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看客燕国
ps:第二更!还有一更待会上传,但是要到一点多才修改好!一直建议不要自动订阅啊!大家勿喷!
战国的形势,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所谓西风,一般指的是秦国。这个国家自从商鞅变法以来,以赫赫战功,击败了无数怀有野心的国家。无数国家屈服在秦国的**威下,但凡秦国出兵函谷关,莫不令天下各国心惊胆战!动辄斩首数万,数十万的战役,让各国对秦国生出难以匹敌的错觉!
楚国够厉害吧,百万大军,灭亡十几个国家,却被秦国区区五万大军歼灭三十五万人,郢都被淹,夷陵被烧,楚国为之丧胆!
齐国够厉害吧,强大之时,与秦国并列为帝。结果呢,齐国贪心不足蛇吞象,秦、燕纠结起赵、韩、魏三国,五国伐齐,败齐国主力于济水,燕国大军随后**,攻克临淄。齐国霸业,毁之一旦!
赵国够厉害吧,文有平原君、蔺相如者,武有廉颇这等德高望重的名将,却一样被秦国打得割地求饶,赵王亲自前往边境会盟,甚至做好身死传位太子的准备!这样的国家怎能和秦国匹敌?!
至于魏国,没有文侯、武侯这样的明君,吴起、乐羊这样的名将,翟璜、李悝这样的贤臣,早已不足为虑。魏国只余安陵一城之地,魏王更是自削王位,就是明证。
天下七国之中,秦国坐拥崤函之固,雍州之地,有沃野千里。地理位置最佳。齐国三面靠海,进可攻退可守,坐拥渔盐之利,物产富饶,经济实力最强。楚国地大物博。如盘踞在南方的庞然大物,最无后顾之忧,但凡有明君贤臣,天下谁敢小觑?
与这三国相比,韩、赵、魏、燕四国的地理位置实在太差,韩、魏受困于中原。燕、赵受困于塞外胡族,想要壮大,乃至于一统天下,难上加难!
或许认识到这一点,燕国君臣一直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地盘。从来没有表现出半分对中原领土的野王!哪怕是燕国历史上最出名的燕昭王,最初的理想也不过是为了给先王报仇!如果齐国不是欺人太甚,险些灭亡燕国,也许燕昭王也会因循守旧,对中原的纷争不闻不问。
燕国实在太清楚插足中原的险恶,也更清楚自己的实力!仅仅凭借己方的三十万大军,抵御北方的东胡自然是游刃有余,但要分心进入动辄一场战事都有二三十万大军参加的中原。也许一不小心,就会身死国灭!
所以,当秦、赵、齐、楚四国决议联合讨伐韩国。邀请燕国加盟的时候,燕国用行动拒绝了。当韩国试图拉拢燕国的时候,韩国也拒绝了!口头的拒绝显然不能令天下各国满意,所以,年轻的燕王才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精锐,前往边境。借此避嫌!
燕国很清楚,如今的韩国。势头比当初的秦国还要大!四国集结百万大军伐韩,韩国只要集结全国的兵马。也能凑出百万大军,针锋相对,当然,这是下策。中策是拉拢分化秦、赵、齐、楚四国,只要能化任何一个国家从敌人变成盟友,韩国单独面对剩下的两个国家,胜算都很大。至于上策,燕国以为,与其指望其中一个国家背弃四国的盟约,倒不如坚决打败一个国家,无论哪个国家国都被攻克了,其他的三个都足以胆寒到犹豫退兵!
燕国距离中原数百里,插手中原战事,和秦、赵、齐、楚四国结盟,得到的不过是飞地!和韩国结盟,成功了固然欣喜,但更有可能的是燕国在大战开始前,就被齐、赵两国打得惨不忍睹。
所以,燕国才会表露出这样复杂的心思,两不相帮,待两方的胜负快要分出的时候,再压上自己的筹码!这样不仅一本万利,还能没有任何风险。
谁能说清楚,这一次谁会胜利谁会失败呢?就像十年前,没有人会想到十年后的今天,韩国灭掉了魏国,强大到令天下忌惮,继而群起而攻之!
从感情上说,燕王更希望双方斗一个两败俱伤,这样,燕国才有机会尝试进入中原。如果非要分出一个胜负,燕王更希望获胜的是韩国。这倒不是说相比自己赵国公主出身的王后,燕王更偏爱如今是韩国王后的舍妹,而是单纯地从地缘政治上讲。
燕与赵、齐相邻,而和韩国却是没有什么接壤。除了北方的东胡是燕国立国以来的心腹大患,无论是齐国强大也好,赵国强大也好,燕国都担心来自南北的夹击,不得不看邻国的眼色行事。韩国则不然,隔着上千里的距离,韩国再如何强大,对燕国来说,也有赵国、齐国挡着不是?!
