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晋阳之危
北有韩国的舟师虎视眈眈,南有齐国的大军不怀好意,荣蚠清楚,燕军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虽然在济水北岸以及历下、章丘两城,燕国各有一万五千兵马,加上自己麾下的八万士卒,燕国依然有一战之力。但粮草问题的制约注定了燕国无法和齐国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事。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找出对方的破绽,然后取得一点优势,扩大优势,这样的稳妥战法并不适合现在的燕军。要么生,要么死,韩、齐联军给出了荣蚠这样一个简单的选择。
值得讽刺的是,明明一开始是燕国战局上风,但短短两个月,想要迫切摆脱接触,脱离战场的反而是燕国。
选择生容易,难得是如何争取活下去的权利。荣蚠绝不相信,齐国会轻易放过自己!哪怕齐国愿意,自己的死活还要看韩国的脸色行事。
好在韩国舟师虽然封锁了济水,但济水东西绵延数百里,绝不是一支三五万人的舟师可以封锁得密不透风的。己方依然有上百艘舟船可以用来运送粮草或者士卒。
面对济水南岸的巨大压力,荣蚠选择了生,选择了离开。不过,在此之前,他派人通知了历下、章丘的部下,约定了突围的时间。一起突围,总好过被敌军各个击破。历下的情况好些,因为紧邻济水,又没有被韩军围困,对此荣蚠并不担心。荣蚠担心的是章丘,拥兵一万五千人的章丘已经被韩军三面围困,虽然韩军一直围而不攻,但韩军的五万兵马摆在那里,燕军绝不会轻而易举地离开。也许,只有数千人可以成功突围!能够逃到济水北岸的更少!
突围对困在章丘的燕军来说。显得格外不公平。放弃坚城和优势兵力的敌军对决,除了开始可以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后面绝对受制于人!但就全局而言,这样的牺牲又是值得的!至少可以牵制住韩军,让燕军可以专心对付齐军!
所谓慈不掌兵,以章丘军队的牺牲来为主力的撤退争取时间。一言决定数万人的生死,这需要的是极大的魄力!荣蚠作为沙场宿将,向来清楚没有牺牲就没有所得!也向来不缺乏决心和勇气!
半个月后,燕军强渡济水。身处绝境、背水一战的燕军发挥出了最大的战力,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燕军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突围,不成功便成仁。
历下、章丘、邹城三地的燕军依次行动,其中,历下的燕军吸引了韩国舟师的主要注意力。章丘的燕军将韩军牢牢吸引在自己身上,如此,邹城的燕军主力反而率先成功渡河。虽然前仆后继的齐军给燕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但燕军主力还是成功渡过了济水。
三天的时间,整个济水南岸的燕军十二万五千人,最终活着踏上济水北岸的不过九万人。为了掩护荣蚠大军渡河,济水北岸有五千燕军战死。如此,整个济水北岸。堪堪有十万燕军。二十万燕军意气风发地渡河南下,进犯齐国。如今,只余一半兵马。虽然燕国夺取了百里土地,但这个代价未免太大。
齐国也算得上伤筋动骨,丢失济水北岸的三座城邑还是小事,折损了八万大军,足以让齐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缓不过气。毕竟。齐国举国之兵还不到二十七万!
正因为如此,当韩腾向齐王派出使者,表示自己要班师回国,而不是帮助齐国将燕军赶到漯水以北,甚至河水以北的时候。齐王虽然万般不舍,但还是下令田单领军驻守济水一线,放弃趁胜追击的打算。
燕国已经胆寒,士气低迷,齐国则是后继无力,双方默契地选择以济水为分界线,舔舐着各自的伤口。
与此同时,秦国的晋阳则依然充斥着**和不安。
白起曾经在秦王面前数次称赞杨端和可堪重用,秦王也信以为真。在白起、王翦投奔韩国后,秦王提拔杨端和,用兵之事,多以咨之。杨端和也不负众望,在边境上多有战功。面对十五万进犯的赵国大军,秦王根本没有半分犹豫,让杨端和率领十万大军前往汾水一线御敌。要知道,整个秦国的兵马也不过十八万而已,由此可见秦王对杨端和的倚重。
在最开始的两个月,杨端和面对赵国名将廉颇,并不落在下风,甚至隐隐占据上风。当然,这也和廉颇选择的策略有关。面对把守严密的汾水防线,廉颇顾忌伤亡,没有强渡,而是利用一系列战术,妄图达到战术欺骗的效果,可惜均被杨端和识破。
不过,杨端和虽然天赋过人,但终究缺乏经验。老道的廉颇派出一支三万人的偏师迂回千里,攻下了太原郡的北方城邑——汾阳。汾阳失守后,太原郡的北方门户已然洞开。赵军却并不恋战,一路南下,占领了汾阳南方五十里外的一个渡口。
秦军在这个渡口原本设有三千精锐,可惜,秦军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对岸,廉颇有意将兵力收缩在晋阳对岸的榆次、凿台,更是让渡口的守军放松了警惕。守军压根就没想过会在背后遇袭,猝不及防之下,全军覆没!
