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井冈群英像

第五章

井冈群英像

摘选自《何长工回忆井冈山》

在井冈山烈士陵园里有一座供人瞻仰的大厅。大厅的左侧陈列室,陈列着建国后去世的,曾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过的英雄;大厅的右侧陈列室,陈列着建国前去世的,曾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奋斗过的先烈。每年清明节,他们的亲人和普通百姓都会来凭吊这些英烈。

除了这些记录在册的革命先烈外,当年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还有许多牺牲了的无名英雄。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支持和帮助了革命。他们死后,英灵隐没在了大山中,与井冈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融为一体,守护着井冈山和那里的人民。

这样的无名英雄同样值得我们尊爱。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去看看那段峥嵘岁月里,值得我们可歌可泣的人们吧!

共和国第九烈士——陈毅安

1951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签发全国前十名革命烈士的荣誉证书。他们依次是方志敏、段德昌、黄公略……陈毅安名列第九。

在共和国众多的革命先烈中,陈毅安能够排列为第九名,无疑是一种引人瞩目的政治殊荣,足以表明烈士有着非同凡响的辉煌人生。

踏上救国路

1905年1月出生的陈毅安,小名斌伢,家住湖南湘阴县界头铺神塘湾。他自小过继给二伯父,八岁起在家乡金山庙小学读书,十三岁以优良成绩考入长沙县临湘镇书山堂高小。十六岁时,已成了村上屈指可数的中学毕业生。1920年7月,陈毅安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

“甲工”学生委员会总干事郑延毅,1921年10月由毛泽东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陈毅安与郑延毅很快交上了朋友,两人常在一起聊天。

郑延毅隔不了几天就找陈毅安,每次都带上几本政治书刊,不是《新青年》、《湘江评论》,就是《劳动者》或《劳动周刊》,还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的文章,张东荪的著述。原来陈毅安坚持工业救国的理想,在同学中他也经常宣讲这一主张。但是,进步书刊中的最新理论使他很快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新的认识。

1922年1月17日,长沙第一纱厂发生了震惊全国劳工界的屠杀事件。资本家为了镇压工人的正义斗争,买通军阀省长赵恒惕,派兵枪杀了该厂工运领袖黄爱、庞人铨。湖南省劳工会紧急发出通电和告全国劳工界书,长沙的一些大专院校也编印了纪念特刊,组织工人、学生上街游行请愿。

置身在这种群情激愤的气氛中,陈毅安跟随郑延毅、谭瑞林等人,投入了声援斗争。1月25日,省城十几所大专院校四万学生,在教育会坪举行声讨反动军阀省长赵恒惕的集会,陈毅安大胆地登台演说。

集会后第三天下午,郑延毅和陈毅安、谭瑞林来到清水塘22号,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听了介绍后笑着说:“原来你就是主张工业救国的陈毅安,听延毅多次讲到你。”

陈毅安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郑延毅说:“他现在有些‘改弦易辙’了。”

“哦?”毛泽东问陈毅安,“你读过陈独秀先生的《造国论》吗?”

见陈毅安摇头,毛泽东细声讲道:“……陈先生的观点符合中国的国情。要发展民族的工业和实业,在帝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军阀的混战没有结束之前,是很难的!”

陈毅安点头:“这观点我明白。就像一个病人,应该治本,不能治标。中国的根本出路在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22年3月,陈毅安由郑延毅、谭瑞林介绍在“甲工”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3月在湖南人民声援废除“二十一条”的群众斗争中,陈毅安担任了湖南青年救国团行动部副主任,带领学生查禁、销毁日货,表现非常突出。

1924年7月,陈毅安从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汉阳兵工厂当技师。赴湖北前夕,中共湖南省委工委书记郭亮找到他告诉这个加入党组织才一个多月的新党员到武汉后与党组织联系的方法。

奋战井冈山

1925年11月,湖北省委派陈毅安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意在把他培养成出色的军事人才。1926年10月底,陈毅安在黄埔军校毕业,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教导师三团七连任党代表。1927年6月,教导师改编为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奉调武汉担任国民政府警卫。正是这支共产党掌握的正规军队,在秋收起义后,成了开创井冈山根据地的主力。

1928年7月,赤日炎炎,红四军军委任命陈毅安为三十一团副团长。一个月后,湘赣边界的军事局势发生逆变——中共湖南省委派来代表,命令红四军主力驰援湘南,导致了损失惨重的“八月失败”,二十九团在郴州几近覆灭。带领三十一团在永新发动民众的毛泽东,闻讯后心急如焚,决计自率第三营前去湘南接回二十八团,陈毅安率第一营留下。毛泽东对他交代说:“局势还会严重的,你们的任务是保住井冈山。”

果然,湘赣敌军见红军主力已去湘南,井冈山大本营只有袁文才三十二团,便乘虚“会剿”。8月下旬,湘敌以四个团的兵力从茶陵、酃县向宁冈推进。8月27日,陈毅安在永新西乡接到袁文才急报,带上两个连昼夜急行,翌日下午赶到黄洋界,与正在山上布置防务的袁文才见了面。袁团长望着陈毅安沉声问道:“你们,顶得住吗?”陈毅安语气坚定地回道:“有这么多的老表,大家齐心协力,怕不到哪儿去!”

8月29日,黄洋界上人来人往,军民们一片忙碌。从前一天起,一道道十万火急的动员令发到了茅坪、乔林、桃寮、大井等乡的苏维埃政府,各村的男女老少连夜行动起来。赤卫队、暴动队开上山帮助修筑工事,布置滚木擂石,妇女老人在家里赶削竹钉……

8月30日上午,湘敌四个团陆续开上山,向黄洋界发起攻击。敌人还没有接近红军阵地,就在山窝里踏上竹钉阵,不少士兵的脚底被竹钉戳伤,费了一个多钟头才把竹钉拔完。待他们进入竹树被砍光了的坡地,迎面是一阵阵暴雨般的子弹,打得敌兵们成片倒下。

黄洋界右侧的山头,正面为一堵数丈高的陡崖,是一处绝好的防守阵地。韩伟的第二连就守卫在这里,陈毅安也在这儿指挥战斗。晌午过后,敌人集中两个团的重火器,以猛烈火力掩护发起强攻。眼看大群敌兵越来越近,陈毅安打手势发令,战士们推倒砌在壕沟边的石墙,登时无数大大小小的石块飞滚而下。挨上了的敌兵,轻者砸断手脚,重则脑壳开花,后面的人见了无不惊恐而退。敌人死伤累累,红军无一伤亡。陈毅安见这儿可以挡住敌人,向韩连长交代几句,就带着传令兵到别处阵地去了。

陈毅安每到一处阵地,就布置军民们加固工事,重设滚木擂石,迎击敌人的再度进犯。下午5时左右,大井暴动队把一门迫击炮抬上来,陈毅安亲自操纵向山下发射。

当晚,守山军民在战壕里烧火取暖,坚守了一个通宵。清晨8时,乔林乡赤卫队派人上山报告,说驻在源头、乔林的敌人走光了。原来,红军的迫击炮落在敌人指挥部李家祠的围院里,把一个团长和十几个士兵送上西天。敌人更加慌张,以为红军大队业已回山,不等天亮就抬上伤员退去。