另外一点就是国家的信誉。至少从韩然登基以来,韩国是以信义著称的,韩国从来没有主动撕毁过盟约!三晋结盟伐秦的时候,韩国最是主动。韩国灭魏,不过是因为魏国私下勾结秦国,这一点,赵国也是同意的。韩国伐赵,也是因为赵国连秦背韩,韩国每一次用兵都是师出有名,都占有道义!
只是,因为地理位置和国力的关系,燕国只能暂时的袖手旁观,任由五国在中原打一个天崩地裂!可这并不代表着燕国并不关心中原的战事,无论是谁获胜了,都意味着天下面临一次新的洗牌,燕国若想独善其身也好,若想分一杯羹也好,都需要紧跟着胜利者的脚步。
赵国出兵河内,齐国出兵砀郡,楚国用兵汝南,秦国图谋河东,这些事情都在燕国的意料之内,毕竟,秦、赵、齐、楚四国这次伐韩,打的旗号就是光复魏国,虽然远在安陵的那个“魏王”一直没有吱声,但显然,秦、赵、齐、楚四国是受了信陵君的撺掇。
四国用兵的地方,全都可以指向韩国的心腹之地,新都洛阳。如果让赵国拿下了河内,赵国铁骑距离洛阳不过隔着一条少水和河水的距离。如果让楚国拿下了汝南,旧都新郑就在楚国大军的兵锋下。与这两个相比,齐国攻打砀郡,似乎才是全心全意帮助魏国复国。秦国攻打河东,然后图谋三川,更像是占了便宜再卖乖!
四国百万大军攻打韩国的这出好戏,燕国猜对了开头,却没猜对过程。首先是赵国的二十万大军居然受困于小小的朝歌,齐国的出工不出力更是令燕国觉得好笑,楚国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则让燕国很是讥讽,唯有秦国,白起再一次谱写了属于自己的神话,略施小计就越过了被韩军倚为天堑的河水防线,攻占了大半个河东郡。
燕国如同看戏的人一样,仔细观察着秦、赵、齐、楚、韩五国的演出。在第一节戏当中,秦国无疑最是出彩。没有人比燕国这个旁观者更清楚,半个河东的失守对韩国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秦国只要再努力一把,函谷关也好,三川郡也好,都在秦国大军的兵锋之下,如果赵、齐、楚但凡发挥正常一些,给韩国造成很大的压力,也许,韩国在这节戏结束后,就会上演议和,分而化之的戏码。
韩国最擅长防守的将军蒙骜率领十万大军死守朝歌,挡住廉颇率领的二十万赵军,虽然有些出人意料(更多的是韩国对赵军的兵力知道的如此清楚,十万不多不少,刚好可以让防守的一方游刃有余),但也可以让人接受。
楚国虽然受阻于颍水,但也尽力了,想必花上一段时间,楚国的这次主将景阳就能找出韩军的破绽,攻入汝南。
唯一令燕国诧异的是齐国的表现,很明显,齐国若是就这个态度,韩国完全把齐国大军放在一旁。当然这是玩笑,谁知道齐国是不是在等着韩国抽调兵力,待韩国在砀郡兵力空虚后,再骤然猛攻呢!燕国自认为,如果是换做自己是韩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河东采取死守,迟滞秦军的攻势。对齐国采取拉拢,对楚国则是迎头痛击。至于赵国,继续消耗赵军的兵力即可。
这一出戏进行了足够多的时间,韩国已经判定出了各国的态度,那就是齐国的私心最大,最不积极主动;秦、赵、齐、三国则是很上心。对韩国来说,唯一的变数怕是在河东,这是燕国君臣的猜测。
只是接下来第二出戏,作为主演的韩国,用另一种方式,打破了燕国君臣的猜测,将戏份演了下去。
销声匿迹了数十年的越国突然出兵九江郡,截断了楚国郢都和淮泗流域的联系,楚国被迫分兵,救援九江!赵国分兵十万奔袭上党,却被早有预料的韩军挡住!韩国往河东追加大军,摆明了不会放弃河东的决心。
燕国君臣不得不佩服韩国的深思熟虑,毫无疑问,越国的五万大军在这个时刻出兵是受了韩国的怂恿,单单是这五万骁勇的越国大军,就足够楚国忙活一段时间了!赵国的声东击西之策虽然高明,但显然,韩国对情报或者说局势的掌控,天下无出其右者!(未完待续)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