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全面,根本是发展。
◆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作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作保证,在经济建设、改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建设、就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乡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六方面发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全面,根本是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作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作保证,万众一心、攻坚克难,让全面小康的千年期盼、百年梦想成为现实。
坚持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动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在“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坚持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动摇。
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我们要更加深刻认识加快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全体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统筹安排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通过全体人民广泛参与的经济增长来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得到全面改善;把消除贫困、扩大就业、消除歧视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实现社会公平和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党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作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工作环境,努力构建经济、生态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
着力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人们进入正常社会生活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是缓解收入分配差距、大面积消除贫困现象的有效途径。要把扩大就业作为中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一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解决就业问题既要靠市场,也要靠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依靠市场,只有向市场要就业机会,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的高效发展。从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作用来看,在就业领域中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要点就是创造就业机会、保证公平就业。人们都要求平等,都希望社会公正,平等和公正在劳动就业领域中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的就业权的公平实现。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提供广阔的、数量众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公平就业就成为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行为目标和要点所在,也是改善民生和改革创新社会体制的重要内容。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
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要调整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二是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能忽视行业垄断因素。三是要加大对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无偿占有公共财产等腐败行为的打击和铲除力度,严格限制公款消费和职务消费,增加城乡居民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积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努力消除收入分配不公。
协调推进城乡体制改革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协调推进城乡体制改革一是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是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三是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这一变化的深刻本质就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让农民变市民,目的是要促进农村传统社会向城镇现代社会转型,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农村社会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前提、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农村城镇化为依托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变迁,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全面推进创新社会治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创新社会体制,必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要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此外,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制度创新,还必须建立社会和谐的运行机制。有效整合社会各个部分及各种力量,调整与平衡社会结构,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使整个经济社会在良性状态下稳定有序运行。
(本章完)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