黄洋界保卫战,红军以两个连击退敌人四个团的辉煌战绩,书写了人民革命战争的不朽篇章。率部从湘南回师井冈山的毛泽东,在桂东路上闻得战讯,心情振奋,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一词。

1929年1月下旬,黄洋界又成为陈毅安指挥部队与敌军厮杀的战场,而这时他已是红五军副参谋长了。

彭德怀任军长的红五军,是1928年12月中旬上井冈山的。上山不久,湘赣两省政府就发起规模更大的第三次会剿。

面对兵力超出十几倍的强敌,红五军军委和边界特委,组织守山军民尽最大努力做好了迎战准备,在黄洋界、八面山、桐木岭等七处哨口分兵把守。总指挥部设在茨坪,彭德怀为总指挥,陈毅安任前沿总指挥。其时天降大雪,漫山白雪皑皑,遍地结满坚冰。陈毅安在黄洋界指挥军民八百余人,于冰天雪地中英勇无比地抗击敌人,每天至少打退敌人的四五次进攻。

然而就在第四天下午,意想不到的情况猝然发生了:敌人在宁冈斜源胁迫一个农民带路,攀上很少有人知道的悬崖,翻过人迹罕至的滚子坳,从金狮面插到了小井,在红军医院杀害了一百四十名红军伤员后,向黄洋界哨口背面袭来。

1月30日下午4时左右,黄洋界因敌人前后夹攻而失守,陈毅安带领剩余军民撤到大井。彭德怀与滕代远、陈毅安等人紧急商议,决定在敌人合围前从殊砂冲方向突走,前往赣南与红四军会合。

殊砂冲一带,岭谷夹峙,溪流湍急,峻峰奇险。红五军官兵不少人赤着双脚,踏冰雪,涉溪流,攀悬崖,穿林丛,人人的衣衫被撕扯得稀烂,手脚刺得鲜血淋淋。经过十三个小时的艰难行军,终于从小溪洞出山,到达下七。然而在大汾遇到敌人陶柳团的阻挡。陈毅安带领一个大队撕开敌军的口子后,留下断后,掩护部队冲出了敌人的最后封锁线,自己却左脚负伤,由战士们抬到了遂川汤湖。

部队在汤湖停下来,彭德怀察看了陈毅安的伤势,难过地站了几分钟,喉头发哽地说:“毅安,你留下养伤,伤好了就回去结婚!”

陈毅安闻言惊讶至极:“怎,怎么能这样?”

彭德怀一脸严肃,语气坚定地说:“润之走的时候一再告诉我,有机会就让你回去结婚。你们恋爱七年了,是时候了!”

陈毅安顿了一下,回道:“这样好么?”

“有么子不好?共产党又不是独身主义,不要结婚。七年了,你总没有时间回去,这次是个机会。我和党代表共同下个命令,命令你伤好了就回去,结了婚再回部队。”

滕代远点头道:“毅安同志,就这么定!我们马上去安排。”

部队马上就要开走。彭德怀没有再说话,弯腰与陈毅安用力握手,所有的惜别之情都在紧紧相握之中。

捐躯沙场

1930年7月初,陈毅安和他的妻子李志强结婚刚刚九个月后的一天,有个客人走进陈家。陈毅安对这人端详一阵,惊喜地说:“邓萍,是你!”

曾任红五军大队长的邓萍放下礼品盒,看看屋里没别人,放低声音:“我是奉德怀同志命令来的。”

“哦,彭军长派你来的?”

“他现在是红三军团军团长了,老伙计,你的伤好了没有?”

“好了,早就好了,天天盼你们来。”

邓萍坐下来,兴致勃勃地讲开了。

不久之前——6月16日,根据中央的指示,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下设五、八两个军,军下面设纵队。军团任命陈毅安为八军第一纵队司令员。该军团7月3日攻克湖南岳州后,准备攻打长沙,彭德怀在这种情形下派邓萍来湘阴,要陈毅安尽快到任。

陈毅安为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感到振奋。他与妻子商量,提出尽快返回部队,李志强含泪点头。

第三天,陈毅安从湘阴赶到浏阳的金井,找到红三军团司令部。彭德怀正在主持纵队以上干部会议,接报立时率干部出来迎接。陈毅安和滕代远、何长工、黄公略、黄克诚、彭雪枫等人又见面了。

红三军团司令部的会议,主要讨论进攻长沙的计划。这段时间,正逢湘桂军阀混战加剧,长沙军力空虚。红三军团在当时中央“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严令下,意欲乘隙先取长沙。

彭德怀分析了局势之后决定,27日向长沙发起攻击,指定由红一纵队打头阵。他亲自给陈毅安写了手令。

已是深夜,陈毅安在纵队司令部研究攻城方案。众人都意识到:能否撕开进城的第一道口子,关键是能否打下榔梨。然而这榔梨可是一块硬骨头。陈毅安见众人的神色有些凝重,便以坚毅的语气说道:“军团信任我们,再硬的骨头也要啃!”

榔梨为长沙东南方向的重要屏障,湘敌把一个整旅放在这儿,早就以钢筋水泥营造了壕沟工事,重火力点都在暗堡里,阵地外配有十余米宽的电网和铁蒺藜,加上水面宽阔的浏阳河,的确是易守难攻的坚固阵地。面对这只凶猛的拦路虎,红一纵队毫无畏惧地扑上前去,与之奋勇拼斗。战斗打响后,陈毅安命令军团拨给的十五门75型野炮轰击敌人的电网和铁蒺藜。一刻钟后,他从望远镜里看到两条通道被轰出来了,遂传令炮火向前延伸,发出进攻的命令。

陈毅安站在齐胸高的沙袋跟前,不断地观察战况。他看见部队在冲过了电网通道后,遭到敌人暗堡火力的扫射,战士们风吹麻杆似的倒下。他的心里一阵紧缩。

不久,后备部队两个营开上来增援,陈毅安指挥部队再次发起猛攻。敌人火力很强,但是战士们打得极其英勇,不顾伤亡前仆后继。午时,触目惊心的争夺战又开始了。按照陈毅安重新调整的进攻步骤,红一纵队的敢死队——三百多个自愿报名后挑选的战士和班排长,一律使用冲锋枪,每人配备十几个手榴弹,在主力的佯攻开始后,分乘三条木船绕到了三里外的杉木港实行强攻。守敌全力反击,但挡不住敢死队的勇猛冲击。敢死队以伤亡一半的惨重代价,夺得了第一块立足之地。很快,陈毅安亲率后续部队上了岸,用迫击炮摧毁敌人的暗堡,以稳扎稳打的战术向敌人核心阵地步步进逼。守敌眼见阵地一块块丧失,终于吃不住劲,于下午3时从西北角往浏阳方向且战且退。

