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经典著作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反思自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书是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和教育家何炳松先生的经典代表作,最初出版时名为《外国史》,曾一度风行全国,成为民国高中外国史教科书的主流版本之一。何先生早年留学美国,获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他学贯中西,一生在史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著述甚丰,被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

何炳松先生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历史教育家,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其历史教育思想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他对历史教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既是我国“历史教学法”学科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又是我国力图摒弃“欧洲中心论”,独立编著中学《外国史》课本的第一人。

该书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时处民族危亡的历史大变局之中,面对国难,史学家们迸发出空前的民族主义意识。当时的外国史或世界史多以欧洲为中心进行论述,而何炳松先生将“民族复兴”作为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主旨,跳出惯常的“欧洲中心论”,放眼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所构成的整体世界。他在书中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立场,即针对亚洲匈奴人、安息人、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向来受人轻视的民族,根据他们在世界文化史上活动和贡献的程度,给以相当的位置,并加以叙述。另外,何先生依照“综合研究”这一科学新标准,将人类政治、经济、学术、教育和宗教等活动的交互错综的情形同时进行研究,从而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人类文化的演进史,非常系统地勾勒出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是一部史无前例的新史学巨著。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总的看法和观点。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各种史观杂陈,帝王史观、政治史观、民族史观、文明史观、文化史观、地理史观、科学史观和唯物史观等不一而足。由于深受美国鲁滨逊新史观思想的影响,何炳松先生明确以人类文明演进史观作为著书立学的根本。在书中,何炳松先生以人类文明演进特别是亚欧文明互动交往为线索,并按照历史时序性的特点对这条主线进行历史分期:先史时代、上古时代、中古时代、近世时代和现世时代。全书共计14个部分,57章。值得注意的是,何炳松先生秉承史学求真的客观态度,非常重视该书的选材来源,及时吸收西方世界史研究的主流成果。他在该书的序言中悉数列举了所依据的主要参考书目,包括韦尔斯的《世界史纲》,布雷斯特德的《上古史》,史密斯的《牛津大学印度史》《大英百科全书》,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劳林生的《古代东方五大帝国史》,等等。

然而,因该书写作的时间距离当下较为久远,鉴于个人及时代的局限性,书中部分观点难免有失偏颇:首先,由于偏爱文化史观,作者把历史演化看成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结果,认为心理研究法是最正当的社会史研究方法,从而看不到社会经济发展是历史演变的根本动力;其次,由于内容体系庞大,涉及历史社会的各个领域,知识点密集,缺乏深思熟虑的改造与加工;再次,在这部著作的编写上,作者虽有意避免学术化,但学术成果汇编的意味仍然很浓厚,缺乏鲜明的个性。因此,读者在阅读时一定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切勿照搬、全收。出版此书的目的是让广大读者对于世界史有一个全面而纵深的认知,为读者纵观世界历史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参考。

该书的语言带有一定的文言风格,为了便于当代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在不改变作者观点和见解的前提下,我们将语言加以润色,使其更加通俗化。同时,我们对文中包括人名、地名等在内的专有名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使其更贴近现行译法,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可靠又可读的版本。例如,将“亚威农”改为“阿维尼翁”,将“伦巴第”改为“伦巴底”,将“须斯底年”改为“查士丁尼”,将柏拉图的《共和国》改为《理想国》,等等。

书中修订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