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孔圣之所以被称之为孔圣

画面中。

周然极耐心的等着。

孔夫子在听到周然这个故事时,并没有再继续说什么。

他迈开步子,走向了屋外。

周然以为孔夫子这是准备离开,正准备跟上前去。

孔夫子说道,“先生先在这里等一等!”

周然乖乖听话。

没过一会儿孔夫子回来。

不过,他并不是一个人来的,他的身后还跟着一个年轻小孩。

“见过先生!”

这个小孩一看见周然便恭恭敬敬的行礼。

周然也立马给了一个回礼。

他一看见这小孩便觉得气度不凡。

可是,周然并不知道他是谁。

“荀况,刚才我与你讲的那个故事,你可有听明白?”

荀况在听到孔夫子的这番话了之后点了点头。

周然听的是一头雾水,不知孔子所说的这个故事是哪个故事。

不过他也并没有打扰,该让他知道的事情他必定会知道。

“先生,刚才你所说的那个井边的小孩的故事,夫子刚才已经同我讲过,我知道您是想要通过这个故事说人之初,性本善。”

“可是,仅仅凭借一个故事便判断人是善或者是恶,是否有些太过草率?”

“先生刚才说的没错,有些人在看着这个小孩,要落入井水之中的时候,的确会出手相助,而且不会有太多的顾忌。”

“可是,一个人在看到井边的小孩要掉进井水之中的时候,可能会选起一颗心,但是,一个小孩在被压在车轮下面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从他的身边经过,他就是没有谁肯出手相助伸出援手,这又是为何?”

周然在听到孔夫子对于这个年轻孩子的称呼的时候,立马便猜出了对方的身份。

这就是后来提出了性恶论的荀子。

孟子在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论调了之后,荀子立马就站出来,讲出了一个完全相背离的故事。

荀子不仅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而且他还提倡用法律,用制度,用刑罚来规范人性,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让人性保持善良。

如果要改变人性,就必须得用法治。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学习的是儒家思想。

可是,他的思想却更加的偏向于法家。

所以,他能够培养出韩非李斯这样的法家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 他们学习的都是儒家思想。

可是,儒家思想被称之为孔孟之道,似乎没有荀子的一席之地,这又是为何?

因为,荀子的思想与孔子孟子产生了偏离。

孔子虽然并没有对人性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是,他说了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则是直接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和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相接。

荀子的性恶论,为他以后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其实,对于人性善恶的看法又何尝不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根本基础。

人性善恶的判断是儒家和法家这两种思维的分野。

儒家认为人性是善的,所以他们提倡用礼仪制度来治理,来维护。

大家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他们提出用法,用刑来对人进行惩罚。

孔子认为,礼禁于未然之前。

法家认为,法惩于未然之后。

过去两千多年,法指的就是刑罚,它存在的价值,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你想杀人,但是你没有杀,那你就不是杀人犯,但是如果你动手,就会因此遭到惩罚。

但是,以礼治国则完全不同,能生出杀人这样的想法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错了,在这些人的眼里看来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国家思想强调的是该怎么样才能够让一个人的心更加的平和,用一个人的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不是去限制这个人的形容。

我们现在对于国家的治理已经有了一个更深层次认识,和见解。

我们常说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两手抓,两手硬。

但是,如果从人从社会的终极追求来探讨这个问题,无论是谁,都不想自己的言行举止受到约束,无论是谁,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自由。

现在的法律强调的是,在法律的保护下允许做某些事情。

自由自在,永远都是一个人的终极追求。

所以,孔子曾说,人的追求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所谓的自由,不是别人给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追求。

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自己原则范围之内的追求。

这叫做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便是,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内心之中也有自律,这才是最最经典的。

当然了。

这是后来的事情。

现在的荀子或许还没有这么高深的认。

他也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偏离的儒家思想,走向另外一条道路。

可是,周然也不得不承认荀子说的并没有错。

“或许……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没有答案!”

思索片刻,周然到底也只给出了这么一句话。

他不知道,除了这个答案了之外,自己还能说什么。

其实,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他们都没有说错。

人性,本来就是如此。

没有答案,没有至礼。

如果非要找一个最最具有说服力的回答,便是性相近,习相远。

或许,每个人在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差不多的。

只是,因为,因为出生的环境,因为生活习惯,因为学习的内容的不同导致了一个人的性情的变化。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塑造,终究还是占了一大部分的原因。

“性相近,习相远,妙也妙也!”

周然一边说着,一边像老夫子一样点塔。

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里面的内容。

身为华夏子孙,没有谁不知道,没有谁背不了。

可是,又有谁真正的去揣摩过这六个字的意思?

又有谁去真正的思考过,人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这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道理。

孔夫子所说过的话,被记载于论语之中。

我们学习过,甚至还刻意的背诵过。

但是,又有谁能够将其运用于行动之中,又有谁能够真正的做得到?

估计,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屈指可数。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