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和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战似难避免”

1945年9月30日,语罕为《新民报》作《日本的政治前途》社论,指出战败的不是日本国民,而是日本的天皇政治。【注释1】

语罕又想到中国虽然胜利,前途尚多艰巨,写了一篇《且慢欢喜且慢愁》。这时全国泛滥着和平的声浪,弥漫着和平的空气,一般人都有瞬息可以重睹太平景象的乐观倾向,语罕则以为和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注释2】

10月24日,语罕在《新民报》社论中提出:“吾人对于团结问题固具有极迫切和极热烈的愿望,但就政治经验与历史常识而论,此一谈判固必成功,惟吾人对于此一谈判之结果万不可过存奢望,过于幻想,否则,必将陷于不可宽恕的错误。因为讨论国家的政治问题,丝毫不应当从什么‘忍让’、‘诚意’、‘容忍’等等道德观念出发,应该完全从社会的阶级关系和实际利害出发。”【注释3】

稍后,语罕另写一篇社论《政治与战略》,指出:

“盖一个国家之中,有两个政治信仰不同,而利害冲突至巨的军队,绝不能同时并存,绝不能和平相处,此证之古今中外之历史而莫或例外者也。吾人敢正告国人曰:‘团结谈判希望不大,内战似难避免。即勉强妥协,其为时也亦必至暂。斯言虽苦,却将成为历史真理!’”【注释4】

语罕还相继发表《国际间的矛盾与未来世界的命运》与《我们应该研究苏联》的社评:

我自始即认为,中国乃是国际团体之一环,中国内部的冲突必然要受到国际关系的深切影响。

“苏联还是不是一个理想国,苏联即苏维埃联邦共和国,所谓苏维埃即工农群众的会议,苏联是一个工农大众的民主共和国。它的民主与英美的民主有何区别?它的民主内容即精神是否和它所宣布的国体相符合?它的共产党是否还保有我们所渴望的民主精神?不管你的政治意见或左或右,是赞成抑或反对,都应当对于苏联先下一番研究功夫,尤其是我们年青的一辈,更不应放弃这关系我们中国,甚至全世界此后数十百年治乱兴衰的问题之神圣义务。”【注释5】

语罕对土地问题也作出批评:“国民党六全大会关于土地决议案有这么一条:凡出佃之耕地,得逐步由政府发行土地债券,并于整理重画后,尽先归原耕农及抗战士兵承领耕种。语罕批评这种政策再等一百年也不会把土地给农民和士兵,政府党对于土地政策如此踌躇,如此迂缓,绝不是偶然的事。总而言之,必须党内彻底的民主,然后才能谈到全国性的民主,然后才能谈到普选的国民代表大会。解决了土地问题,然后才能谈到全国工业化。”【注释6】

1946年春,新民报社迁往南京,语罕获陈铭德允诺,免费附搭该报专轮,住南京明瓦廊街一所简陋的房屋中。原安徽省立五中、二农学生王光华、丁廷洧、朱大猷、单长琦、温广汉等不时予以接济。

语罕同张慧剑同住在城南,终日埋头读书、写作,也偶尔一起到白鹭洲公园走走,或坐在池边柳下饮茶。张慧剑的听觉比较差,语罕和他说话非得提高嗓门不可。

张友鸾回忆:“抗战胜利东还,高无以自活,慧老就为他找卖文的路,结邻而居,便于照应他的老、病,直到为他营葬结束。据说他对高过去的政治主张,一无探究,更说不上有什么共鸣之点。在他的眼里,高只是个因老病而困苦不堪,日暮途穷的读书人。自己既有余力,就不妨给他照顾,如此而已。”【注释7】

【注释1】高语罕:《九死一生记》第3期,载成都《新民报》日刊1945年8月18日第4版“雄辩”专栏。

【注释2】高语罕:《入蜀前后》(11),载上海《民主与统一》1946年第12期。

【注释3】高语罕:《入蜀前后》(12),载上海《民主与统一》1946年第13期。

【注释4】高语罕:《入蜀前后》(12),载上海《民主与统一》1946年第13期。

【注释5】高语罕:《入蜀前后》(12),载上海《民主与统一》1946年第13期。

【注释6】高语罕:《入蜀前后》(12),载上海《民主与统一》1946年第13期。

【注释7】章品镇:《花木丛中人常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5页。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