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德国和法国

第一节 世界大战前的德意志帝国

【普鲁士的优势】1866年所组成的北部日耳曼联邦,几乎全由普鲁士构成,日耳曼南部诸邦加入联邦组成德意志帝国以后,普鲁士的面积和人口仍占帝国全部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一。俾斯麦本是深信武力和君主专制的一个人,所以他亲自制定的帝国新宪法仍把优越的地位给予了普鲁士,使它暗中掌管帝国的一切权力。

【皇帝的权力】德意志帝国的“元首”规定由普鲁士国王兼任。普鲁士国王被称为“皇帝”,理论上他并没有皇帝的权力。依照宪法规定,皇帝虽然不能直接否决帝国国会所通过的议案,但是他的地位几乎和专制君主一样,因为他有任免帝国首相、统率帝国海陆军以及任免海陆军军官等重要的权力。

【联邦参议院】依照宪法的规定,德意志帝国的统治权本属于帝国中全体各邦君主,各邦君主的代表机关就是由各邦君主派遣代表所组成的联邦参议院(Bundesrat)。这个参议院远比欧美其他各国的上议院重要,因为重大的议案都由这个机关提出,而且担任参议院主席的往往就是帝国的首相。由于普鲁士国王在参议院中占有大部分的议员名额,因此他在参议院中享有很大的权力,可以为所欲为。

【国会】帝国的下议院叫作国会(Reichstag),由全国成年男子选出代表约四百人组成,国会会员的任期定为五年。如果皇帝得到参议院的同意,就可以随时把下议院解散。因此这个下议院虽然号称代表民意,但是它的权力远不如英美两国的下议院。而且帝国的城市发展很快,所以这个机关也不能真正地去代表民意,例如柏林的人口已增长到几百万,可它的代表只有两名。政府方面生怕社会主义者得势,始终不肯把代表的名额加以变动。

【统一帝国的法律】宪法中规定联邦政府拥有规划全国商业、铁路、邮电、币制和刑民诸法的权力。在俾斯麦的指导之下,各邦的旧法都用新制定的全国统一的法规来代替。从前各地方复杂混乱的钱币都一扫而空,而以马克(Mark)来作为全国的主币。关税制度亦改为全国统一的形式,以便和外货竞争,从而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德意志帝国虽然成立不久,但是凭着上述的种种努力,竟然从中古时代那个衰弱混乱的神圣罗马帝国中蜕化出来,成为一个组织严密、势力强大的现代化国家了。

【俾斯麦和社会党的关系】工业革命虽然早已从英国传到法国,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后才传入德国。德意志帝国成立前后,其工业上发生了迅速且重大的变化。工业发达的城市纷纷兴起,铁路兴建得很快,于是各地的劳工阶级逐渐觉得有组织团体来对抗厂主从而谋求自卫的必要,因此社会主义亦和别处一样应运而生。当时德国除工会外,还产生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做纲领的社会民主劳工党。俾斯麦看到这种情形,认为足以危害国家,大为恐慌。他于1878年通过了一种禁止社会党人扰乱秩序的法律,而且把主要的社会主义者都拘禁了起来。

【国家社会主义】法律的限制虽严,但社会主义的宣传仍在秘密进行,而且非常努力。俾斯麦才觉得要想消除劳工阶级的不满,非得由政府主动去实施一部分社会主义的政策不可。他对于铁路矿产等国有财产和天然资源由国家去管理的主张本不反对,因此德国国有产业的价值在世界大战以前,竟达一百四十亿银元之多,每年的收入亦达六亿元之巨。联邦政府还规定了工人的种种保险,如残废、疾病、年老等都加以保险,由雇主提供一部分的保险费。德国工人享有这种利益的共有几千万人,这就是现代所谓的“国家社会主义”。但是社会主义者以为这种社会主义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过是普鲁士传统的保育政策而已。在这种主义之下,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存在,而工人的势力也没有增加,所以社会党人始终不能满意。可是德国极端社会主义者的势力终究因为俾斯麦釜底抽薪的方法,不免大受影响。

【威廉二世即位(1888年)】和俾斯麦共同建立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威廉一世于1888年去世,其皇孙威廉二世继任皇帝,为后来世界大战时的雄君。新皇帝年少气盛,俾斯麦知道不能合作,乃于1890年辞职隐退。此后德国的宰相虽然常有变动,但是要想再得到一个像俾斯麦那样刚毅果决的“铁血宰相”,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德国的殖民地】统一后的德国和统一后的意大利一样,很能努力于殖民政策的实现。虽然俾斯麦最初不太关注殖民的事业,但在他当国末年,德国还是在非洲西岸获得了很多殖民地。后来德国人取得德属非洲西南部,其面积远比本国大;不久又取得更大的德属非洲东部。但是德国人移往殖民地去的为数不多,又因为德国人和殖民地土人不和,常起骚乱,所以德国在非洲的殖民事业大多得不偿失。到了1897年,德国人又向中国强借胶州湾,开始和英法诸国竞争殖民地的发展。不过1914年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德国的殖民地完全被协约诸国所瓜分,始终不能恢复。