7月28日清晨,红三军团扫清了城内守敌,占领长沙全城。此役消灭湘敌八千余人,俘虏团长以下官兵近三千人,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攻下的惟一省城,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政治影响。

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后,国民党当局大为恐慌,很快开始反扑。武汉行营一面加强岳阳一线的防务,一面增兵,向长沙围拢。8月3日至4日,敌刘建绪、公秉藩、罗瀛藩三个师,在十余艘外国军舰的掩护下渡过湘江,成南北攻势向市区进逼。

子夜时分,陈毅安接到军团司令部的紧急命令:红一纵队全线撤出战斗,其中一个团速向乌梅岭靠拢,接受任务。陈毅安要黄克诚指挥部队且战且退,自率第二团赶往乌梅岭。部队走到半路上遇见彭德怀带着小股队伍赶来,他告诉陈毅安:军团政治部尚在城中,滕代远、袁国平都不见出来,得赶紧去接应他们。陈毅安毫不犹豫地说:“我们这就杀进城去!”

丑时左右,第二团一分为二,由彭德怀、陈毅安各率一支,乘势攻入城内。红三军团政治部百余人,正被敌人困在这儿脱身不得。枪声一响,敌人眼见红军援兵开到,生怕遭到围歼,不得不退走。接应军团政治部成功后,彭德怀对陈毅安说:“离天亮还有两个多小时,新河那儿的口子我放心不下,你带二团去挡一挡。”说完,与陈毅安握手分别。

新河是红三军团全线撤出长沙的通道。陈毅安带着二团赶到时,敌人已冲破了红三纵队的头道防线,正向第二道防线猛攻,阵地岌岌可危。投入反击的二团首次行动未遂,第二次才获成功。二团坚守到天亮时也准备撤退。陈毅安布置两挺重机枪架设在堤岸上。他站在离重机枪不远的地方,正用望远镜向江边观察,突然,左侧前方的敌人阵地上,一挺机枪进行火力偷袭,打倒几个战士,来不及卧倒的陈毅安也连中数弹,跌倒在血泊里。

接近上午8时,最后撤出长沙的红一纵队二团赶到乌梅岭,会合了主力部队。彭德怀听说陈毅安负了重伤,跑步赶过来。老远就听见揪心的哭声。看见黄克诚、彭雪枫等人低垂着头,彭德怀知道不妙。他来到担架旁时,陈毅安已停止了呼吸,他的脸色立刻苍白了。

当天下午,部队来到浏阳县境的永安市,在镇外一座山头停下来。一下像苍老了十几岁的彭德怀,独自转了好几处地方,为陈毅安选定了墓地。一面鲜红的战旗代替了棺木,一块无字的石头代替了墓碑,红军将士们发自内心的诚挚哀悼代替了悼词。彭德怀、滕代远带领军团司令部及红一纵队的官兵们,肃立四周,按军仪向陈毅安遗体作了最后的告别。彭德怀是最后离开的,庄重地再向土坟鞠了一躬,才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离去。

故人难忘

时间,在李志强的不安与企盼中到了1931年。正月27日,她在家里生下一男孩,取名晃明。小孩长到满月,仍不见陈毅安有信寄来。强烈思念丈夫的李志强,把陈毅安以前写给她的五十四封信找出来反复阅读,以这种方式寄托对丈夫的不尽眷恋。

1931年3月上旬,李志强接到陈毅安一封信,邮戳上标明发自上海。她连忙拆开,只见两张素白的信笺上没有一个字。顿时,她的脸色变得如同信笺一样白。随着泪水的涌流,李志强呓语般地说:“这难道是真的?”

在上年他们的蜜月期间,有一次,陈毅安对偎依在旁的妻子说:“要是哪一天我在战场上牺牲了,会想尽办法告诉你。你要是收到我的空白信,就说明我……”李志强听到这里,伸手去捂他的嘴。陈毅安却认真地说:“这是真的。红军与敌人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谁能保证自己不受伤或不战死?……”

空白信像可怕的噩耗,差点把李志强击倒了。但她顽强而执拗地相信“信到人在”的固有逻辑,尽量安慰自己。

又过数月,再也接不到丈夫的来信。冷酷的现实使李志强意识到:一切都是真的。那是他牺牲前写好信封,装上空白信笺,委托战友在他战场捐躯后,过一段时间发出的。想到这儿,她真想大哭起来,然而又怕婆婆知道,不敢哭出声音。

小晃明长到半岁多了,李志强决定去省城谋事。她来到长沙,在亲戚家住下。不久,适逢湖南省长途电话局招考,凭着师范毕业生的文化功底,李志强得到了在长沙电讯局当职员的工作。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救亡的浪潮汹涌全国,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李志强更加怀念陈毅安。她怀着万分之一的希望,于9月23日写了一封询问丈夫下落的信,以快信寄往延安八路军总指挥部。

相隔了二十多天,一封署有“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的公函,送到了李志强手上。李志强急切地拆开,见信笺上写道:

志强先生台鉴:

来函敬悉。

毅安同志为革命奔走,素著功绩,不幸在1930年阵亡,为民族解放中一大损失。

当日寇大举进攻,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今日,只有继续毅安烈士精神,坚决奋斗,完成其未竟的遗志。尚望珍重,此复康健。

彭德怀

十月一日

读完信函的李志强,顿时泪如泉涌,放声大哭。

这时候的李志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信为何到了彭德怀手上。本来,她的信是首先转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手里,朱随即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一愣,感慨地说:“陈毅安,我记得,是个有将帅之才的同志呐!他后来转到了红五军,是打长沙牺牲的,还是由老彭回信吧。”

不久,叶子龙将信转到了彭德怀那里。

1939年秋,李志强直接向彭德怀写了一封信,要求带上孩子去延安。两个多月后,八路军驻

长沙办事处转来彭德怀的回信,表示欢迎她母子俩去,还随寄了二百元旅费。李志强决定即去延安。她打点好了行装,找到老校长徐特立(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开好路条。当她带着小晃明刚到长沙火车站,被稽查局的特务拦住盘查,搜出了徐特立所开的路条,立即被关进监狱。母子俩在狱中受到折磨,直到日寇大举进攻武汉之前,才侥幸出狱。

雄鸡唱得天下白。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李志强于8月26日给彭德怀写了一封信,将当年没有去成延安的原因及对以后工作的希望一一倾吐。同年10月上旬,李志强接到彭德怀寄自兰州的复信,信中写道:

志强同志:

你和晃明8月26日写来的信,已经收到了。你们母子熬过了十多年艰苦生活,始终向往革命,这种精神是值得钦佩的。至于你们目前的生活工作与学习问题,我已电告湖南省委黄克诚同志,请予关照。如有困难,可和他们面谈。此复并致敬礼。