赵军得手之后,迅速向对岸报捷。得知这个喜讯后,廉颇不动声色,再次忽而向北调集舟船,忽而向南调集舟船,迷惑秦军的判定,实际上却是暗中派出军队通过赵军控制的河段渡河。直到十天后,有斥候告知杨端和汾阳失守的消息,杨端和才意识到,已经有大批赵军进入了太原郡!
受限于粮草以及渡口的狭小,渡河的赵军并不多,只有五万人而已。算上之前的三万偏师,太原郡的赵军不过八万人而已!但领兵的是廉颇,汾水对岸还有将近七万赵军虎视眈眈,让秦国明显腹背受敌。如果杨端和敢调集主力前去堵截廉颇率领的赵军,那么这七万赵军就可以直接渡过汾水,包围晋阳。如果杨端和置之不理或者说分出少量兵力前去迎战,无异于羊入虎口,有去无回。
如此看上去,秦国想要渡过这次突如其来的危机,只能是追加兵力。单单是杨端和的十万大军是万万不够的。
为了应对这次危机,秦国已经动员了太原郡的所有兵马,加上河东、上郡的部分支援,也不过凑齐了十五万人而已!其中,还有两万人是老弱,守城可以,野战的话只能作为消耗兵种使用。
晋阳作为秦国都城,至少也要有一万大军驻守。因此,秦国可以动用的士卒只剩下四万人!杨端和手中再挤出四五万人,倒是不成问题。如此,五万秦军死守汾水一线,防止对岸的七万赵军渡河。九万大军北上,防止廉颇率领的八万赵军兵临晋阳城下,打击秦国士气,兵力安排才算合适。
说到晋阳,就不得不提一下晋阳的地形。晋阳位于太原盆地北端,汾水北岸,悬瓮山东侧。晋阳再往西是少阳山,西北方向则是芽山。这都是绵延上百里的大山。赵军虽然攻占了岚县,岚县距离晋阳也不过是两百多里的距离,但道路却是难行。西面是山,东面是水,中间只有不到十五里是稍微平坦的土地。只要秦军在半道上设下营寨,严防死守,赵军除了强攻还真没有太好的办法。
时间成了对秦、赵双方最为重要的事情!如果赵国大军可以提前一步兵临晋阳城下,必然可以极大打击秦国的士气。相反,如果秦国可以在赵国大军的必经之路上设下营寨,那么难受的就会是赵国大军!身后的晋阳也会安然无虞!
最终,秦国抢得了先机。而赵军因为渡河耽误了太长的时间,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座秦军营寨完全堵塞了自己的前进道路。廉颇不是没想过派出一支偏师直插前方,兵临晋阳城下,但晋阳乃是秦国的大本营,兵力众多!如果自己冒进,数量少了会被秦国吃掉,反而折损了锐气,数量多了又会形成僵持。何况,廉颇还是喜欢稳妥些,不愿意冒险!而秦国是没有冒险的勇气,所以,让秦国抢得先机也就不足为奇了!
廉颇以五千精锐守卫岚县,五千精锐守住渡口,确保自己的后路,然后亲自率领七万大军在晋阳以北一百里与杨端和率领的九万秦军对峙。虽然汾水两岸,秦、赵双方依然在斗智斗勇,忙得不亦乐乎。但秦国知道,赵国也知道,真正决定此战胜负的关键在于这里。廉颇胜了,那么秦国则危险了!杨端和胜了,那赵国只能吞下失败的苦果!
大战,一触即发!这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战斗!虽然赵军在数量上占据劣势,秦军多出两万人,但问题是,如今的秦军已然不是当初的秦军!(明天保底九千字更新,早一点更新吧!求订阅支持啊!)(未完待续。。)
ps:明天多更点!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