【德国的隆盛】威廉二世在位时,德国的国势日益隆盛,财富和人口都大有增加。1870年德国本有四千万人,到了1914年竟增长到六千八百万人,人口增长率在欧洲诸国中要数第一。宏大美丽的新城市林立国中,旧城市的窄巷变成大道,简陋的住屋改造一新,城市郊外也铺设了宽广的林荫大道。大规模的轮船公司受政府有力的补助,纷纷成立,航线几乎遍及全世界的海洋。航运既然便利,海外市场日有推广,海外商业亦因之日渐发展;国内的农民和制造家莫不大受其利,喜形于色。因此德国在20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和海陆军的强盛,几乎已经超过了英法诸国。英法诸国看到这种情形,当然会生出猜忌的心思。诸国间一方面努力于海外商业的竞争,一方面又拼命于国防军备的发展,终于导致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

第二节 世界大战前的法兰西共和国

【1870年的巴黎暴动】当1870年9月1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在色当被俘的消息传到巴黎之后,法国的一部分共和党人就宣布帝制的取消和共和政府的成立。他们立即组织临时政府去维持对德的战事。战事告终以后,法国人乃于1870年2月选举代表组织国民议会来主持对德国的和议。但是和议将要结束时,巴黎市民忽起暴动。他们以为国民议会的代表多是保王党人,生怕帝制复起,所以组织一个和大革命时期一样的市政府,以便保卫巴黎市和反抗护国军。此后双方相持不下,战斗极其惨烈,无辜被杀的人很多。政府军队无所不用其极,经过两个月的纷乱和多次流血的巷战,巴黎市政府的势力最终被政府军队所打倒。暴动的惨剧在血泊中宣布结束。

【法国的复兴】国民议会在政治家梯也尔(Thiers)的领导之下,最终将巨大的赔款付给德国,让德国的驻军退出国境。法国人竟能于三年之内把五十亿法郎的赔款悉数付清,当时人无不惊叹。此后法国人努力于国运复兴的工作,改组军队,实行征兵制度,规定全国人民都有当五年常备兵、十五年后备兵的义务。

【共和宪法】国民议会同时着手制定一种新宪法。最初几年,议会中人对于新宪法的主张总是举棋不定,后来因为保王党的内部产生了派别,各不相让,保王党中又没有有威望的人物受人拥戴,所以主张改帝制为共和制的人最终获得胜利。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三种关于政府组织的法律,而共和政体就此确定。这三种法律虽然没有宪法的名称,但实际上就是法国现行的新宪法。根据这种新宪法组成的法国,就是现代通常所称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依照新宪法的规定,法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代表院召开联席会议时选举出来,任期七年;总统之下设内阁总理,是实际上的行政元首;内阁总理和各部部长组成内阁;并仿照英国的办法,内阁对国会负责。国会分上下两院:参议院和代表院。参议院议员用复选制选举出来,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一百人;代表院议员任期四年,由全国成年男子普选出来。法国国会的形式虽然和英国相同,但实际的情形却大为不同。英国的国会向来为两大政党所把持,此起彼伏,形势分明;同时英国的内阁一向由国会中多数党人组成,内阁和国会几乎沆瀣一气。至于法国国会中的政党多达十几个,从极右的保王党到极左的共产党,都各持己见、各有政纲,所以内阁总理要想在国会中得到多数人的支持非常困难,往往不得不多方迁就,勉强拉拢,暂时形成占据多数的局面。法国内阁的更迭远比英国频繁,法国内阁和国会的关系远不如英国那样严密,原因就在于此。

【政府和教会的冲突】法国旧教的教士对于共和政府向来仇视,因为共和党人的主张,如国民教育应由政府主持,不应归教会办理;出版、言论应该自由等,在旧教教士看来,都是足以危害教会权威的理论。不过法国的共和政府还是制定了一种公立学校制度,不许教士在这种学校中担任教师。至于教会所设的私立学校,则由政府进行严密的监督。后来由于各派修道士多反对这种种压迫教会的法律的实施,国会竟然更进一步地去关闭他们的学校,解散他们的团体。结果有许多男女修道士离开法国,逃避到别国去了。