彭德怀

十月三日

彭德怀的关怀,极大地温暖着李志强母子的心。在人民政府的关心下,李志强于1950年夏调到北京电信局工作,陈晃明进京上了大学。不久,’李志强托侄女在湘阴老家取出珍藏的五十四封书信,带到北京,准备等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来交给他。

1954年12月7日上午,彭德怀派警卫参谋景希珍,将李志强母子俩接到中南海永福堂。彭德怀与夫人浦安修立在门口迎接,叫着李志强母子的名字,热情握手、叙话。李志强讲了陈毅安五十四封书信的情况,彭德怀惊讶而激动地表示,再忙也要抽时间读完这些信,并赞扬李志强保存了一批珍贵的革命文物。

1958年3月,长沙革命烈士公园建成,有关部门托李志强请彭德怀为陈毅安烈士题词。彭德怀起初有些犯难地说:“我的字写不好,很少题词什么的。”只过几秒钟,又慷慨地说:“好,我破个例!毅安是我情同手足的战友,是有功于革命的烈士。写几个字,算是送个花圈吧。”彭德怀凝神一想,挥毫写道:

生为人民生得伟大

死于革命死得光荣

毅安同志永垂不朽

一九五八年彭德怀谨题

此情绵绵长连心。1983年3月,八十二岁的李志强走完了人生的旅程。临终之前,她无限眷恋地望着陈毅安和彭德怀的照片,留给儿孙们的遗愿是:生前与丈夫在一起的时间太短了,死后要与毅安合于一起,并希望让丈夫的灵魂回到战斗过的井冈山去。

李志强的遗愿实现了。1987年4月,陈毅安与李志强的部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陵园内一座庄严的陵墓。汉白玉墓碑的正面,镌刻着宋任穷的题字:

卓越的红军将领,

不朽的人民功臣

挽陈毅安烈士

宋任穷于一九八八年九月

弃笔从戎——卢德铭

卢德铭牺牲时,年仅22周岁。当时,毛泽东得知他牺牲的消息后痛惜不已,连呼:“还我卢德铭!给我三个师也不换!”

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英雄人物,会让毛泽东发出如此的感慨?

1925年,在四川自贡的一个富裕家庭里,卢德铭降生了。从小,他就被父母送进一所私塾学习,接着读小学,再考入成都公学。父母希望他能走上仕途或者从商,将来好光耀门楣。可是,少年卢德铭在中学期间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接受了大量的新思想,内心逐渐萌发了弃笔从戎的念头。

当卢德铭把内心真实的想法告诉给父亲时,遭到了父亲的斥责和反对。卢德铭耐心做父亲的工作,把自己的抱负一一讲给父亲听。最终,父亲勉强答应了他的要求。

1924年,卢德铭去报考黄埔军校。可是,当他赶到时,黄埔军校的考试已过。他只好委托自己的同乡,一位和孙中山先生交往甚密的人士,为他写了一封举荐信。他心中的万丈豪情和远大抱负打动了孙中山先生,破例让他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卢德铭不负众望,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后来,孙中山到学校考察时,对卢德铭的出色表现大为赞赏,说:“今后,全校学生要以卢德铭为楷模。”一时间,卢德铭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在进入黄埔军校学习的同年,卢德铭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卢德铭从黄埔军校毕业。随后,参加了北伐战争,任国民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的连长一职。1927年,卢德铭率领警卫团到南昌参加南昌起义。不过,当他们赶到时,南昌起义的部队已经南下。随后,他带领部队转移到江西,与修水、浏阳、平江的农军会合,参加并直接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当时,卢德铭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是秋收起义部队的军事总指挥。

起义当天,卢德铭率领起义部队从修水西门出发,到渣津镇一带宿营。10日,起义部队攻下朱溪厂,越过修水、平江边界,打下了平江的龙门厂。11日,起义部队路过金坪攻打长寿街时,腹背受敌,情况危急。为保存革命实力,卢德铭当即一边组织反击一边撤退,最后带领部队安全向浏阳转移。原本,起义部队计划先夺取长沙,可因敌强我弱、力量悬殊,各个起义部队攻城时都先后遭到失败。

就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主张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井冈山一带转移。身为军事总指挥的卢德铭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战略方案,同意带领部队往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地区转移。

20日,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卢德铭率领工农革命军从文家市出发,向井冈山进军。两天后,起义部队到达萍乡芦溪。在起义部队从芦溪出发后不久,遭遇到了尾随而来的敌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卢德铭为了掩护主力,立即组织部队进行了阻击。由于仓促应战,部队损失很大。卢德铭在阻击战中,冲锋陷阵,常常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身先士卒的卢德铭成为敌人的攻击目标。突然,一颗流弹从他的胸腔穿过,年仅22岁的卢德铭不幸光荣牺牲。

卢德铭是优秀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是人民军队的早期出色军事指挥员,英勇善战,在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卢德铭短暂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1982年,为了纪念年仅22岁的秋收起义部队总指挥,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在卢德铭牺牲地修建了卢德铭烈士革命陵园。1987年,江西省政府批准卢德铭烈士陵园为全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现在卢德铭烈士陵园经过改扩建后占地达1000亩,包括秋收起义纪念陈列馆、卢德铭烈士墓、无名(烈士)英雄纪念碑、浮雕文化墙及诗碑林、烈士群雕园和秋收起义芦溪战役光电演示水幕等景观。

在秋收起义80周年纪念日前夕的2007年9月8日,解放军原总参谋长杨得志上将题写的“卢德铭烈士纪念碑”正式揭牌,供人们瞻仰。

2009年新中国诞辰60周年前,卢德铭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为阶级而死——王尔琢

“尔琢,我的兄弟啊!”朱德一路风尘仆仆地赶来,看见倒在血泊中的人,失声痛哭起来。

对于刚刚发生的一幕,许多当事人还惊魂未定。他们实在想不明白,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种地步:他们的营长袁崇全叛变了,还开枪杀死了团长王尔琢!

就在前不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接连两次粉碎了敌人的“会剿”。按理说,红色政权稳固了,应该好好建设根据地。可这时候,党内却不合时宜地犯了“左”倾错误。王尔琢被派往湘南,他冒着杀头危险抗拒命令,将部队带到了桂东,避免了全军覆没。然而,就在王尔琢带领余部重返井冈山时,悲剧发生了。他手下的二营营长袁崇全煽动官兵叛变,打算投靠敌人。

面对这一突变,大部分人建议一举消灭叛军,稳定军心。可王尔琢本着一颗善良的心,坚决只身前去,劝回叛逃的士兵。没想到,丧心病狂的袁崇全竟开枪打死了王尔琢。

年纪轻轻的王尔琢,就这样牺牲了,死时年仅25岁。

10月中旬,红军在宁冈砻市的河东沙洲上,为英年早逝的王尔琢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一副由毛泽东拟定,陈毅书写的挽联,格外引人注目:

一哭尔琢,再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看到这副挽联的人们,忍不住地想起那个留着长头发,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子。

