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朱木兰同元帅、军师、突厥并二国将士,祭奠二国阵亡官军。众将见元帅流涕,大家伤感。木兰来营中,对阿珍说道:“今见沙场之士,得回故里,实为万幸。须知浮生无定,荣辱何干?父生母鞠,全受全归,始为孝子。待回家见了父母,即便修真炼性,做个清静闲人,何必居名利场,醉生梦死,终无了局。”过了数日,中军炮响,三军凯歌,向南而行。朱明受了界牌关总兵之职,不得南回,与木兰挥泪而别。大军行了多日,过了雁门关,兵向五台山而来。
木兰对元帅、军师道:“末将向蒙山上靖松道人,赠我明驼出征,颇赖其力。今欲往山拜之,更索回书与丧吾和尚。”元帅准令,木兰单骑上山来,参谒靖松。那明驼见了靖松道人, 也摇头摆尾, 叫跳起来,如见故人之状。道人谓木兰曰:“之子不见, 今已十余年。 将军此时,沙场壮志,阵上雄心尚在否?”木兰曰:“境过成空,无复人我。弟子之心已灰矣?”靖松曰:“善哉!善哉!贫道已修书一封,烦将军寄于丧吾,叫他依书而行,切不可效从前种种故态,与魔魁为伍。”遂将书交与木兰,木兰收好。靖松道:“吾师姓吴,名大杲,素慕将军之德,求将军踵门一娱。”木兰大喜,即同靖松下山。行不上五里,见修竹茂林,围绕一庄。庄前泉水袅袅成音。靖松指曰:“此庄名听泉庄,即吾家师所居也。”正说之间,一白发老人扶杖而出。靖松上前施礼曰:“此即弟子往日所称之朱将军也。”木兰慌忙上前拱拜,老人双手扶住道:“靖松皈依老氏,却又喜与老生讲儒理,不期将军过听,屈驾到此。”挽木兰至草堂而坐。木兰问曰:“弟子生性愚昧,不谙儒行,祈太夫子略示儒行之约。”吴大杲曰:“所谓儒者,学以立命,尽性为先。道以修身,敦伦为要。爱敬开仁义之源,孝弟居人道之首。于难制之时而制其行,于难存之地而存其心。故云:一念而善恶攸分,寸心而天人是判。”木兰问曰:“儒者矜言性善尚矣,弟子愿闻性道之始终。”大杲曰:“由太虚而有理,由理而有性,由性而有仁,由仁而有四端,由四端而生万物。万善,理为之本,性为之用。使万善有成功者,性为之本,情为之用。情之始生曰意,意兴而为念,念兴而为思,思见于眉目之间为想,想转而为虑,虑则畏心生焉。畏心生则懈心随之,怠心断之,惰心败之矣。夫情之所赖者曰才,才之所赖者曰气。才不足者谓之自暴,气不足者谓之自弃。才大者谓之刚,天时不得而夺之,人事不得而沮之。气足者谓之健,人欲不得而胜之,恶心不得而挠之。惟儒者知为善之最乐,敬以直其内,望至善以为归,恕以行乎外,所以道心为主。人心退听,故能返真性,全天命。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讵虚语哉!”木兰再拜曰:“太夫子之言心性,可谓至矣!但道一而已矣。性道、人道何所分判?”吴大杲曰:“惟喜静而厌动,若水之善聚则易清。水利万物而不争,若仁之好生而恶杀。故曰性如海,仁如水。海纳百川,仁兼万善。海非水无以充其量,水非海无以会其归。海与水既不可分为二,又不可视为一也。如此,则仁与性可知也。性感而情动,若水之流;情动而生好恶,若水之波澜。善则摇星荡月,恶则溃堤覆舟。故曰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儒者养性以智,存心以仁,遏欲以礼,制情以义,浑忘而化,谓之得道。道也者,因天之理,达之于物,而各得其宜也。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故者,以利为本。”
木兰又问曰:“太夫子之言仁与性,可谓至矣。而《大学》教人则曰: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者相循,互为体用,究竟以何者为先?吴大杲曰:“物有本末,当先正其心,知止而后能得也。事有终始,当先修其身,明德而后能新民也。譬之易理,顺则相主,逆则返本,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四者圣人穷理尽性之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圣人至命之事也。尽性者,尽吾之性,成己也;至命者,至天之命,成物也。《易》曰:范围天地而下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不外乎是天命之谓性。人但知为天赋之理,而不知天之所以授吾以命者,又在性字之初,近二氏之学。谓孤守清寂为见性,存精养气为固命,而不知性不尽,则不能见。真性不见,终不能达天命。所以沦于气质之性,血气之命,何能造圣贤之域,入孔氏之室哉!”木兰问曰:“太夫子言尽性是尽吾之性,至命是至天之命,弟子愿闻其目。”吴大杲曰:“尽性始于尽情,忠君、孝亲、敬兄、信友、和室家,皆是尽情。情尽则无愧于心,而性亦尽矣。达性道之本,用情无有不当。从心所欲不逾矩,方谓之见性。推而极之,参天地,赞化育,为至天之命。圣人之能事毕矣。”