【政教的分离】政府对付教会的严厉办法并不以此为止。原来按照1801年拿破仑和罗马教皇的协定,国内的主教由政府任命,所有教士的俸金亦由政府支给,因此法国的教士兼有官吏的性质,当然势力更加庞大。但是经过了一百年的时间,法国共和党人已经不肯相信教会中人所宣传的教义了,他们最终于1905年通过了一种政教分离的法律。此后政府对于教士不再负有支给俸金的责任,只不过把教堂和一切用具交给教士去自行处置罢了。同时为了惩罚违抗新法的教士,政府就把主教的住宅和神学院改为学校和医院。法国自中古时代以来权大位尊的旧教教会到此竟一落千丈,此后的教士就全靠教徒的捐助来维持他们的事业和生活了。

【法国的进步】法国在第三共和政府的统治下进步很大。法国人本来就以节俭著称,法国的财富日有增加,国内农民的储蓄为数很大,因此巴黎的大银行常有巨款借给他国,其中借给俄国的尤多。巴黎因此成为和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一样的世界金融重镇。法国的军队早已改良,国家财富又日益增加,所以虽然经历过普法战争的重创,但是到了20世纪初,它又成了一个兵精粮足的国家,准备向德国报仇了。

【劳工运动】法国政府虽然致力于军备和财政的发展与管理,但是对于劳工状况的改良却远比德国缓慢。这是因为法国的富人能够联合起来取得国会中多数的表决权,所以凡是增加富人负担、有利于贫民生活的法律往往不能通过。法国的工人虽然继续选举社会党人去代表他们出席国会,但是对于政府主动增加工人福利早已绝望了。他们更信赖所谓的“工团主义”(syndicalism),努力于工会的团结,用所谓的“直接行动”,也就是同盟罢工,去强迫资本家答应他们所提出的要求。法国内部虽然常有这类劳资间的纠纷,但法国的国运却日趋隆盛,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发展亦很迅速,因此不免和德国发生种种冲突,导致了将来的大战。关于争夺非洲的情形,我们之后再述,现在先述法国是怎样从中国手中取得印度支那半岛的领土的。

【印度支那半岛上中国文化的得势】我们在前面已经述及中国的文化怎样逐渐向南传到安南,印度文化怎样逐渐向西传到缅甸、暹罗、柬埔寨和占婆一带,和代表中国文化的安南相持。我们又曾述及占婆到15世纪怎样为安南所灭,柬埔寨的高棉族怎样于14世纪后受安南和暹罗的压迫而领土日蹙,暹罗人怎样于13世纪后乘机脱离柬埔寨而自立。总而言之,到中古末年时,印度支那半岛上的中国文化已经取代了印度文化,占婆早已灭亡,柬埔寨亦苟延残喘,只留下一个由中国西南部迁移过去的暹罗民族,和东面的安南对垒。

【法国势力入侵的开始】我们亦曾述及1802年以后,阮福映怎样统一安南。但是这次安南的统一其实已经种下亡国的祸根,因为这次统一的成功,实源于法国教士贝汉的援助。原来当时法国在印度的势力既然被英国人推倒,本就想取偿于东方的安南;而安南郑、阮两族争雄时,阮氏又早已和法国签订割地求援的条约。从此法国的势力就因为安南的引狼入室而侵入印度支那半岛中。不过直到1863年时,常受安南、暹罗两国夹攻的柬埔寨,才受法国人的威胁利诱,最终答应受法国的保护以抵制暹罗,这是法国占有印度支那半岛领土的开始。古代高棉人所建的文明国家到此乃亡。同时法国占领了东边交趾一带,将之收为领土。

【安南东京的灭亡】法国既然得到柬埔寨,基础已固,乃乘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想夺取安南北部富含矿产的东京。当时法国一方面借口受太平天国余众的骚扰,一方面借口售军火于中国云南的官吏,向安南提出通过东京红河的要求。安南人不允,双方遂于1873年宣战。安南人乃求援于太平天国的余党刘永福,迭次大败法国军。后来安南又求援于中国的政府,法国遂于1883年向中国开战,夺取台湾诸岛。但是中国的“黑旗兵”在东京北面的谅山,仍屡次大败法国军。法国在当时进退失据。英国人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时任中国总税务司,出面调停,中国政府竟和法国于1885年签订《中法新约》,承认法国为安南的保护国。不久后法国又从暹罗手中夺得湄公河以东的老挝,加上东京、安南、柬埔寨和交趾,都成为法国在印度支那半岛上的领土。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