王尔琢出生在湖南石门的一个普通家庭。他自小就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十分不满。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颗救国救民的种子在他心里深深地扎下根。21岁那年,王尔琢从学校肄业,毅然决然地弃笔从戎,考入广东黄埔军校,并于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后来随朱德、陈毅等人到井冈山,任红四军参谋长兼二十八团团长。到达井冈山不久,王尔琢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这在五斗江战役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报告,走在前面的二十九团刚刚在黄坳和敌人交上了火。”一个士兵跑过来向王尔琢报告前方的战况。

“好,继续观察,有情况及时向我报告。”王尔琢沉着地说道。

王尔琢率领的二十八团紧跟在朱德率领的二十九团后面,准备采取“集中兵力,歼敌一路”的方针,粉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会剿”,打破敌人企图将革命火种扑灭的妄想。

大概几个小时后,那位士兵又兴冲冲地跑回来,向王尔琢报告前方战况。这一次,明显地能从他脸上看到喜色,看来是有好消息了。

“二十九团已经用梭镖之类的武器打败了敌人,此时他们已经越过黄坳,敌人逃往拿山了。”

王尔琢随即命令二十八团,加速赶往黄坳。到达黄坳后,王尔琢细心地询问了具体战况。他得知,刚才与二十九团交锋的是敌人的先锋部队,主力还在后面。接着,他又认真地勘察了周围的地形地势,决定在五斗江一带设伏,一举击溃来犯之敌。

当部队抵达五斗江后,王尔琢对部下详细说明了设伏计划。各团部领命后,开始分头行动。

溃逃的敌人返回主力部队后,将刚才的战斗情形细说了一遍。敌人高兴极了!他们以为刚才的那股红军不是主力部队,使用的武器全是梭镖。这一情况,对他们来说,实在是轻而易举消灭红军的好机会。可当他们来到五斗江,进入红军的包围圈时,却发现他们面对的根本不是梭镖队,而是红军的主力部队。这时,他们才慌了。

红军占据制高点,居高临下发动攻击。慌作一团的敌人根本就无力反抗。最终,敌人被红军打得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一时间溃不成军。

在王尔琢缜密的计划和沉着的指挥下,红军一举歼灭了敌人,取得了五斗江战斗的决定性胜利。

王尔琢曾说:“革命不成功,不刮胡须不理发”。因此,王尔琢一直以长发披肩、胡须齐胸的形象示人。现在他牺牲了,这个特别的形象和身影一直在人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原本有些“怪异”的样子,现在看来只觉伟岸。

2009年9月,王尔琢被评为100位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舍己为人——张子清

张子清,人称“活关公”。

1901年,张子清出生在湖南益阳桃江县。小时候的张子清,家境还算小康,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后来,他考入了湖南讲武堂。结业后回到家乡,参加了反对反动军阀赵恒惕的斗争。这期间,张子清开始接触革命思想。

1925年,张子清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张子清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正式走上革命的道路。后来,又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跟随毛泽东在井冈山周边地区进行游击斗争,机缘巧合之下,他率领的部队在桂东县境内活动时最早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取得联系。

1928年春天,时任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的张子清带领三营,为了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能顺利上山与毛泽东会合,亲自担任掩护工作。在掩护过程中,张子清带领战士们凭借英勇顽强的作战精神,多次打退敌人的猛攻。

但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

身为师长的张子清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不幸腰部和左脚脚踝骨中弹。谁也没想到,打进左脚脚踝骨内的一颗子弹成了致命伤。

身负重伤的张子清随即被送到小井红军医院接受治疗。战争年代,红军后方医院医疗设备和技术都十分落后。小井医院的医疗设备更是简陋:没有麻醉药物,就连最普通的镊子和钳子都是用竹子做成的。

张子清咬紧牙关,在没有任何药物麻醉的情况下,先后开了六次刀,最后还是没能成功取出嵌进脚踝骨里的那颗子弹。久而久之,中弹的伤口逐渐发炎,甚至腐烂流脓,伤势逐渐恶化。医院没有办法为他减轻痛苦,他唯有依靠惊人的毅力支撑着。

不过,仅靠毅力是不够的。当务之急是要先消除中弹部位的炎症。否则的话,张子清的病情会越来越危险。要消除炎症,必须要有盐水。可盐在那时是稀缺物品。

敌人为将红军困死在山上,封锁了一切经济物资供给的渠道。盐,作为清洗伤口的物品,更是被严格盘查。山下的村民为帮助红军渡过难关,纷纷铤而走险,想尽各种法子往山上运盐。可敌人实在是太狡猾了!只要发现村民向山上的红军供盐,一律就地杀害。一时间井冈山笼罩在血雨腥风中。

盐供应不上,小井医院的医护人员只好先用茶水和白开水清洗伤口。

一天,一名山下的村民又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送来了急缺的盐。医护人员赶快把部分盐送来给张子清用。可是,张子清舍不得,仍旧用金银花水洗伤口。他把盐偷偷地藏在床底下,打算让给更需要的伤员。虽然他一直没有出过医院大门,但他知道外面的战斗形势很紧迫,因为每天都有好多新伤员被抬进医院。骤增的伤员让医疗条件本来就很差的小井医院一时束手无策。

这些情况张子清都看在眼里。这一天,他把医院的护士长叫来,对她说:“我有一样东西交给你,不过,你一要按照我说的去做。”护士长心生疑惑,不过看到张师长严肃而冷峻的神情,还是点了点头。

张子清从床底下掏出一个包裹得很好的油纸包,交给护士长。护士长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看,高兴地叫了起来:“哇,是盐,咱们有盐了!”不过,高兴之后,她转念一想,哪里来的这么多盐?她看着张师长,又看看他肿得老高又仍旧溃烂的伤口,顿时明白了。原来,之前拿给张师长的盐,他一直没舍得用,现在全都捐出来了。

“师长,你……你也是重病号啊!你这脚再不治,恐怕……”护士长呜咽,她的心里难受极了。

“护士长,你刚刚不是答应我了吗?这些盐,你拿去给战士们洗伤口,尽可能地将所有伤员的伤口都清洗一遍。”张子清命令道。

护士长满含泪水答应了。此刻,她的心如刀绞。自从张师长入院以来,常常忍受着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可是他从不叫一声苦。好不容易弄来了盐,他却舍不得用到自己身上,全都留给了新来的伤员。

这件事很快在小井医院传开了,战士们对这位有情有义、舍己为人的师长更加尊敬了。后来,恢复健康的伤员把张师长让盐的故事带到了战场,鼓舞了前线打仗的战士们。然而,张子清却因为伤口恶化,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壮烈牺牲了。

这一年,张子清还不满29岁。

“绿林好汉”——袁文才

毛泽东不止一次地强调,井冈山上的“绿林好汉”袁文才,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位“山大王”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会让毛泽东一直赞赏有加呢?

