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啜茶亦清雅
处暑静秋怜香幽
茶中照见旧时颜
·对花啜茶亦清雅
素秋渐老,秋阳高照。携女漱玉,南山汲泉,野外寻芳。花间一壶茶,席地饮清雅。
山脚下,姹紫嫣红,花开满坡。我寻一僻静荫凉处,在花下布一小席,银壶煮山中甘泉,瀹泡私房茶韭春。满目伞状的紫色花开,让我想起了桐木关里韭菜窝的春天,只是野韭菜花的紫稍稍雅淡。几枝恣意的花枝,随微风闯入茶席的空间。于是,清亮金黄的茶汤里,有花影**漾入盏,也映着女儿清秀的笑脸。
我坐在一侧,持盏啜茶,凝视着女儿,浮想联翩。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鼎立。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白茅纯束,有女如茶,是一个父亲的自豪。在这个花开深秋的原野,我舍不得小女,像诗中描述的那样,去起碳生火,把衣裳和洁白的袖子染黑了。能用深情厚爱,和女儿去分享一杯醇香有韵的茶,还有什么比此刻更值得珍惜呢?
对花啜茶,唐人谓之煞风景。王介甫有诗“金谷千花莫漫煎”,我却不以为然。到了宋代,陆游有诗“花摇新茶满市香”,并以此为韵事。杜耒的《寒夜》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的窗前月,有了梅花疏影横斜的映照,喝茶的意境便大不相同了。我很认同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的说法:“若把一瓯对山花啜之,当更助风景。”到了清代,还有更洒脱自在的阮元,“又向山堂自煮茶,木棉花下见桃花”。
其实,花下品茶,还是颇具诗意和韵味的。不管是茶香遮住了花香,还是花香湮没了茶香,只要浪漫的情致与愉悦的闲适俱在,而不去刻意纠结,茶香在口舌,花香在鼻目,并没有多少相干。
才色双绝的董小宛和冒襄,“至花放恰采入供,即四时草花竹叶,无不经营绝慧,领略殊清,使冷韵幽香,恒霏微于曲房斗室”。 他们常于花前月下,四时的暗香浮动中,一人一壶一盏,细品?茶的色香性情,羡煞了多少旁人。所谓真名士自风流。
茶斋无花不幽。茶室的供花,若是清幽雅致、疏朗高洁的,可倚花吃茶,风雅无限。若是香高味浓、艳丽娇媚的,不妨隔着竹帘或窗棂远观,隐约朦胧之美,无伤清雅。花是茶室怡情快意的风景,也是四季轮转的信使,不可或缺。
吟诗一首,记下此刻于花的情感:难得花下饮几哉,对花不饮花应猜。秋去冬来春色空,红残绿暗吁可哀。
·处暑静秋怜香幽
过了处暑,秋意凝聚渐浓,而天上的彩云,变得像暑气一样,逸散不聚,所以,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的说法。
处暑后,台湾的香友来访,我支炉备炭,煎水瀹茶。品茗间,我与众友茶里偷闲,试香熏沉数道。青烟袅袅,迂回缭绕。茶烟与香烟,烟云戏聚供养,颇耐玩味。
北宋陈与义有《焚香》诗,描述烟云缭绕,极为真切:“炉香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一炉未残,啜茗味淡,一炉又热,香雾隐隐绕帘,香霭馥馥撩人。熏沉的香气,变幻若茶,或馥郁、或清幽,或醇厚、或雅淡。或带草药香,或带乳香,或带瓜蜜香,或带花草香。然而各种香中,均显露丝状的清凉意,香韵中逸散着苦、涩、与回甘。可见,一道好香,应以穿透力强,香气富有层次感,韵中透着甘甜清凉者为上;淡雅飘逸,意蕴深长,无呛人烟火气者为佳。同一款香,不同温度下呈现的初香、本香、尾香,其中的浓淡、花香、酸甜苦咸辛、清凉意的曲折,个中的逸趣,均须静心妙参。
