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毕竟是封建帝王,他在健全科举制的同时,也辅之恩荫制。这里讲的“恩荫”,不包括经济上的庇护,而是指贵族官僚的子弟凭借父、祖的官爵而享有做官的特权,即指政治上的庇护。顾名思义, “恩”者,皇恩也; “荫”者,树荫也,即荫庇也。所谓“恩荫”,显示在浩**的皇恩之下、象征父祖的官职像树荫一样庇护子孙进入仕途。正如官职与树荫有大小样, “恩荫”也有等级之分,本官大者,荫人也多,荫职也显;本官小者,荫人也少,荫职也微。贞观时期,虽说“盛开选举”,但恩荫制一直是相辅而行的。
唐初的荫官继承隋制,所谓“叙阶之法,有以资荫”,规定一至五品的官员;都可荫及子孙做官,其中三品以上的最高级官员除荫子孙外,还可荫及曾孙。三品以上多属宰相以及勋戚之流,他们一人当官,四代沾光。
可见,恩荫是维护最高统治集团利益的封建等级特权。唐太宗制定恩荫制,说明他同前代帝王一样,是维护封建等级特权的。在特殊情况下,为酬功臣,甚至对其子弟格外开恩,还授职荫官之上。
如贞观十六年,功臣兼名将段志玄病危处于弥留之际,唐太宗亲临病榻,涕泣而别,为慰将亡之灵,预许“当与卿子五品”官衔,志玄要求“回授母弟志感,太宗遂授志感左卫郎将。”志玄为右卫大将军,官居正三品,按“资荫”叙阶之法,荫子不得五品;而且荫子不能转而荫弟,查《旧唐书·职官志》二载: “左右(卫)郎将各一人,正五品上。”可见,太宗授职五品,没有食言。这个例子,说明他并不完全按恩荫制规定办事,有时甚至还以皇权恣意横行。
唐太宗试图实行的功臣世封刺史,实质上也是他“资荫”思想的引申与发展;对建立军功的将领荫以其子爵位,本质上亦为他的“资荫”思想的衍化,所有这些无不是他浓厚的“资荫”思想的反映。
说明唐太宗实行“才选”的科举制的同时,并没有排除“荫选”的门荫制。为了维护门荫制,他还制定法律予以保护: “诸非正嫡不应袭爵而诈承袭者,徒二年;非子孙而诈承袭者,从诈假官法(即流二千里)。若无官荫诈承他荫而得官者,徒三年。”
唐太宗为什么保留恩荫制呢?这有其阶级根源与历史根源。
阶级出身的影响。唐太宗出身关陇贵族世胄,陇西李氏不管是冒牌士族也好,或货真价实的士族也好,总之是出之名门望族,这就使他不能不受到门第观念的影响。当他位居藩邸时,就注意搜罗谱学家以备顾问,这绝不能视为无谓的举动。
史载: “秦王府仓曹李守素,尤精谱学,人号称‘肉谱’。”李守素何许人也?《旧唐书》本传誉其“赵州人,代为山东名族。尤工谱学,自晋宋以降,四海士流及诸勋贵,华戎阀阅,莫不详究”。唐太宗任用李守素,不能说与他注重门阀的观念没有联系。
即位后,由于政治地位的极端尊贵,门阀观念比以前有更多的流露。也与乃父一样,不惜远攀老子李耳的血统,宣称“朕本出于柱史”。“柱史”者,老子职称也。这是追认老子为“皇祖”的由来。
房玄龄于贞观晚年抱病疏谏唐太宗远征时,特别指出, “愿陛下遵皇祖老子止足之诫”。可见,在此之前,唐太宗已把自己的家族血统强扯到圣贤教主的地位,这不仅导致了他晚年崇信道教、嗜好方士丹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企图抬高皇族血统以便凌驾名门阀阅的思想。既然唐太宗有门户之见,那么保留门荫制当然有他的阶级根源。
社会风气的影响。魏晋以来,社会上注重阀阅的风气,形成历史的惰性力量,这对唐太宗的思想也有影响。反映在选官上,往往讲究“资荫”阅历。
贞观元年,朝廷大开取士之门。有个曾在隋代担任“司户”的小吏,名叫柳雄的士子应选时,为了捞取称心的官职, “妄诉隋资”。有学者注云:“隋资”指“隋朝所授官资”, “妄诉”,就是妄加官品等级,即柳雄把任隋的史职伪造为官职资历。唐太宗事先曾对“诈伪资荫”者下了一道“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的敕令,反映了唐太宗以皇权维护“资荫”选官的意志。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再次暴露了他的门户之见。他当众追问张玄素的官职:在隋朝担任什么官职?张玄素答称:县尉。唐太宗又问:未任县尉时担任何职?张答以不入品官的流外曹吏。又问:什么曹吏?这时,张玄素已感羞愧已极,脸色变得死灰一样,失魂落魄似的退出殿阁,几乎连腿都举不动了。其实,善于知人的唐太宗对政治履历早已了如指掌,却故作不知,一再追问,显然含有轻慢张玄素门第与资历的用意。这种过分的做法,连士族出身的褚遂良也感到不妥,禁不住对唐太宗进谏道: “玄素虽出寒微,陛下重其才,擢至三品,翼赞皇储,岂可复对群臣穷其门户!"唐太宗一方面提拔寒素出身的张玄素显任三品大官;另一方面又对他的往昔吏职当面轻蔑,这种矛盾的做法反映了唐太宗强调“才选”的同时又注重“荫选”的复杂思想。
正因为这样,唐太宗健全科举制的同时,仍然遗留“荫选”的入仕途径,后者必会反过来抵消科举制的进步作用,这突出地表现在对待达官贵人的科举特权方面,所谓“其资荫全高,试亦不拘常例,”科举制的推行,削弱了荫选的消极作用,而荫选的保留又限制了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这种矛盾的做法,对于处在封建时代的唐太宗来说,是不可能避免的。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