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忧患之中渐成长 慈安太后暴死

光绪小皇帝,在老师翁同和的精心教育和呵护下,他奋力读书,学习成绩大有进步,与昔日相比判若两人,给人感觉大有“少年老成”的风范,但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先后遇到了来自内外对他触动颇大的两件事情。

1881年4月8日(光绪7年3月10日),在清廷统治集团里又发生了一起突然事件,即东太后的暴死。

慈安皇太后,“体气素称强健”,死时年仅四十五岁。她在死去的当天早晨(当时西太后正在“病”中,未能临朝),还曾“召见军机”,是时,众王公大臣又都感到她“御容和怡无疾色”。不料于当日下午竟突然死去。

此外,在有关的一些材料中又都记述,当东太后死去之后,西太后当即传命枢府及其亲属诸人到她的寝宫,略经“瞻视”就对尸体匆忙“小殓”。

按照清官的惯例,凡是帝、后发病无论轻重,都要立即通知军机处命太医就诊。

但是在东太后死之前,不仅军机处毫无所知,也“未闻传太医耶”。

由于在东太后之死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疑点,因此在她死后便出现了各种传说,成了西太后执政时期的又一疑案。

东太后之暴死,是否为西太后所谋害?此案可留待以后详考。但是这一事件的发生,却与西太后“益纵恣无度”和光绪帝的地位日益显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权势欲和施展阴谋诡计方面,东太后的确不能与西太后相提并论,在她们共同“执政”期间,在公开处理政务当中,东太后比较“谦谨”,对西太后多以忍让处之,她“不轻发言”。

然而,东太后也绝不是一个毫无私欲的人。可以说,她在与西太后共同控制清廷的二十来年的期间里,基本是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中,她对西太后越发揽权专断和培植私人势力等情,是早已怀恨在心的,并且时有摩擦。

早在1869年(同治八年),西太后的心腹太监总管安德海,在奉命外出路经山东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正法,其实此事的策划者却是清宫中的东太后和恭亲王奕诉。

安德海所以被杀一方面是由于其人依仗西太后的权势“干国柄”、横行霸道,激起朝野上下的愤慨;另一方面,这也是东太后等人利用上述情况为削剪西太后的羽翼采取的一种反击措施。因此,通过这件事使东太后“与慈禧积有深嫌”。

此后,东太后又以自己原是咸丰帝“正位”皇后的优越地位,通过祭礼等活动,力图把原为咸丰之妃、后以其子(载淳)继帝位尊为皇太后的慈禧压一等,而经常引起“争端”。这些事实说明,在东、西两太后之间,围绕着权势也在进行着明争暗斗。不过,因为东太后的“势力极为薄弱”,不敢与西太后进一步公开较量;而西太后鉴于实权在握,在未受到东太后的直接威胁时,也不愿冒犯“惯例”悍然打破两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所以他们在表面上仍保持着貌合的状态。

但到同治帝死后,载活继帝位,尤其当光绪小皇帝随着其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也促成东、西两太后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愈形复杂、紧张的趋势。

东太后对光绪帝是否有某种个人的企图,未见任何材料以资说明。但从现有的材料来看,东太后所以与年幼的光绪帝“相亲”,主要是从维护清王朝的延续性出发的,当然也有感情上的缘故。

东太后在病危时曾留下《遗诰》,在其《遗诰》里说,“体气素称强健”和自己的发病时间及病情突然恶化等情形,与有关材料的记述相印证,就其基本情节来说是相吻合的。同时,她对自己的“不意”“病势陡重”,东太后自己也提出了置疑(或是她出于某种顾忌,未便把内情托出)。

但值得强调指出的是,东太后预嘱光绪帝,在她死后“务当勉节哀思,一以国事为重,”却是倾吐了她与光绪帝“相亲”的目的所在。

东太后在《遗诰》中说自己“薄德”以及先后受到同治和光绪帝孝敬的表白,显然不能认为只是出自自谦;加之她在此处突出强调光绪帝应“仰慰”西太后对他的“教育之心”云云,可以认为在这些话里都是有其寓意的,流露了她的难言之隐。

参照濮兰德、白克浩司所说的情况,不难看出,东太后在她的这个《遗诰》中的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围绕光绪帝她与西太后存有矛盾的蛛丝马迹。

东太后在世的期间,虽然她对西太后在朝中独断专行等并未构成多大的阻力。可是,在封建等级森严的清官之中,东太后毕竟有着咸丰帝“正位中宫”的尊位,这对清廷统治集团里那些坚持封建正统观念的人说来,对东、西两太后不免怀有正、偏之念。

这种观念上的罗网,又必然成为权欲熏心的西太后一种难以摆脱的无形压力。另外,“两宫垂帘听政”,固然已成为西太后专权的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在西太后看来也逐渐成了对她的一种束缚。

因此,东太后慈安的死去,对西太后来说似乎是消除了一大“隐患”,给她带来了彻底的解脱。从而,"慈相(太后)可以唯己独尊,以专执国政”,打破了清王朝从一八六一年形成的由东、西“两宫垂帘听政”的统治格局,最终在清廷确立了由西太后一手遮天的统备局面。

从此以后,西太后不仅在实质上、而且在形式上也使她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她被人称之为“老佛爷”,完全由其一人控制了清王朝。

此后,她为了巩固“独尊”自己的地位,便加紧了对光绪帝的驯化和控制。

同时,通过东太后的暴死事件,对于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的光绪帝,也在清廷统治集团的内部,进一步嗅到了一些不同的气味。特别是东太后之死,使光绪小皇帝失去了一个身边的同情者和保护者,给他的处境带来了更为不利的后果。

无疑,这一切,对于成长中的光绪皇帝,都是无情的冲击。以后,随着西太后控制力的加强,与在光绪帝身上的懦弱性愈益深化的同时,在他思想中的“反作用力”也在迅速滋长。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