品香和品茶,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的山花野芳,林泉幽趣,一个是鼻参,一个是口品,都需心证体悟。茶与香,集草木百花众香之妙,皆可入道。朱熹《香界》诗云:“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朱熹的诗,虽是写香,却写尽品茶的幽玄之妙。品茶和焚香,还有插花、挂画,同列为文人的四般闲事,都具有清心涤烦、养性怡情的雅致共性,是明心见性、正觉大道的殊途同归。
茶与香,秉承了大自然的菁华。在敬天法祖的历史长河中,在传统文人的生活里,啜茗焚香,从来都是如影随形。茶与香的滋润,颐养着国人温暖的性情、精致的情怀。
夕阳西下,茶室内,烟云还是百转千回。随缘兄携带水蓝印、六十年代的老方砖,来凑热闹。我由衷感叹,今天是个好日子!三世修得奇楠缘,此生难遇老茶福。于是,薄雾浓云,清凉香氛中,我撬老茶,炉煎渭水。老茶形容枯萎,汤色却烨若春敷,水蓝印清颜如芷,老方砖夕颜若花,如品香,百般的悠长,一样的顺滑。
·茶中照见旧时颜
人过四十,如茶,越品越淡,淡中有味。不惑之人,泡一壶陈年熟普,用百年的老青花盏盛之。目与之而成色,我惊艳这娇醉的茶汤。个中盈浅,回首蓦然。犹记惊鸿照影,曾是美人掠波。茶微凉,色渐淡;心已远,透着寒。人、茶、杯今世偶遇,因缘和合,住色生心,遂悟真空妙有,色即是空。
佛具佛慧,茶有茶性。一杯茶中,照见气象万千,唯持平常心,才得清净境。心无住留,烦恼尽除。智者问禅,清茶一杯。迷者问禅,佛经万卷。茶可破万卷,“三饮便得道,何必苦心破烦恼”。心有住留,人生尽苦茶亦苦。敛心静思,慢品清和,饮茶始得真趣。茶性本一,哪有好茶劣茶?
茶者,察也。喝茶就是要从茶汤中看到自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茶为鉴,可以清心神。君子一日三省,方能心颜如玉。一个不能以清净茶性自察的人,不会是真的茶人。
人生如茶,淡中知味。茶浓香短,茶淡趣长。茶泡浓了,厚重的滋味会压住香气。能在淡茶中,品出滋味,感受到茶的馨香,才能悟出喝茶的真谛。
我惊艳这娇醉的茶汤。
个中盈浅,回首蓦然。
犹记惊鸿照影,曾是美人掠波。
茶有真味真香,只有把自己的真性融于水,才会“咽罢余芳气”。喝茶要用自己的嘴巴,静心调动味蕾,用口腔去感受茶汤里的芬芳,而不是仅用鼻子。因为闻到的香气,不见得是茶的真香。香精茶里面的工业香精,是难以融于水的。只有茶自身的天然香气物质,才会和水有亲密无间的融合,表现在茶汤中,持久不衰。所以说,好茶无浮气,七泡有余香。
从茶中,我能观望到自己的少年与青年时期。像茶一样,通过杀青,去掉幼稚和青涩之气,挤掉自身三分之二的水分。通过摇青、磨砺、苦读,焕发出自身的清香与活力。通过发酵、焙火,进一步提炼和精进。如一方璞玉,切磋琢磨,方成温润以泽的美器。
喝茶吧!一款茶多像自己的一生。品茶时,要珍惜每一泡茶,粒粒皆辛苦。品饮每一泡茶,要善始善终,如走过的四季,谙尽芳菲,始知淡则味真,君子之交淡如水。明代陈继儒《养生肤语》说:“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务为浓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
春去秋来,流光一闪,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黄了春草,白了发梢。“恨晨光之熹微,觉今是而昨非。”再好的茶,都会喝淡,珍惜一款茶尾水的淡味淡香吧!这才是我们追寻的生活的真味。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