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掩饰事实不可掩盖错误

近日,开封大学对全国七省市的5600户家庭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进行调查。调查表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发现孩子在家里说谎?”下面有4种答案:没发现,发现较少,发现较多,发现很多。结果显示,3~9岁孩子的家长认为在家里从不说谎的孩子的比例越来越少。

这个调查结果有点令人吃惊。首先,在人们心目中完全属于“天真烂漫”时期的3岁儿童,就已经有52%开始在家里说谎了。而且这种趋势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从3岁到9岁,在家里不说谎的儿童比例,从48%下降到34%;其次,较多说谎和经常说谎的儿童比例,在各年龄都在5.5%以上,其中7岁最高,达8.7%。

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做家长的,怎样才能让孩子不说谎、少说谎呢?

以下是家长关于孩子说谎的一些看法。

——“这是最不好的,必须在刚一发现时就坚决制止,否则就会不可收拾。我儿子第一次被发现撒谎时,我狠狠地揍了他。虽说有点野蛮,但绝对是有效的。”

——“我觉得制止是首要的,否则家长以后就很难弄清他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惩罚过之后则要想想,孩子到底为何要撒谎,只有弄清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加以杜绝。”

——“打不是办法。或许会有些效果,但也极可能形成更严重的对抗,孩子以后可能学着把谎话说得更圆满、更不露痕迹。”

可以看出,每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诚实的说谎的孩子,而孩子们也知道说谎不是好孩子。

说谎有道德和非道德之分——道德意义的说谎涉及个人品质,是不可宽恕的。家长要区分出孩子说谎的道德意义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不妨分析一下以下的情景。

4岁的菲菲吃早饭时煞有其事地对妈妈说:“昨天,许多小矮人来到我的房间,还有白雪公主,我们玩得开心极了。”

菲菲对妈妈讲的事情虽然不可能发生,但它与我们所说的道德意义上的说谎也截然不同,它是幼儿创造性的萌芽,是幼儿把想象和现实混淆的结果,这是做家长应该珍惜和鼓励的。比如,家长抓住这个时机,鼓励孩子大胆进行创造性思维,你不妨问问:“你看到的小矮人长得什么样?”

明明早上起床时,**湿了一大片,妈妈问这是怎么回事,他分辨:“我没有尿床,是我睡觉时出的汗。”

明明所说的也不属于道德意义上的说谎,它只是孩子为了摆脱尴尬而为自己找到的一个小小的理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当然,对这种“谎言”也不能任其发展,家长应该以一种温和、幽默的态度对待孩子所做的错事,而不是让孩子因犯错误而产生心理压力和恐惧。这样,在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更有可能讲出真话。

东东在学校说:“我奶奶给我买了一把漂亮的冲锋枪,会冒火的,哒哒哒……”可是老师向东东的妈妈问起这事才知道,东东的奶奶并没有给东东买冲锋枪,奶奶原来答应要买,但因为有事还没买成。

东东说的话也不能算是道德意义上的说谎,因为他不是为了掩盖错误,欺骗别人,只是在表达一个没能实现的美好的愿望罢了。

亮亮没有做家庭作业,老师收作业时,他说:“我忘带作业本了。”

红红非常喜欢小朋友的玩具,她趁人不注意,把玩具放到了自己兜里,老师在她兜里发现了玩具,一再问她,她就不说玩具是自己拿的。她说:“我也不知道是谁放在我兜里的。”

亮亮和红红的话都属于道德意义上的说谎。因为他们都是有意识的说谎,目的是掩盖自己的错误,欺骗别人,即使这样也不要认为孩子犯了什么弥天大罪,应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孩子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有的家长以为孩子好“哄”,一旦“哄”出实话,要么摆出兴师问罪的架势、横眉呵斥,要么立即让孩子屁股啪啪“开花”。这样做的后果非常糟糕,对孩子的打击和伤害也称得上到了星级水平。从此以后,不仅家长的威信要大打折扣,孩子诚实的德行也难以形成。反之,如果家长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错误,孩子一定会实话实说、一吐为快的。

所谓“诚信”,就是待人处事要诚恳、诚实、守信誉。西方有个说法,“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中国也有句古话,叫做“无信不立”。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明白诚实是人最起码的品格,从小就体验到诚实的威力和实惠,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