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

大雪养藏莫饮凉

夜扫寒英煮绿尘

佳茗微吟齿颊香

·大雪养藏莫饮凉

大雪节令,泉城未落下半片雪花,却下起了茫茫的细雨。

一大早,郑兄约我一起喝茶。放下电话,我提早清理好红泥炭炉,生炭煎水。茶席上缺少大雪节气的供花,我便走进隔壁的花园,雨中寻梅,可惜腊梅未发。雨雾霏霏中,我到塘边采撷一枝干枯荷叶,拣拾一只破败的莲蓬,快步回到茶室,用龙泉月白梅瓶供养,颇似八大山人荒寒冷寂的残荷写意。

竹炉汤沸火初红,茶烟袅袅中,郑兄嘘着寒气进门,带来十克已拆好的普洱老熟茶分享。朱泥壶瀹泡,洗茶一道,留存浇花,二至四水,茶汤稍薄,厚滑不足,汤里有微微的糯米香。

品过后,我经验主义地认为,此茶陈期不过十五年。郑兄知道这款茶的底细,笑言再喝试试。五水后,我更换老铁壶煮水,提高水温,茶质陡然一变,色若血珀,汤厚水滑,沉静的药香,在汤中隐现,陈茶特有的米汤感,入口即化。再饮,体感明显,胃肠暖热,腹背汗感。

此刻的我,面露惭色,立刻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此茶陈期应在三十年左右。判断一款茶,不喝至尾水,不细看叶底,轻易所下的结论不会客观。

茶虽能解渴涤烦,但来日方长,喝的是一个人茶俱老的理,因此,茶的滋味、厚度,需要在一段静好的光阴里,蕴育暗香,沉凝积淀。

茶如人生,但凡一个人过了“知天命”的年纪,都会趋于温和、含蓄、淡泊、耐品。

好的熟茶,需要岁月的洗礼与雕琢,在岁月的光影里,熟茶的前世来生,依稀可以有规律判断:

生茶渥堆发酵后,三年以内的熟茶,茶汤里一般会残有渥堆的土腥味道,茶汤稍有浑浊,口感略有燥气,茶青粗老的会有焦糖香气,也就是老人们常说的“勐海味”。茶青级别较高的,如工艺精到,会出现花香、荷香。

陈期三年至八年的熟茶,茶汤不再燥喉,汤色深红透亮,汤感的甜度和厚度增加,基础香气里,日渐浓郁的转化出煮米饭的诱人香气,让我们能喝出烟火气息里的亲切,那味道,是离乡游子吃到妈妈新煮米饭的温馨和关怀。

十年以上的熟茶,熟米香里有了陈韵、木香,入口便有身置江南庭院深深的陈香气息,汤色转为深邃的酒红,汤感细腻丝滑,日益甜润,其后,与岁月红颜俱老,渐入陈韵、药香、化感的妙境。

大雪雪盛,进入了隆冬时节,要注意保暖祛寒,养阴护阳。室内如不过于温燥,就要少饮寒凉的绿茶、白茶、发散较强的清香铁观音、单丛茶等。

冬养藏,最幸福的是,午后有一杯甘温的红茶、普洱熟茶、老白茶相伴,暖暖的日光里晒晒后背,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夜扫寒英煮绿尘

读谢宗“夜扫寒英煮绿尘”,口齿里噙了茶意的清凉。把雪称作“寒英”,把茶唤为“绿尘”,佩服极了古人遣词造语的妙美。

融雪煎茶,莫过于栊翠庵的妙玉了,她收的是潘香寺梅花上的雪水,在鬼脸青的花瓮里盛着。但最长于雪夜喝茶的,应首推乾隆皇帝。他以雪水沃梅花、佛手、松实啜之,名曰三清茶,并命两江陶工做专用的茶瓯,并书咏其上,每于雪夜烹茶用之。落雪沙沙,衬出雪夜的清寂,我悄悄地下楼,取松枝上新落的雪花,融化沉淀后,泥炉煎水,用水晶杯上投法冲泡碧螺春茶。西山的碧螺春,白毫隐翠,卷曲如螺。遇新烹的雪水一润,叶芽翠绿,春染杯底。叶片浮浮沉沉中徐徐舒展,清香幽雅。入口轻啜,茶汤绵厚,鲜爽生津,枇杷果的香气弥漫在齿颊间,回味中似有松针的散淡芳香。“扫将新雪及时烹”,然冬夜的“绿尘”偏寒,不宜多饮。但在雪夜里体验一下古人吃茶的风雅,确实心有所得,茶的文化是需要践行和亲身体验的。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次日,雪仍在下,雪夜茶室里,已聚三五清友围炉夜话。静寂的雪夜,我最向往在古老的棂花木窗上,糊一层月白色的土纸,横斜一枝半开欲放的梅花,品茶澡雪,涤心养神。

