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真实的感受

前些年,我经常开办线下和线上的沙龙,回答大家的各种情感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类问题,是让我比较头疼,感觉无法回答的。

比如:

“恋爱中什么时间应该进一步?什么时间应该退一步?”

“刚认识的男人向我借钱,我要不要借给他?”

“老公要离婚,我是跟他离还是不离呢?”

如果你是个细心的人,你会发现这些问题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些问题问的既不是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也不是亲密关系中的一些相处方法和技巧,而是属于每一个人需要自己做出决定的个人化的选择的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和“我今天晚上吃什么?我明天休息时玩什么?”没有区别,都是每个人要问自己的问题,要根据自己内心的声音来决定。

当他们问出这些问题时,可以从这些问题中感受到他们内心有一种这样的困惑,即外界似乎有一个做事的对错标准,他们不知道这个标准,所以,不知道这些事情如何决策,一旦他们知道标准了,就知道了该如何做决定。

实际上,这类事情,是不能依靠外部标准来决定的,因为这些事情没有什么对和错,更不像“红灯停、绿灯行”一样有清晰的标准,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感受是做出这些决定和选择的主要依据。

个人化的真实感受,应该是一个人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最重要的核心,也是自发性的基础,是一个人在精神上活着的本身。人如果没有了个人化的真实感受,像是没有灵魂,拥有的只是躯体和智力,貌似一台计算器,并没有真正地活着,也感受不到真实感。

感受是进化赋予人类的加工周围信息、适应环境的快速而自动的适应性功能。没有了感受,人就缺少了加工周围信息、适应环境的自动化能力了。这种情况下,适应环境就只能用理智和逻辑了,所以,才会有前面的那些向外寻求标准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缺少个人化的感受呢?这需要从人的感受的来源说起。

每个人一出生,只要大脑没有损伤,都有健全的神经系统,这是感受的生物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有丰富的感受,就像电脑的硬件生产出来后还需要安装软件才能运行一样,人的个人化感受是在后天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和丰富起来的。

在一个人拥有真实感受的过程中,除了婴儿时期有需要了要被及时满足之外,还需要父母持续一段时间帮助其意识到自己的感受,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生活中很多父母无意之中就在做了。

在我住的小区里,我遛狗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爸爸、妈妈或祖父母抱着婴儿出来玩耍,看到我牵狗路过时经常能听到他们对着怀里婴儿说:“宝宝你看,汪汪!是汪汪!”除此之外,还会经常听到他们会对着婴儿说:“宝宝想妈妈了!”“宝宝饿了!”“宝宝不高兴了!”

前者是帮助孩子认识世界,而后者就是在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更准确地说,是帮助孩子为自己的感受命名。

孩子有了感受,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感受到的是什么,父母帮助孩子为自己的感受命名的过程,就让孩子知道了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这不但为孩子以后表达自己的感受奠定了基础,也为孩子理解别人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这是在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感受,是让孩子和自己的感受建立连接的必不可少的过程。

长大一些后,当孩子委屈、伤心、生气、挫败等的时候,父母如果都可以及时地跟孩子确认他的感受,也就是共情,比如对孩子说:“宝宝好像很伤心哦!”“宝宝好像很委屈哦!”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关注,又帮孩子持续完成了为自己的感受命名的过程。

当然,孩子的感受还需要被接受、理解和接纳,比如孩子弄坏了玩具伤心地哭了,如父母说:“不就是坏个玩具吗,有什么可伤心的?”虽然把孩子的感受命名了,但却否定了孩子感受存在的必要性,这会让孩子为自己的脆弱感受感到羞耻,也会去压抑真实的感受。

据我观察,很多父母都是会在某些时候否定孩子的感受,这使得我们很多人离自己的真实感受都有一定的距离。

还有,前面讲过的在婴儿期父母不是根据孩子的需要来满足孩子,也是对孩子真实感受的否定。

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些事情,可以说就是个人化的真实感受被摧毁和打压的血泪史。

比如:

在外面受了欺负回家还要被打骂,甚至被打了还不能哭。

电视里演恐怖片孩子害怕,大人却说都是假的,有什么可怕的。

玩耍磕到了膝盖,疼得想哭,大人却说不就磕了一下吗?有那么疼吗?

等等。

在我的工作中,不少人告诉我说在他们儿时,父母除了衣食住行特别关注外,根本就不关注他们的感受,所以在他们遇到困难和压力的时候,不要说获得理解和支持了,父母连知道都不会知道。

这种情况下,要么内心的感受是冰冷的,要么承受不了就把感受压抑或隔离起来,要么就早早地放弃了感受这个功能,只发展智力来适应世界。

但是,当他们放弃了感受这个功能时,也就把自己弄没了,也就感受不到幸福和活着的感觉了。

这样,在应对很多事情时,特别是做选择和决定时,他们因为感受不到内心真实的声音,就需要参考别人的选择,这使得他们没主见和依赖人。这其实很像是没有导航仪的人,远行时需要经常借用别人的导航仪来看看一样。

生活中更多的人,并不是完全没有真实感受,而是能连接到一部分的真实感受,还有一些受不了的感受被压抑或隔离在内心深处。

又或者心中既有一些真实感受,又有对真实感受的恐惧与羞愧,使得内心矛盾重重。

比如:

愤怒但又怕攻击对方后被报复;

害怕又觉得这样显得太胆小;

伤心又怕这样显得太脆弱;

喜欢某款衣服又怕别人觉得太个性。

这样他们做起事来就会显得犹犹豫豫、前怕狼后怕虎,甚至选择困难。

缺少与内心真实感受连接的人可能会有以下特点:

1.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内心的感受是什么,甚至流泪了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流泪。

2.他们可能会选择困难,因为缺少了做事的标准。

3.他们可能会逆来顺受,因为缺少愤怒的力量保护自己。

4.他们常常陷入纠结,因为内心有太多声音,而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自己内心的声音。

5.他们也难以理解别人的感受,因为理解别人是要使用到自己的感受的。

6.他们常常靠理性理解别人,所以,他们常常会发现别人身上存在很多无法理解的现象。

7.他们也可能会在遇到令人痛苦的事件时,感受到的是躯体上的不适,如头疼、肩膀疼等,而内心感受不到痛苦。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