在宁冈县的茅坪有一个叫马源坑村的小村庄。这个村子里大多是客家族。袁文才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

小时候的袁文才敏而好学,一心想着尽快完成学业,以便到更广阔的天地里施展拳脚。可是,事与愿违,袁文才上学的第二年,他的父亲突然因病去世,家里也变得十分拮据。从此,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为减轻母亲的重担,小小年纪的袁文才早早地辍学,回到家里和母亲一块下地干活。

渐渐地,袁文才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从小就吃尽苦头的袁文才,早看透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不甘心一辈子务农。袁文才一直在寻找机会,试图找到另一条出路。

机会终于来了!

为了反抗大土豪、大地主的压迫,袁文才加入当地的“刀马队”。不久,“刀马队”被编入宁冈县保卫团,袁文才任团总。1926年秋,受湖南农民运动的影响,中共宁冈支部在宁冈领导了农民暴动,成立了农民自卫军。在这次宁冈暴动中,袁文才担任总指挥。同年11月,袁文才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袁文才率领农民自卫军在茅坪一带坚持斗争。这期间,他与部下攻打永新城,解救出大批被捕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同时,袁文才还经常带领部下打土豪、分财产。在茅坪和永新一带,袁文才的威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过,在他声名远播的同时,也引来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疯狂剿杀。可是,袁文才利用井冈山的天然环境,将部队带进深山化整为零,灵活作战,常常让敌人摸不着头脑,气急败坏又无计可施。

从此,袁文才占山为王,当起了“山大王”,过上绿林好汉的生活。

直到1927年10月,毛泽东的部队开进茅坪,袁文才渐渐与革命队伍越来越亲密。他一路追随毛泽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袁文才和毛泽东在井冈山结义的故事一直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向井冈山行进时,就已听说过袁文才的大名。如果这支革命队伍想要最短的时间内在井冈山上立足,就必须得到这位“绿林好汉”的同意才行。为了表示诚意,毛泽东只带了几个人去与袁文才见面,还许诺送给袁文才100条枪。当然,毛泽东此时并不知道袁文才为了防备工农革命军,早已在后山设下埋伏。此时的袁文才被毛泽东的大气和魄力所折服,当即同意秋收起义部队可以到茅坪安家,并负责起革命军后勤部的相关筹备工作。

此后,袁文才还现身说法,感召自己拜把兄弟王佐——另外一个“绿林好汉”也加入到革命的行列当中来。1928年初,袁文才所带领的农民自卫军经过改编,成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袁文才任团长。从此,这支队伍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先后参加了新城、龙源口、黄洋界、坳头陇等战役,为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挺进时,袁文才任红四军参谋长随军出征。不久,他独自返回井冈山,担任宁冈县常委委员。当时,党内出现了“左”倾错误,袁文才被错杀在永新城内。当毛泽东知道这件事后,一直愧疚不已,直

喊着:“杀错人了,杀错人了呀!”

新中国成立后,袁文才得以沉冤昭雪,恢复了名誉,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65年5月,毛泽东重返井冈山时,特地将袁文才烈士的妻子谢香梅接到井冈山宾馆,亲切地称她为“袁文子”,并语重心长地说:袁文才、王佐不在了,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袁文才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犹如兰花——伍若兰

朱德酷爱兰花,不仅仅是因为欣赏兰花高洁清香的品格,更是因为思念着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他的妻子——伍若兰。

1903年,伍若兰出生在湖南耒阳县的一个小山村。她家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伍若兰受父辈的影响,酷爱读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还在读书期间,伍若兰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伍若兰回到家乡,加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从事农民运动方面的革命工作。22岁那年,伍若兰结识了带部队进入耒阳的朱德。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与朱德结成革命夫妻后,伍若兰一直追随朱德到处辗转奔波。直到朱德带领部队顺利到达井冈山,他们才在井冈山上安了家。此时,伍若兰在红四军军部担任宣传队长,同时兼任妇女部的工作。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无疑是艰难的。为了配合红军作战,伍若兰带着宣传队的队员深入群众,向老百姓们宣讲红军的革命目的,调动他们的革命积极性,为红军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此外,她还带领着妇女部的成员为前线做好后勤工作。有时,她们为战士们拆洗棉被和衣服;有时,她们为前方战士送水送饭;有时,她们为前方战士赶制军鞋;有时,她们为后勤保障部队下山挑粮……

伍若兰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从没把自己放在一个军长夫人的位置上。她默默地守候着朱德,默默地支持着革命,用自己的力量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她清新淡雅,犹如长在井冈山悬崖峭壁上的一株兰花,迎风伫立,不卑不亢。

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撤离井冈山向赣南一带行进。伍若兰随朱德一路前行。

红军到达寻乌时,与尾随而来的敌人发生了激战。由于敌人的火力十分凶猛,加上天还未亮,红军面临的形势十分紧迫。没过多久,红军就被敌人团团包围。面对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情况,朱德决定亲自带领一队人马,杀出一条血路,冲出重围。作为妻子和革命者的伍若兰,为保证朱德等人的安全,也带领了一队人马向敌人发动进攻,掩护朱德撤退。

天亮后,朱德率队冲出了重围。可伍若兰却因腿部中弹,行动不便被敌人抓住。当敌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后,高兴得欢呼雀跃。他们心想:有了这么一个重要的人质,就不相信朱德能见死不救。这样一来,他们设下埋伏圈就可以将红军一网打尽。

为了从伍若兰口中得到情报,敌人对伍若兰进行了严刑拷打。

“说!毛泽东和朱德在哪儿。”敌人恶狠狠地问道。

“他们在人民群众的心中。”伍若兰头也没抬,回了一句。

“你还挺伶牙俐齿的!我知道你是朱德的老婆。就算你不说,朱德也会为了你来冒险。”敌人说完,得意洋洋地笑了。

可是好几天过去了,依然没有朱德的半点消息。这一下,敌人坐不住了。他们开始再次对伍若兰进行威逼利诱,试图找到点线索。可是,伍若兰仍旧没有吐出半个字。

“你难道就不怕死吗?”敌人凶狠地吼道。

“死,又有何惧?我们共产党员从来不怕流血牺牲。”伍若兰大声地说道。

“就算你不怕死,那你肚中的孩子怎么办?”敌人一语戳中伍若兰的软肋。

是啊,孩子,这是她与朱德生命的延续,可是,偏偏孕育在这个不太平的时候。想到这里,伍若兰心如刀绞,这个孩子注定是保不住了。她抬起头,目不转睛地盯着敌人,坚定地说道:“我的孩子和我一样,为了革命,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万死不辞!”从她的眼神中,敌人看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这种大无畏让敌人惊慌失措,因为他们还记得这位女革命者说过的话:“革命一定会成功,你们一定要灭亡!”

