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这是孔夫子所提出来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这几千年的时间里,我们今日的科学考试经历了后来的发古文,再到现在的应试教育。
口口声声的说着孔夫子的教育里面才是最先进的教育理念。
但是却从来都没有真正的落实过。
我们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我们有条件可以更加充分的去了解这个世界之外的东西。
可是仔细的对比回想一下,在教育这个方面我们究竟走了多少退路。
不论是盛行了千多年的科学,还是现在的应试教育。
其实,说到底都是对课本上的那些知识死记硬背。
什么因材施教,根本就没有办法做得到。
这正是因为这句话所存在的道理,以及其难以达到的高度,所以他可以被记载在课本之中,成为千古传颂之人。
孔子的每一句至理名言,每一句哲学道理也都被他的学子们记录在册,这又何尝不是学子对夫子的一种看重和尊敬。
细细一想,这又是一件何其恐怖之事。
现在,教育所需要的设备已经越发的完善。
我们可以坐在宽阔而又敞亮的教室里,我们可以每个人都拥有一张课桌,我们可以在商店里买到各种各样的笔记本,还有铅笔,想要什么样的花样都有。
我们用电脑播放更加生动的画面,可以从视觉听觉各个角度去感受课本上的知识。
从这些外在的条件来说,我们相对于两千多年前,仅仅只能够用听和讲来学习,知识已经先进了不知道多少。
可是,我们所学习到的人生道理,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先进人才,相比于那个时候,从占比上来说已经少了许多。
现在的教育与两千多年前相比,实在是让人无地自容。
正当周然为这件事情惭愧不安的时候,从此转过头去,暮光一顺不顺地,落在了周然的身上。
两个人已经走到了门口,孔子的伸手做了个请的姿势。
“先生,里面走!”
就在孔夫子的话音刚刚落下时,周然连忙摆了摆手。
孔子可是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当之无愧的老祖宗。
先生这二字并不是客套而是尊称。
周然又如何担当的起孔圣人一句先生之称?
“不敢当,孔夫子如此,我都不知该如何是好。”
无论是孔子所在的这个时代,亦或者是后世,其实先生这两个字都是有尊敬之意。
虽然后世男子都被称之为先生,但是先生被用在女子的身上的时候,才能够更凸显先生的真实含义。
先生是对一个人的尊敬,是对一些做出了极大贡献之人的尊称。
达者为先,师者为上。
这,便是先生的真正含义。
能够担当得起先生之名的,必然有值得学习之处,必然有与众不同之处。
不然,如何配得起先生二字。
周然在面对孔夫子之时,先生二字让他惶恐不安。
他又岂敢在孔夫子的面前如此托大?
可即便如此,周然也不卑不亢,态度温和。
“今日,是晚辈,打扰了夫子清静,望夫子,还有在座的诸位,能够多多包容,莫要见怪。”
周然话音落下时,微微鞠躬表示歉意。
王子在看见眼前这一幕的时候,脸上也难得的露出了一丝温和的笑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夫虽不知你来自何方,但能够在此处见面,这是有缘之人,缘之一字,现在难以揣摩,于眼,于心,于行不为者乎?”
“你年纪轻轻,身上却有一种超人出尘的气质,如此与众不同之人,如果在这个时代必然能够有所作为。”
孔夫子之所以说如果二字,便是因为周然刚才自称自己来自于后世。
无论如何,孔子的心理周然都能够担当的起先生这二字。
“后世之人,虽不知是过去了多久的后事,但想必各方各面都是日新月异,思想理念,认知态度,必然是超然出群吧!”
孔夫子在说到这里的时候,忍不住叹息了一声,满脸怅然。
周然也从对方的神色之中看出了几分失落和难过。
孔夫子已经是一把年纪的人了。
在这个时代,这把岁数的人已经是半截身子埋在黄土之中。
谁都不知道,包括孔夫子自己都不知他究竟还有多少时日。
后世这两个字与他而言实在是太过遥远。
遥远的甚至让他都不知道该如何坐下。
虽然怅然若失,但也仅仅只是在片刻之间。
毕竟,孔子知道长久的沉醉于这样不着实际的惆怅之中,对人对己都没有半分好处。
周然在听到孔夫子的这番话的时候,却有些羞愧,难安的低下了头去。
有些话,他真的不知该如何说出口。
后世之人虽然将孔夫子的教育理念牢记于心,从来都没有落到实处。
虽然,处处都在提倡所谓的素质教育,但是真正能够落到实处的素质教育又有多少?
有倒是有,可是普通学子真的能够负担得起那样昂贵的学费,的能够在那样的环境之中生存下来吗?
这是一个周然,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
即便是周然能够回他,他也不知究竟是说还是不说。
孔夫子一生都在执着于像自己所在的这个时代传达观念,他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就是希望有人能够接受他的理念。
这首仅仅只是他要做的第一步,他希望有人能够将他的思想理念落到实处化为实际,能够真正的为人所用有利于人。
可是,两千年整整两千年的时间,仅仅只是被人知道,仅仅只是被人了解,却没有找到一块合适的土壤,能够让他的思想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庇护这世间万民。
这,对于孔子而言是何其的残忍,何其的可悲。
后世,在两千年的时间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占据着整个社会的思想主流,虽然并没有后退,但是,我从来都没有更深一层次的认知。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孔子之言,犹在耳边,两千年,整整两千年的时间,没有进步,所以何尝不是一种退。
孔夫子当真能够接受自己的后世子孙是如此模样吗?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