泥炉汤沸,炭火初红。我在银叶上再熏一片红土沉香,香烟袅袅中,用中午收的雪水,冲一壶老的铁观音,与清友品茗回味。窗外银川素裹、寒气逼人,陋室温暖如春、清芬袭人。焚香煮茗,澄心静坐,不觉尘心顿洗,心静神清。观汤色,艳红明亮,闻盖香,兰香飘**。啜茗七水,香色撩人。雪水煎茶,清洁甘美,果如妙玉所言,轻醇无比,甘芳异常,喉吻中浮**着丝丝不易察觉的清凉。

西山的碧螺春,白毫隐翠,卷曲如螺。

遇新烹的雪水一润,叶芽翠绿,春染杯底。

郑板桥写过“寒窗里,烹雪煮茶,一碗读书灯”,古人在如豆的青灯下执卷苦读,仍不忘清雅地吃茶,茶是雪夜里的知己红颜。茶作为一种饮品,根植附丽于厚重的传统文化,被岁月的炉火煮得源远流长,风情万种。我辈吃茶,不应只耽于茶的秀色真味,还需要多咀嚼回味茶汤里的文化。茶是水写的文化,文化滋养着茶的脉络。茶之无文,行之不远。

·佳茗微吟齿颊香

今冬泉城多雪,雾霾有常。后天就是冬至了,楼下的腊梅还未开花。不知是蕴秀蓄香,等待春来,还是生性高洁,规避尘埃?茶室里无梅清供,风信子花开如伞,绯红香浓,严冬里有了些春的意思。

姜兄来吃茶,共品1998年的凤凰单丛,盏中泛金,露滑香浓,柚花香里多了陈年味道。流光逝川,岁月风尘,遮不住好茶的清气盈盈。无论普洱茶、乌龙茶、正山小种,耐得住岁月砥砺沉淀的,必定是内质厚重、滋味鲜爽、香气沉稳的佳茗。而一款根红苗正、传承有序、存储良好、来源清楚的老茶,大都入口甘润,汤色油亮,厚滑耐泡,无霉变的杂异味道。若细辨香气,仍能品出前尘往事里隐隐的品种香。老茶饮罢,不会令人饥饿,腹部温暖且有独特的饱胀感,有些喉吻会出现类似薄荷的清凉舒适感觉。有次黄昏茶聚,玉晶妹、王禹兄等本已饥肠辘辘,一泡十年陈的慧苑水仙喝透,众人皆信老茶生津止饿不是虚言。老茶确有温暖胃肠、调理肠胃之功。

博学多思的姜兄突然问起,仅凭口感你能分辨出好茶劣茶吗?我没有把握,只能随声应和着说:“有诸内必形之于外,孔子有八不食,已反映出圣人洞烛机先、见微知著的敏锐。”大凡美物芳茗,都是五味调和,不偏不倚,不苦不涩,冲淡守中的。一款茶,若是“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而且愉悦顺口,此茶一定符合陆羽《茶经》中“上者生烂石,阳崖阴林”的生态标准。好茶色、香、味、形、韵形成的物质基础,来源于生态环境的和合优美。茶园小环境内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茶中的茶多酚、咖啡因、茶氨酸、糖类等呈味物质合成的协调平衡。茶汤滋味的偏苦偏涩,色泽的混浊与不通透,回甘生津的不显著,同样反映出茶树生态环境中,土壤、植被、光照、温度、湿度、海拔高度的差异性,反映着化肥、农药、催芽剂、植物激素等滥用无度的污染程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喝茶品味的是生态。茶树生态的环境优劣,直接决定着茶的品质与是否健康可口。佳茗的灵性,在于易于染着,由此一瓯茶里,能观照出一方的生态。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然而好茶也有君子之风。似佳茗的佳人,一定是锦心绣口,气质优雅。而一款好茶,也必定是佳人似佳茗,温婉可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茶的山野清韵,是君子的“质”;茶青发酵后散出的竹木花香,是君子的“文”。文与质相得益彰,才是一款温文尔雅的君子茶。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