1929年2月8日,年仅26岁的伍若兰被杀害了。敌人还凶残地将她的头颅挂在赣州城门上三天三夜。她是一株万年常青的幽兰,高洁,清雅,永不凋零。

足智多谋——何挺颖

四万万人发吼声,火山爆发世界惊。

中国有了共产党,散沙结成水门汀。

写下这首气势磅礴的诗歌的作者,正是何挺颖。

1905年初夏的一天,何挺颖出生在陕西省的何家湾。家境不错的何挺颖,8岁上私塾学校,接着又上小学、初等中学,20岁那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成为数学系的一名高材生。

在读大学期间,何挺颖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结交了一些共产党朋友。在这些共产党人的熏陶下,何挺颖慢慢地走上革命的道路。1925年6月,何挺颖通过组织的考验,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同年秋天,何挺颖转到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接触到了更多的爱国人士和革命人士。这对他的思想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26年,何挺颖在上海一所工人夜校任教。这期间,他深入工人的生产和生活,了解工人的疾苦,并与工人一道向万恶的旧社会发起抗争。那首唤起革命烈焰的小诗,便是在这段期间写下的。

半年后,何挺颖加入到北伐军的队伍。大革命失败后,赶赴武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在以卢德铭为团长的警卫团干部连任职。后来,和警卫团一道奉命参加南昌起义,后又跟着毛泽东参加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这时,何挺颖已经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的连党代表一职。

湘赣边秋收起义遭受挫折后,何挺颖义无反顾地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朱毛两军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何挺颖担任第十一师党代表兼第三十一团党代表。

1928年夏天,敌人对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当时驻守井冈山的红军只有何挺颖、朱云卿领导的三十一团一个营。为对付敌人四个团的兵力,为了守住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何挺颖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黄洋界保卫战打响之前,还有这样一段插曲。

为了阻挡敌人的进攻,何挺颖召集大家开会商量应对措施。有人提议在上山的必经小路上洒满竹钉。

“竹钉虽好,但威力不大。就算扎伤敌人,可敌人有充足的药物,养两天就能接着上战场。咱们到时候也还是对付不了啊。况且,主力部队一两天之内还赶不回来。”何挺颖心里有些担忧。

“要是让他们踩了之后,躺在**十天半个月的,就好了。”有人小声附和着。

“嗯,这是关键。大家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竹钉升个级的?”何挺颖提议道。

一时间,大家都陷入到沉思当中,没一个人站出来表态。

正在这时,一名侦察员冲进来报告:“大批敌人已经到达山脚下,对我们的先锋部队进行了疯狂而恶毒的进攻。咱们死伤了不少兄弟啊!”

“恶毒?毒,毒,对,就是它!”何挺颖听了侦察员的报告,自顾自说起来。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何挺颖激动地对大家说:“既然敌人那么恶毒,咱们也来个以毒攻毒。”

“怎么个以毒攻毒法?”有人问道。

“咱们在竹钉上抹上毒,敌人踩上后,一时半会儿就好不了了,也为我们争取了时间。”何挺颖解释道。

“办法是好,可是用什么毒呢?”有人问道。

这一问,把何挺颖问住了。他把脸转向当地的赤卫队队长。队长想了想,说:“山区里最多的就是毒蛇,咱们可以抓几条毒蛇来,下蛇毒。”

队长的话音还没落,何挺颖就打断了:“不,蛇毒不好。它的毒性虽大,但我们的战士们都没有抓蛇的经验,很容易被毒蛇咬了,岂不是对我们更不利?最好,能有一种对我们无害却对敌人有害的‘毒’。”

大家再一次陷入到沉思当中。

不知道过了多久,何挺颖见大家都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便让大家散会,回去再琢磨琢磨。

太阳快沉入西山了,何挺颖还一直想着“以毒攻毒”的事,但一直毫无头绪,便索性走到外面透透气。他边走边想,不知不觉地走到一块菜地前。何挺颖抬头一看,一位老农正在地里施肥。他信步走过去,与老农攀谈起来。

“老人家,年纪这么大了,还在干活啊?”何挺颖关切地问道。

“家里就剩我们老两口了,孩子们都参军打仗去了。不自己干,不行啊!”老农答道。

“唉,难为您了。这都快天黑了,您为何不等到明儿天亮了来干呀?”

“不行,我这浇的是农家肥,必须晚上浇。这肥啊,大白天的会烧死菜苗的。”

“哦,原来如此啊!看来这农家肥,还真个好东西。”

“是啊,用好了是肥料,用不好就是毒啊!”

何挺颖一听见“毒”这个字,立刻敏感起来。他赶紧向老农打探这其中的缘由。原来啊,只要先将利器放在火上烤,再浸在尿里泡个一两天,就能让利器变成带毒的武器。如果不留神伤到的话,伤口就会化脓。特别是在夏天,化脓的伤口没有十天半个月是不会好的。

何挺颖了解后再三感谢老农,一路小跑着回去给大家布置任务。

后来,敌人踩着沾满“尿毒”的竹钉,死伤大半。这种“毒钉”对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29年初,何挺颖跟随毛泽东、朱德转战赣南,不幸在大余战斗中身负重伤。由于途中一直受到敌人的围追堵截,何挺颖的伤势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和医治,越来越严重。后来在转移途中再次遭袭,何挺颖不治身亡,时年24岁。

何挺颖的青春是短暂的,也是美好的。英年早逝的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视死如归——尹宁万

毛泽东曾说过:“茶陵的同志很会打仗,很勇敢。茶陵铁牛嘛!”

被誉为“茶陵铁牛”之一的尹宁万,牺牲时年仅20岁。

尹宁万是地地道道的茶陵人,也是茶陵县早期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是在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后来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1928年,尹宁万回到茶陵,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地下工作。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夜,他都勤勤恳恳忘我地工作着。

不久,尹宁万就病倒了。

常常在深夜时分,睡醒一觉的人们仍能看见尹宁万屋里透出来的灯光,听到他严重的咳嗽声。大家纷纷劝他,让他休息一段时间,好好休养一下。可是,尹宁万放心不下工作,仍旧坚持着。渐渐地,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脸上越来越没有血色。严重的时候还会突然晕倒,出现暂时性的昏厥。

组织上得知他得了严重的肺病后,要求他暂时离开岗位到乡下养病。不得己,他只好服从安排,隐藏在村民家中,一边养病,一边向群众传播革命思想。由于尹宁万的大力传播,村子里的人们开始有了反抗意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任由大地主、大恶绅欺负,他们从软弱可欺开始向勇敢抗争转变。

村民们的这一变化,土豪们显然注意到了。他们悄悄地打探,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原来村里藏了一个共产党,他就是尹宁万。土豪们赶紧将这个消息透漏给保安团。保安团得知后,立即加派人手,疯狂地扑向村子。他们开始一家一户地搜,那种阵势好像哪怕掘地三尺,也要把尹宁万找出来。一时间,原本宁静的村子变得喧闹起来,到处都是火把,到处都能听见保安团恶狠狠的吼叫声,孩子们惊慌失措的哭叫声,还有鸡鸣狗吠掺杂在中间。

提前得知消息的村民,当即把尹宁万转移到张大妈的地窖里。保安团挨家挨户地搜着,始终不见尹宁万的影子。他们知道,肯定是这帮村民藏起了尹宁万。于是,他们怒了,冲着手无寸铁的村民叫嚣着:“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人!识相的,就赶紧将姓尹的交出来!”