木兰又问曰:“夫子温、良、恭、俭、让,是尽情乎,是见性乎?”吴大杲曰:“非也。此是门人形容夫子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也。温而和厚,其象如春;良而易直,其象如夏;俭而节制,其象如秋;让而谦逊,其象如冬。恭则庄而严,敬而信,其象如天地。非孔子之德不足以当此,非子贡之才不足以言此。然恭字以处己言为体,温、良、俭、让以应物言为用。恭而安,成己也。笃恭而天下平,成物也。恭之为用大矣哉!”木兰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独不言恭字,何也?”大杲曰:“恭者,公也。恭则不欺,公则无私。恭近于诚,公近于仁。忠恕之道,即恭字所发挥。恭字理微,忠恕字明而显。”木兰曰:“夫子一贯之道,究竟所指何为?”吴大杲曰:“汝善思善问,易与我往问吾兄?”木兰曰:“太夫子令兄在何处?”大杲曰:“吾学兄也,姓陈名含蒉,号介葊,庄后一里之地便是。”
于是,三人同望庄后而来。见松柏交荫,云封烟锁,蔼然仙居。及至庄前,见朱门丹户,壮丽非常。户外牛羊成群,车马罗列;户内花木繁植,清香传外。有三四个庄客,见了客来,拱手而迎。大杲问曰:“老员外可在家中否?”庄客答曰:“在池边观鱼。 ” 三人步进院中,大杲叫曰:“兄知游鱼之乐乎?”陈介葊曰:“汝知予观游鱼之乐乎?”吴大杲曰:“鱼游而乐,子观鱼游亦乐也。吾观汝观鱼游亦乐。所乐者不同,而所以乐其乐者,则无不同也。”四人大笑,齐至中堂相见。礼毕,俱通名姓。介葊曰:“远客至此,有失迎迓,祈将军恕罪。”木兰曰:“晚生恐尊翁见叱,故借光而来。少聆清诲,以慰生平。祈尊翁不以武夫见弃,即为万幸。”吴大杲曰:“适与朱将军谈及《论语》一贯之旨,愚弟对答不出。老兄素明儒术,祈不吝斯道,发一言以示未悟。”陈介葊曰:“吾与尔皆妄人也。吾非夫子,汝三人非子舆,何得言一贯之道?岂不愧死!”吴大杲曰:“圣学备于《六经》,有德者必有言, 人能潜心体会, 亦可深知其奥。但有言者,未必有德。老兄精通《六经》,试言之,何害于义?”
陈介葊曰:“一贯之道,予不能知,但其理可测。尧、舜授受以中,孔门授受以一,曾子又教人止于至善。子思承列圣之旨,又教人以中庸。孟子则又道性善,其立言不同,所指则一。一者,理也,贯者,通也。一者,诚也,贯者,明也。一者,明也,贯者,照也。一者,太极也,贯者,四象八封也。所谓一者,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明。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故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中人以上之学问。修身正心,中人以下之学问。治国平天下,为至命之事业。一贯之理,大约不越乎是。”木兰又问曰:“正心诚意,切要之处在何处?”介葊曰:“畏人知而不为,谓人不知而为之,二者皆羞恶之心也。由此而推极之,自然慎独谨微。位天地,赞化育,皆从慎独谨微做出来。然则羞恶之心非他,天地来复之心也。君子敬以存之,小人肆以失之。故曰羞恶开仁义之源,敬肆为人禽之判。切要之处,可不言而喻矣。”陈介葊恐木兰不悟性命同出于一源,视齐家、治国为二轨,取笔画一图于纸,以示木兰:介葊指而教之曰:“此图虽小,可以悟大。圈中一点,庶士指为身中之心,中士指为心中之性,上士指为性中之命。《易》曰:仁者谓之仁,智者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木兰听罢,侧身下拜。介葊命家人排出酒席,四人共坐畅饮。
靖松歌曰:
月映波心万派清,水天一色共圆明。
静虚识得本来体,自觉蟾光到处生。
吴大杲曰:
心作权衡万事平,中多杂乱失真明。
镜空只为无私照,养得心源似水清。
陈介葊吟云:
念从熟处性从偏,一段灵明被物牵。
唤醒主翁频照察,防闲克治最为先。
朱木兰题曰:
人禽相判应须知,站立关头莫自疑。
全受全归为肖子,休教真种入污泥。
四人题罢,彼此相赏,歇了一夜。次日天明,用了早膳,相揖而别。
木兰骑上翼孝明驼,赶着元帅大军,缴令而行。行了三十多里,天使捧圣旨迎路升官,元帅率文武官将俯伏听诏。云:
奉天承运大皇帝诏曰:咨尔赵国公李靖、鄂国公尉迟恭,统率将士,远征北番,辛勤十余年。虽突厥悔悟自新,实卿等以德服力。据卿奏请,按籍加封。
敕封:
赵国公李 太傅兼吏部尚书事 加锡
鄂国公尉迟 太保兼兵部尚书事 加锡
鄂国侯宝林 领湖广全省节度使
护国侯秦怀玉 领陕西全省节度使
鲁国侯程铁牛 领山东全省节度使
武昭侯朱木兰 领禁卫兼兵部左侍郎
镇北侯伍登 领雁门关将军
文德侯焦 领玉门关将军
武德侯焦 领金牛关将军
英德伯朱明 领界牌关将军
左将军李怀书
右将军李英玉
诏书宣罢,众将谢恩。再行月余,到了长安。太宗率文武出都而迎。君臣相见,虎啸龙吟,自不必说。下文分解。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