村民们都被保安团押到空地上,他们打算杀一儆百。村民们虽然极度恐惧,但他们都不愿意供出尹宁万。保安团的人见村民们不配合,抓过一个小孩,唬道:“你们要是再不交出尹宁万,那么这个小孩的命就没有了!如果还不交出尹宁万,那么整个村子里的人全都要杀掉!”

这个小孩是张大妈的孙子。

躲在地窖里的尹宁万听到了,打算出来去救人。张大妈在院子里一把抓住了他,拖着尹宁万,声泪俱下地说:“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出去啊!”

“可是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就把全村人的性命置之不理啊!更何况,您的孙子还在他们手上。”尹宁万着急地说道。

“我也心疼我那可怜的孙儿,可是你是我们活着的希望和盼头,你死了,将来谁替我们报仇啊?”张大妈就差给尹宁万跪下了,她抹着眼泪伤心地说道。

尹宁万扶着张大妈坐下,眼眶里满含泪水。他对张大妈说道:“用我一个人的性命换全村人的命,我死了也值!今天死了一个尹宁万,明天还有千千万万个尹宁万站起来。大妈,你不用劝我了!”说完,就冲出了院子。

就在保安团的人等得不耐烦,准备开枪时,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响起了。

“我尹宁万来了!”

村民被这视死如归的气概震惊了,纷纷向尹宁万望去。他们的眼中充满了不舍与同情,可说什么也无济于事了。

半天才晃过神来的保安团,见尹宁万自动出现了,高兴得一阵狂笑。

“好小子,算你识相!带走!”保安团恶狠狠地说道,将尹宁万绑走了。村民们眼睁睁地看着尹宁万被带走,一个个悲痛不已,痛哭流涕。

尹宁万被带走后,关在一个不见天日的牢房里。每天他都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可敌人怎么也不能从他口中得到一点消息。最后,敌人残忍地将尹宁万杀害了。

碧血丹心——刘仁堪

从一个贫苦家的孩子到莲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刘仁堪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在革命的道路上一步步成长起来。

1895年秋,刘仁堪出生在江西莲花县浯塘村。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刘仁堪就在地主家帮工,补贴家用。后来,在私塾先生的帮助下,刘仁堪勉强上完了两个冬学(农村在冬闲时办的学校),接着就到长沙码头当搬运工人。

1919年,巴黎和会的消息传回国内,在中华大地上引起轩然大波。北京、上海等地相继爆发游行示威运动。不久,五四运动爆发,湖南长沙也闹起了学生潮。

当时在长沙码头当工人的刘仁堪,在省工会的组织下,参加了大罢工。这是刘仁堪第一次接触“革命”这个字眼。通过阅读大量的革命书籍,他的思想慢慢转变了,心中油然萌生出了一股革命的豪情。从这时起,刘仁堪积极地参加工人运动,汲取先进的思想,被同事们戏称为“刘先锋”。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他于1925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拥护者,成为莲花县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

入党后的刘仁堪,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回到自己的家乡组织革命活动。他一边以教书、行医为掩护,一边积极创建农民协会,进行革命宣传。

1928年6月30日,在红军的帮助下,莲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刘仁堪成为莲花县苏维埃政府第一任主席。11月,出任中共莲花县委书记。

一年后,不幸的事发生了。刘仁堪遭人告密,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走了。不管是严刑拷打,还是威逼利诱,刘仁堪都没有透露给敌人半点情报。押赴刑场那天,敌人残酷地割掉他的舌头。他不能说话,就用脚趾头蘸着血,在地上写下“革命成功万岁”几个大字。随后,便英勇就义了。

刘仁堪牺牲后,莲花县的乡亲们十分怀念他。最让百姓们念念不忘的,是刘仁堪为大家找盐的故事。

那年月,盐在井冈山地区算是稀缺物资。乡亲们日常生活,红军清洗伤口,都需要盐。可是,敌人偏偏实行了经济封锁。为大家找盐,成为刘仁堪当上主席后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

自从红军攻克莲花县城后,当地的土豪劣绅在反动头目的带领下,将盐都藏了起来。乡亲们长时间没有盐吃,身体已经开始浮肿;红军伤员没有盐水洗伤口,病情已经开始恶化。

为了找盐,刘仁堪不知道熬了多少个夜。他的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愁得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好。

一天,刘仁堪又在屋里想办法,来回踱着步子,手上的烟头快烧到手指了也浑然不觉。他知道村里有盐,可带人找了好几次,也没找到。他心想:朱协民这帮人还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

刘仁堪思来想去,决定在一个叫朱协民的身上找突破口。

朱协民远远地看见刘仁堪大步流星地朝他家方向走来,心里十分清楚,刘仁堪准是为了盐的事,于是早就在心里想好了托词。

“刘主席,您又来了!这次又想没收点什么东西啊?”朱协民一脸谄媚地说道。

刘仁堪一眼就看穿朱协民的小心思,冷冷地说道:“你小子出去看看,乡亲们都肿成什么样了!”

“哎哟,这家家户户都没盐吃,我们家也一样,看看我也浮肿了。”朱协民晃着自己的大脑壳说道。

刘仁堪心里憋着火,心想:你这哪里是浮肿,明明就是大鱼大肉吃多了,胖的!

朱协民见刘仁堪没开口,接着说:“您瞧瞧,我们家也挺困难的。您为什么老往我们家找盐啊?您作为主席,为大伙办实事的心,我是理解的。可我们家真没有盐!”

刘仁堪见劝说没用,便严厉地说道:“你小子没有跟别人一样被抓,主要是你之前态度好,比较配合工作。如果你这次不配合的话,恐怕你的下场和他们一样!”

“刘主席啊,我们家真的没盐,您让我们怎么配合啊?”朱协民知道刘仁堪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一直死扛着不松口。

刘仁堪见这样说下去,也解决不了问题,便忿忿地离开了朱协民家。走到拐角处时,他突然被一只山羊吸引了。那只羊不吃青草,反而在啃光秃秃的空地。刘仁堪感到十分奇怪,便走过去,用手蘸了蘸,送到口里一舔,居然是咸的!

刘仁堪这才恍然大悟,朱协民将盐埋在了地底下。没想到,盐吸收了地下的水分,渗到了地面上。他转身返回到朱协民家中,对他严厉地说道:“如果你想这么一直耗下去的话,那我就派人挖了你的墙角。”朱协民听到“墙角”两个字,再看看刘仁堪的表情,意识到自己的诡计败露了。

朱协民没有可狡辩的了,只好乖乖地交出盐来。

刘仁堪回去后,让村民们牵着羊到大地主、大土豪家中去找盐。一看大家把羊牵来了,土豪劣绅们知道,藏盐的事瞒不住了,只好把盐全都交出来了。

(本章完)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